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磊

當南非喜來登隊又一次舉起“中國杯”帆船賽獎杯時,很多媒體已經離開深圳,觀眾更是寥寥無幾。這是一項幾乎沒有觀眾和媒體在乎誰是冠軍的賽事。
但所有出海的人,都會被這里吸引,即使在顛簸中差點把膽汁吐完。吸引人的不是比賽,而是藍天、海浪、斑斕艷麗的球帆,還有水手飛快轉動絞盤的樣子,甚至是他們的墨鏡。
即使在將來很長時間,“中國杯”帆船賽都將是眾人獵奇和體驗的場所,少有人會在乎比賽本身。也許,在多年以后,“中國杯”能和國內其他帆船賽一起,成為中國游艇帆船產業的啟蒙,和中國人重拾海洋文化的平臺。
大帆船現在處于起步階段
10月29日,“中國杯”帆船賽船長技術會議。這是帆船賽前的慣例,如果船長對比賽規則等問題有疑問,可以向總裁判詢問。當天有港深拉力賽,國外船隊要參加,有人說他們的船長會舉行過了,這場是中國內地參賽船隊參加的船長會。
會上沒有任何人提問,總裁判長朱新建獨自在臺上講了50多分鐘。
“大家要去看游艇會的公告欄,很多選手不會看公告欄,比賽程序變化了都不知道。一直要問的話,比賽就變成活動了”;“P旗升起比賽開始,不是起航線打開才開始。有的船在倒計時4分鐘后還在通過對講機問情況,這是不允許的”;“要準備一面紅色的旗子抗議用。上岸后要馬上在規定的時間內填抗議表,上交后再去洗澡”……
朱新建把規則解釋得很仔細,即使沒見過帆船賽的人都能聽得明白,但這可是在專業人士參加的船長會上。
“按說船長會不需要講那么細,規則發下去,船長有問題提問就行了。今天卻跟講課一樣。因為這次國內參加的船隊特別多,積極性也很高,但是目前中國對大帆船運動規則理解、把握、運用和國際上的差距非常大。”中國帆船帆板運動協會秘書長姚新培直言不諱地說,“中國小帆船運動包括帆板在奧運會上取得成績,跟他們對規則的掌握理解有非常大的關系,我們的大帆船現在處于剛起步的階段,現在就是一種普及。”
帆協一直將精力放在取得奧運成績上,對于奧運項目小帆船、帆板歷來很重視。北京奧運會后,雖說國家體育總局沒有公開提出任何要求,但中國帆船帆板運動需要自力更生,擺脫冷門項目的境地。
“大帆船是作為我們自身升級換代的一個抓手,是龍頭。”姚新培說,“現在兩條線作戰,除奧運會等運動會外,另外一條線就是大帆船的發展,它涉及的領域比較多,通過大帆船的活動和比賽可以帶動帆船的整體發展。”
在北京奧運會前后,中國內地的帆船賽已不斷涌現,在深圳、青島、三亞、廈門等地,這些賽事都以國際上流行的龍骨型帆船為主。
在深圳舉辦的“中國杯”帆船賽始于2007年,經深圳市與國家體育總局協調,于今年10月14日確定永遠在深圳舉行。
“第一屆就是白紙畫圈,我們在摸索。從第二屆開始,就意識到光做專業的賽事也是不夠的,要打造綜合的營銷平臺,體育、經濟、藝術都是涵蓋的范疇。”中國杯帆船賽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曉昱對《中國新聞周刊》說,“我們設計了很多項目,像藍色盛典晚宴、音樂季、論壇,看上去和帆船不相關。但現在中國了解帆船的人太少了,我們要通過他們熟悉的人和形式先讓他們進來。不能單當做生意在做,現階段這也并不是性價比很高的生意,實際上它是一種公共產品、一種理想。”
“中國杯”到了第四屆,依然沒多少人關心比賽如何。在短短的4天賽程中,各項比賽以外的活動排得很滿,盛大的藍色盛典晚宴將“騎士勛章”頒給了這一年很紅、但和帆船運動毫不相干的人,比如任志強、加藤嘉一、馬未都、姚晨等,意在肯定他們在各自領域的冒險精神和領航魅力;連某香港三四流歌手都敢中途退場的音樂季,吸引了很多市民自駕車一個多小時來觀看;還有一場足夠精彩的開幕式。
