唐 磊


朝鮮戰爭爆發之時,新中國第一支航空部隊正式成立還不到一周。
93歲的方子翼坐在北京市春秀路的空軍干休所里,向《中國新聞周刊》記者回憶起60年前的那一幕。他怕自己說著說著就會忘記,特意準備了一疊紙,把要說的話寫上。其實,新中國空軍的成長歷史,他歷歷在目。
作為抗日戰爭時期培養起來的新中國空軍第一代飛行員、解放軍第一所航空學校東北老航校的訓練科長飛行主任,新中國第五航校校長,中國空軍很多高級將領都應該是方子翼的學生。
提起新中國的空軍,空4師赫赫有名。那是新中國組建的第一支航空兵部隊,在師長方子翼的帶領下,空4師成為朝鮮戰爭中輪戰次數最多、時間最長、和蘇軍配合最久的空軍部隊。
當中國決定向朝鮮半島派出志愿軍時,世界上最強大的空軍——美國的飛機已經將平壤炸成焦土一片。連同海軍艦載機在內,美軍共有2個戰斗機聯隊、3個戰斗轟炸機聯隊等14個聯隊,各型號作戰飛機1100多架,大部分飛行員都參加過二戰。
而此時的新中國空軍,勉強湊齊了2個驅逐機師、1個轟炸機團、1個強擊機團,各種作戰型型號飛機不到200架,其中雖然有當時一流的米格15飛機,但中國飛行員平均飛行時間不足100小時。按照當時的訓練慣例,噴氣式飛機的駕駛員要訓練300小時以上,而美國的規定是500小時。
如同當年蔣介石的空軍倚賴于美國飛虎隊的援助,新中國空軍的組建則得益于蘇聯老大哥的幫忙。盡管朝鮮戰爭中斯大林的態度曖昧,但中蘇空軍合作仍有實質進展。而另一方面,蘇聯方面陰晴不定的合作態度,也讓稚嫩的中國空軍有機會直面最強敵人的挑戰。
首批裝備來自蘇聯
1950年10月27日深夜,時任空軍第五航校校長的方子翼接到空軍司令劉亞樓急電,令他即刻赴遼陽任空軍第4驅逐(當時對殲擊機的稱呼)旅旅長。在東北空軍司令部告別時,方子翼見到蘇聯空軍第151師師長別洛夫。別洛夫說:“我的副師長阿列柳亨已經帶72團進入遼陽了,會幫助第4旅改裝飛機、訓練飛行員。”
“當時東北空軍的段蘇權司令說第4旅要準備抗美援朝,但具體情況不清。碰到別洛夫后,我感覺奇怪,蘇軍的空軍師長了解的情況比中國的軍區空軍司令還多。”方子翼對《中國新聞周刊》回憶說。
當時,美國空軍開始對朝鮮軍事、工業、行政目標進行大規模轟炸,從7月初起,美軍B-29轟炸機出動4000多架次,投彈30000余噸。
由于擔心本土安全,中國請蘇聯空軍幫助防空。1950年7月,莫斯科近衛空軍第5驅逐機師進駐沈陽,并改稱151師,幫助中國防衛東北的城市。
早在1949年底,蘇聯就曾派7位專家來華,幫助新中國建設空軍。1950年,中國還請蘇聯派了一個空防混合部隊巴基斯基集團,幫助防備從臺灣來的空襲。之后,中國空軍的第一支部隊——第4混成旅的建制就是效仿巴基斯基集團,裝備也來自該部隊。
劉亞樓急調方子翼,是出于對這位新中國第一代飛行員及第一代航校校長的信任,同時也確實屬無奈之舉,劉亞樓需要短時間有支能戰的空軍部隊,以應對蘇聯的推諉。
在近20天前,1950年10月8日,周恩來、林彪赴莫斯科,落實蘇聯為中國人民志愿軍提供掩護和裝備的承諾。10月中旬,蘇聯曾答應派16個噴氣式防空驅逐團進駐中國東北、華北,在中國領空活動,不進入朝鮮境內。
到了11日,周恩來發回電報說:蘇聯人說飛機轉場需要時間,兩個月或兩個半月內才能參戰。
16日,志愿軍第42軍先頭偵察部隊和一個團先行過江。17日下午,部隊突然接到命令:“停止前進,原地待命。”因為斯大林為避免與美國發生沖突,決定不讓蘇聯空軍飛過鴨綠江,只掩護中國境內的目標。志愿軍司令部發現,這將使志愿軍入朝后處于沒有空中掩護的困境。這也是劉亞樓急令方子翼赴任空4旅旅長的背景。
