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時 萬佳歡

第一次,中國在世博這個匯總世界各國創(chuàng)意和文化的舞臺上,全方面的展示自己的“家底”和想象力。從上海地方館到中國館以及表演活動的舞臺,來自中國民間專家和做決策的政府共同完成了這第一次的亮相。世博結束了,回頭看中國在世博的表達,有哪些經(jīng)驗和遺憾?
以大局為重,首先保障運營
王平久的新身份是從2009年下半年開始的。作為上海世博會“中國元素”項目的總策劃,他的工作主要是接洽各省市表演團體在世博園“寶鋼大舞臺”的演出。
在此之前,王平久策劃過北京奧運會期間的“中國故事”。“那個活動的目標和使命相對單純一些,就是展示中國文化曾經(jīng)有什么東西。”王平久對《中國新聞周刊》說。而此次上海世博會的活動內涵更加復雜。在這個當代最新科技的展示盛會上,如何呈現(xiàn)“中國的傳統(tǒng)與轉變”是一件需要機智的事情。“中國要想讓世界了解你的文化,必須要放寬自己的視野,看世界需要什么,思維方式是怎樣的。這樣去傳播你的傳統(tǒng)文化才可以。不能說我有什么,你看吧——人家憑什么看?”王平久說。
在他原先的計劃中,寶鋼大舞臺的表演和活動應該是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并存。“我們要的是發(fā)展軌跡,要的是未來,而不只是展示所謂的歷史。我經(jīng)常說一句話,過去很牛,你現(xiàn)在怎么樣?”
于是他開始努力加入青年創(chuàng)意的內容,首先是把寶鋼大舞臺搭建成一種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結合的樣子——一張老式桌子,桌面是傳統(tǒng)的木板,但桌腿是非常現(xiàn)代的鐵制品。
幾乎不可避免,策劃團隊的想法與世博局的觀念產(chǎn)生了分歧。世博局提出:原為上鋼三廠特鋼車間的寶鋼大舞臺需要盡可能地保留原有廠房建筑的結構體系,以延續(xù)歷史記憶。
世博局提出保留原貌的目的是“能讓人們想到鋼鐵車間里曾經(jīng)熱火朝天的場景”。費心搭建的舞臺在一夜之間被全部拆掉,三天后重建成原先的樣子。
“中國元素的活動首先要滿足上海世博局的要求。作為一個策劃人來說,有很多夢想沒有實現(xiàn),”王平久遺憾地對《中國新聞周刊》說,“最終我們也意識到團隊運行184天,安全無事故,已經(jīng)很牛了,還是以大局為重,把自己的一些夢想和想法壓下來了。”
有遺憾的不光是王平久,在他參與世博活動的三年前,夏駿就以世博會顧問身份被邀請參與中國館的策劃會。彼時,中國館的16字方針已經(jīng)由上級領導確定。“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師法自然、和而不同”這是夏駿和其他顧問需要闡釋的主題。
“這都是特別宏大的哲學命題,和世博會的呈現(xiàn)方式是有矛盾的。”而且夏駿認為,這些命題有一些并不是中國獨特的文明精髓。比如自強不息,韓國和日本難道人家不自強不息嗎?再比如厚德載物,全世界都知道我們的假冒商品和毒奶粉,這是我們轉型期的尷尬,怎么體現(xiàn)厚德載物?在策劃會上他曾當面與相關官員提出了這樣尖銳的問題。
但既定主題已經(jīng)無法更改,夏駿他們能做的只是不要刻板的呈現(xiàn)而已。他開始帶領著團隊將入圍方案糅合在一起。他們起初設計了一個大碗,讓人們可以坐在其中穿越千年城市,從清明上河圖一直游覽到未來。類似的計劃最終被拆解成幾個部分分散地擺放進了最終的中國館中。夏駿覺得“這樣一來力量就薄了很多”。而且中國館中最終還是出現(xiàn)了一組幾十年來家庭生活的變遷的展覽,以此展示中國社會建設的成就。