贊助賽事的是某門戶網站,而另一門戶網站的公司大當家獲得了“騎士勛章”,兩家卻都沒有在本網站最火的微博中將“中國杯”列為“熱門話題”。四年了,電視轉播一直無從談起。
但今年參賽的76支船隊中有46支國外船隊的參賽規模,以及作為國內首個、亞洲第5個被列入國際帆聯賽歷的大帆船賽事,還是說明“中國杯”的含金量已經達到一定級別。
在本屆“中國杯”上,某知名汽車品牌成為贊助商,而贊助國際頂級體育比賽是該品牌的傳統。在曉昱的眼里,這對于“中國杯”的營銷“是標桿性的”。
愛上帆船,但無法擁有
10月31日傍晚,一天的賽事結束,在浪騎游艇會的碼頭邊,鄭穎穎鼓起勇氣走上前說:“龐先生,我沒坐過帆船,能讓我上你的船嗎?我是學生。”
龐輝回過頭打量了下身旁這名嬌小的姑娘,說:“能。明天穿波鞋(球鞋)。”
鄭穎穎是本屆“中國杯”帆船賽的志愿者,深圳大學學生。龐輝是香港人,船長,中國帆船教父級的人物。
第二天,鄭穎穎隨龐輝的“自力3號”出海六七個小時。
“你的帆拉得太緊了,松一點。”龐輝沖著旁邊一條并行的并不相識的帆船竭力喊道。帆拉得太緊,風吹不動,直接影響帆船的速度。
看到是龐輝,船上的水手一邊揮手打招呼一邊照做松帆。
“再松點再松點。”龐輝喊道。
在“中國杯”比賽期間,龐輝常常在海上這樣沖別的中國船只喊話,大家也很樂意接受他指導。甚至有其他船隊隊員私下要求上“自力3號”學習,龐輝都同意了。
“那艘是萬科浪騎號吧。”龐輝朝遠處瞄了一眼,他幾乎能認出所有的參賽船只,而在外人看來帆船長得都很像。“王石在上面當船長出海了。‘中國一號去海南的時候,他好像是水手。”輕描淡寫的一句話,船上的人都知道,“中國一號”是1996年龐輝花400萬港幣訂做送給中國帆船帆板協會的,從此中國內地才有了第一艘大帆船,這艘船是內地大帆船運動的啟蒙。王石也是內地第一批玩帆船的人,2003年隨“中國一號”赴海南參賽時,他是見習水手。
現年66歲的龐輝是香港鋼鐵大王龐鼎元的兒子,富豪,他擁有的一流帆船游艇扳著指頭也數不過來。船員說他幾乎天天上船訓練,三十多年樂此不疲。
龐輝很符合國人印象中玩帆船游艇者的基本特征——有錢。而生活在沿海城市的絕大多數中國人,騎一次水上摩托都是件稀罕事,更別提玩帆船上游艇了。
這就是目前最大問題,沒人玩過,何來發展。更別提1.8萬公里的海岸線和海洋文化了。
本屆中國杯聘了形象大使,一名叫杰西卡·沃特森的16歲澳大利亞女孩。
2009年10月18日,她獨自駕駛一艘10米長、3米寬的帆船環游世界。7個月后,杰西卡連續航行23000海里后回到悉尼。無數的澳大利亞人在悉尼港迎接她的凱旋,總理稱她是“國家的英雄”。
杰西卡8歲就開始學習帆船駕駛。在澳大利亞等擁有漫長海岸線的國度,帆船是一項很普及的運動。
“我好想以后玩船。我喜歡船上水手的心態。到了關鍵時候他們總是齊心協力地工作,很默契。干完了也沒有人說累,一切都是在享受。他們沒有緊張的時候。”鄭穎穎也說不明白為什么幾個小時的相處,她就喜歡上了這項運動。但對于和她一樣見過就愛上這項運動的普通人來說,那仍是個玩不起的貴族運動,即使是玩外國人眼中稀松平常的小帆船都很難。
據統計,美國共有 1700 萬游艇帆船用戶,其中70%擁有帆船,平均單價27639美元。北美洲2008年占世界游艇帆船市場份額的 46.8%,選擇購買的帆船單價多是在 1.5萬~5萬美元間。在歐洲84%的游艇帆船都是幾萬歐元的價格。雖然看起來在國內買一輛中級轎車的價格就能擁有帆船,但加40%的稅后,就不是誰都能輕易出手的。
法國每年有9萬人領到合法駕船證,法國為他們建造了370個碼頭,22.6萬個泊位。目前國內幾乎沒有公共泊位,游艇帆船都要停在私人會所性質的游艇會里,這筆費用沒有多少人能承擔得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