第4驅逐旅的代號為“太平洋部隊”。后來為保密,中國空軍將機種名稱從所有飛行部隊的番號中刪除,將所有旅改為師。經過一系列整編,空4旅成為空4師,下轄第10、12團,全師2000多人。
11月,空4師接收蘇聯空軍駐遼陽的第28師裝備,包括60架米格-15驅逐機、2架雅克-12通信機、3部對空指揮電臺、1臺指揮雷達,及運油車、加油車、牽引車等地面設施。
組建完畢的空4師很快成為中國空軍援朝的先鋒和主力。
11月7日,劉亞樓到空4師視察,他對師長方子翼和政委李世安說:“我們建空軍準備過三關:自己辦航校培養航空技術人員;自己建部隊培養戰斗人員;打空戰在空中消滅敵人。前兩關你們都是親自經手者,順利過關了,現在第三關也交給你們完成。”
劉亞樓還強調,“必須打好第一戰”。
經過考慮,方子翼決定先以大隊為單位,小規模先進行實戰鍛煉,由蘇軍帶領、掩護,慢慢擴大規模。
蘇聯決定增兵
1950年10月前,蘇軍151師只在鴨綠江北岸中國一側的安東、寬甸、輯安一帶上空活動。
11月,“聯合國軍”總司令麥克阿瑟命令遠東空軍司令斯特萊梅“以最大力量摧毀在滿洲邊界上的朝鮮這一端的全部國際橋梁”,以此切斷志愿軍入朝的通道。在這種態勢下,蘇聯對朝鮮戰事的態度趨向積極,據劉亞樓的回憶,11月初,斯大林終于做出了派空軍參加朝鮮戰爭的決定。
“蘇聯空軍參戰是根據戰爭形勢的發展決定的。”方子翼對《中國新聞周刊》說,“參戰兵力隨著美國空軍的兵力增加和戰況需要而增加,作戰規模根據美國空軍出動的規模決定,作戰活動半徑根據地面戰線伸展。”
駐沈陽地區的蘇聯空軍開始擴軍。巴什蓋維奇率駐扎上海的29團調防鞍山,與151師的139團合編成28師。151師保留28團、72團,兩師合編成64軍,別洛夫任軍長。蘇聯空軍開始深入鴨綠江南岸朝鮮境內的新義州、老義州、水豐一帶活動。
劉亞樓跟已經晉升為少將的別洛夫說好,讓方子翼到安東的前方指揮所向別洛夫學習指揮空軍作戰。
11月9日,蘇聯遠東空軍司令克拉索夫斯基到安東基地視察。一早,蘇軍報告:雷達發現機群從朝鮮東、西海岸上空低速北上。
別洛夫令鞍山、遼陽蘇軍各派12架飛機到安東迎敵。
9點,鴨綠江口1500米高度上,一大群較小的螺旋式單發俯沖轟炸機沖向安東江橋,敵機以雙機一組,依次俯沖,先發射火箭再投炸彈,然后超低空飛向黃海方向,退出戰斗。蘇軍的戰機未及時趕到,雖然地面的眾多高射炮齊射,但未擊落一架這種當時已顯落后的飛機。
很快,新義州方向3000米高度上,20架B-29轟炸機飛至江橋轟炸,蘇軍米格-15趕到阻擊,但仍未擊落敵機,江橋被砸壞一節橋梁。
“我是第一次看到這樣大規模的空戰轟炸。”方子翼對《中國新聞周刊》記者回憶,“別洛夫始終拿著話筒在室外目視指揮,30分鐘后戰斗結束。我才明白空戰是怎么回事。”
這場戰斗,刺激了在現場的蘇聯遠東空軍司令克拉索夫斯基,他發現蘇聯空軍疲于招架,隨即下令增兵。12月初,蘇64軍進入安東浪頭基地,飛機進入朝鮮境內75公里的泰川、龜城作戰。12月21日,志愿軍打過“三八線”后,蘇聯空軍飛入朝鮮境內155公里的平壤、安州作戰。
學習了半個月,方子翼逐步看懂別洛夫的工作、指揮程序和方法后,匆匆返回遼陽。
第一個中國空軍戰地指揮所
方子翼計劃的實戰鍛煉由空4師第10團28大隊開始。