最聰明的表達方法是以小見大
相比于中國館中的遺憾,夏駿更欣賞美國館中舉重若輕的展現(xiàn)方式。一些平民用幽默的方式學習中文以及表現(xiàn)一個底層社區(qū)女孩通過個人努力改變社區(qū)環(huán)境的電影短片。這些都讓夏駿感慨兩國對展示國家文化和文明理念的不同,“中國辦活動是政治性很強的,是想展示國家形象。但美國館用特別生活化的小故事展現(xiàn)了美國精神,這才是特別打動人心的。”
在遺憾和修正中間尋找空間,是世博策劃團隊共同的方式,像夏駿一樣,王平久也在努力在世博會上滲透自己的想法。比如,他在省區(qū)市傳統(tǒng)的表演基礎上做了一些“小課堂”式的互動活動。第一次是從湖南的“湘繡”開始,邀請二十多個游客和“湘繡”老師一起繡花,最終游客們可以把作品作為手機掛鏈拿走。后又陸續(xù)邀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專家現(xiàn)場教游客剪紙、活字印刷,這些逐漸成為所有館中最有人氣的活動。
在王平久看來,他的團隊優(yōu)勢在于他們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也知道當下的中國人和外國人喜歡怎樣的呈現(xiàn)方式。“很多人都以為外國人喜歡看京劇,其實不然。他們根本聽不懂,他們的生活節(jié)奏跟中國完全不是一碼事,他們不理解唱一句話擺很多姿勢還唱不完是怎么回事。所以我們一搞中國傳統(tǒng)就抬上去京劇,實在沒必要。”王平久認為,“世界需要看到的中國是一個充滿活力的、正在奔跑的年輕小伙子,出身于書香門第,很含蓄,但是在很努力地奔跑,并且給你陽光式的笑臉。不是我們過去的那種唉聲嘆氣、茅草屋的感覺。”
其實,無論官方?jīng)Q策者還是民間顧問,都已經(jīng)注意到了呈現(xiàn)方式的重要。就在王平久和夏駿為世博會方案苦惱的時候,上海市長韓正在2009年夏天提出了一個要求,“希望上海館能加入一個動感體驗的環(huán)節(jié)。”作為上海館館長和上海市委宣傳部副部長的陳東于是決定制作一部高科技電影。
這部4D電影選擇了“交通變革”的主題來體現(xiàn)市委領導的要求——上海的創(chuàng)意與活力。影片從最早搖啊搖的小船、馬車、當當車,到最后的高鐵、飛機,甚至探海、探月的幻想和部分實踐。在陳東看來,“這樣的電影既能表現(xiàn)上海城市100多年的歷史、解放后60多年來翻天覆地的變化,更能表現(xiàn)未來。”
為了與國際接軌,陳東選擇了一個為《阿凡達》制作特效的后期制作團隊。“我們在制作探索未來部分的時候,會跟他們一起討論——這樣一個畫面、這樣的欣賞習慣,符不符合國際眼光?也跟一些電影導演、制片人、甚至企業(yè)家探討這個電影具備國際眼光、世界視野的可能性。”陳東對《中國新聞周刊》說。
事實證明,這樣電影形式還是得到了觀眾的認可。上海館的閉館時間是會場中最晚的。晚上10點45分,陳東有時還會看到因為沒能進館而吵吵鬧鬧的觀眾。
世博閉幕之后,這部電影已經(jīng)確定會被移至一個公共空間對市民免費放映。
在世博顧問夏駿看來,世博會為上海帶來了有形和無形的利益,實現(xiàn)了執(zhí)政者最初的初衷。但其中仍然留有遺憾,“我們辦事過程中仍然過于舉重若重。我們在傳播上的誤區(qū)和問題是總有一個來自高層的目標。其實最聰明的表達方法是以小見大。”夏駿在世博結束之際總結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