在1950年12月4日,空軍給空4師下達命令的電報上說:每次出動2架,最多4架飛機,在敵情不太嚴重的情況下隨友軍參戰,每個飛行員少則參戰2次最多4次即可,一個大隊完成后回遼陽休整換另一個大隊。
此時,美國也在增兵。
美戰術空軍第5航空隊調來了當時最先機的F-86A佩刀驅逐機,作戰飛機增加到1000多架,進駐韓國漢城金浦、水源基地,不斷北上,重創志愿軍的交通運輸線。
為了扭轉被動局面,蘇駐華空軍再次大規模增兵,324師、303師分別在闊日杜布上校和羅波夫少將率領下進駐安東浪頭基地和大東溝基地,另外有兩個不明番號的師進駐遼東鳳凰城大堡基地和遼寧青椅三基地。參戰的蘇聯空軍達到6個師規模,這還不包括若干高炮、雷達、探照燈、雷達師團。64軍也升級為64集團軍。
在去安東開設前方指揮所前,劉亞樓囑咐方子翼說:“只允許你有派雙機或4機出動的權限,何時能指揮8機,聽我命令。每天戰斗結束,第一件事是發電報給我報戰況。”
12月15日,方子翼在安東與已是蘇聯空軍第50師師長的巴什蓋維奇會合,由蘇軍帶領中國空軍訓練,為期一周,由蘇軍講解敵機的性能、作戰任務、戰斗動作、慣用戰術等,并在無敵情時,進行戰區試航、練習出返航及戰斗動作。在敵情不太嚴重時,由蘇軍帶領掩護進行空戰鍛煉。
為方便學習,方子翼將自己的指揮所和蘇軍指揮所并在一起,在山坡上搭了個不到15平米的木板棚。指揮所的標圖桌上總是擺著中文、俄文兩張地圖和兩臺對空指揮電臺,方子翼和巴什蓋維奇拿著話筒各自指揮部隊。
這是新中國空軍的第一個戰地指揮所。
12月28日,空4師第10團28大隊的10名飛行員正式開始戰斗值班,這意味著中國空軍將隨時迎來真正的戰斗。
按照與蘇軍協商的方案,蘇軍升空,28大隊也升空;蘇軍出動一個大隊,28大隊就出動一個中隊;28大隊的編隊居于升空機群中間。
一連五天,每天戰斗升空,只要方子翼和巴什蓋維奇向編隊通報敵我位置相距30公里時,蘇軍就會加速沖向敵機。這30公里,是空戰中的臨近接敵時刻,戰斗一觸即發。每次28大隊都被甩在后面,別說敵機,連蘇軍飛機都看不見,更別提實戰鍛煉了。
方子翼向巴什蓋維奇提出意見,得到的答復是:“大人領著小孩走路,遇到歹徒,大人一只手牽孩子,另一只手與歹徒搏斗,肯定輸。不如把孩子放開,用兩只手去戰斗。”
方子翼決定“單干”。他和大隊長李漢商量,臨近接敵時,嚴密搜索,發現敵機就打一個攻擊馬上退回,并區分高度,以免誤傷蘇軍。
1951年1月5日,李漢第一次追擊敵機,但未交火。
1月21日,第一次空戰來了。蘇軍出動8機,28大隊出動8機。李漢為了在蘇軍前發現敵機,在高度不到3000米時就強行飛過江,三炮并發擊落美軍一架F-84。但蘇軍第29團的射擊主任在看過射擊膠卷后,說敵機只是被擊傷。多年后,美國出版的相關著作中提到了這次空戰,并稱F-84被擊落。
之后的10天里,28 大隊又單獨打了兩戰,擊傷擊落敵機3架。
2月3日,空4師第12團開始實戰鍛煉,和第10團28大隊一樣,和蘇軍混合值班。但因飛行員都是剛從航校畢業的新手,加上求戰心切,接連出現機毀人亡的事故,一戰未打即損失一個中隊,共4架飛機4名飛行員。
這樣,方子翼帶領空4師結束了第一次作戰。
逐步成熟
1951年夏,停戰談判開始,美軍為贏得主動,展開夏季攻勢。
7月中旬,空4師第12團駐守安東。方子翼和別洛夫商定,由大東溝的蘇軍64軍303師協助12團作戰,方子翼將指揮所和303師師長羅波夫的指揮所設在一起。
第一次戰斗,12團團長趙大海犧牲。“蘇軍返航,我命令趙大海返航,他回答明白后,未向我報告,擅自率隊沖向敵機群,被擊中跳傘墜海犧牲。”方子翼回憶說,“12團兩次戰斗都是同性質錯誤,沒有嚴格遵守戰場紀律,服從命令。”
這時候中國空軍的很多人都意識到,空軍的作戰方式和中國軍隊擅長的陸地作戰差別很大,幾乎一切都要向蘇聯空軍從頭學起。
8月4日,12團撤回遼陽休整。
夏末,美國空軍對“三八線”以北的志愿軍交通運輸線展開“絞殺戰”,其第5航空隊每天出動2~4個大機群轟炸。志愿軍要求空軍入朝支援。
但當時朝鮮境內已無可使用的機場。在加緊修建機場的同時,空4師再赴安東,協助蘇軍開展反“絞殺戰”。
這次和以往不同,已經有些經驗的中國空軍由蘇64軍指揮,獨自鎮守一處,常以團或師編隊出戰,每天作戰2—4次。
9月25日,12團出動20架飛機,和蘇軍100多架飛機一起在新安州和數十架美軍F-86空戰,這是12團第一次大編隊空戰。在這期間的幾次空戰中,空4師先后出動20次師級編隊,進行了10次大規模空戰,可謂真正成長為一支善戰的空中力量。
為攔截美機,中、蘇、朝三國空軍分別從大東溝、浪頭、大堡三個機場起飛攔截,常常是數百架米格15一起升空飛到平壤上空,在500米到13000米不同高度的空域飛行,猶如一堵墻般迎擊美機。這種規模的戰斗每日必戰,有時一日數戰。善戰的美軍對這堵墻毫無辦法,他們稱該地區為“米格走廊”,不再派飛機在此作戰。
“絞殺戰”失敗后,美軍從國內調來一批參加過二戰的飛行員。志愿軍空軍則調集了大批新部隊進行實戰鍛煉。“蘇軍也換防來了很多新飛行員,他們的老部隊要帶新人,也就沒法顧及中國空軍的新部隊了。”方子翼對《中國新聞周刊》說。
已經經驗豐富的空4師第四次進駐安東, 并開始帶領第12師和第15師作戰,以中國空軍自己的老手來向新手傳授經驗。
這個時期的空戰規模很大、很頻繁,每天都要以師編隊出動2~3次,中蘇朝三國飛機一起出動時,滿天都是飛機。“返航時大家都爭著降落,因為都沒油了。”方子翼對那時的情景印象很深。
空4師第五次奉命進駐安東是在1953年3月31日,直到7月19日參加完朝鮮戰爭的最后一場空戰。在參戰的兩年零八個月中,空4師共起飛4200架次,空戰920架次,擊落敵機64架擊傷24架。
“朝鮮戰爭的空戰基本就是蘇軍打的。”方子翼在那段時間曾同蘇軍的2位軍長、4位師長在同一個指揮所里指揮空戰,他對《中國新聞周刊》說,“蘇聯空軍是主力,功不可沒。我們也向他們學習了很多經驗。”
從1950年10月20日駐防東北開始,到1953年7月27日,蘇聯空軍在兩年零十個月中,共輪換投入12個驅逐航空兵師、3個高射炮兵師、1個后勤師及雷達、通信團等共計72000多人,擊落擊傷敵機1310架,損失飛機345架,犧牲了200名飛行員。
而經過朝鮮戰爭兩年八個月的洗禮,中國空軍學會了打仗,并取得了在復雜氣象條件下和夜間的飛行、作戰經驗。朝鮮戰爭結束時,中國空軍已經有驅逐機航空兵10個師21個團、轟炸機航空兵2個師3個大隊,共計784名飛行員和59733名地面人員得到實戰鍛煉。他們在朝鮮戰爭中,共起飛26491架次,空戰4872架次,擊落敵機330架擊傷95架。特別是一批由陸軍轉為空軍的領導指揮人員見識了真正的空戰,意識到空軍在建設、戰術等方方面面和陸軍有巨大區別,這對于日后中國空軍的發展是決定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