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信男
廣州市第21中學開設“我要談戀愛”的選修課在家長中掀起軒然大波;山東聊城某高中的老師帶著相機在校園偷拍抓早戀受到廣大學生的質疑。這些,都是早戀惹的“禍”,它讓我們的家長和教育者憂心忡忡、深感頭痛,讓我們的青少年雖然向往卻倍感迷茫。
但其實,誰能禁止這種奇妙的感情突然出現呢?誰又有權利聲討或封殺這初次產生的朦朧純潔的感情呢?
青春路上,早戀很難避免,這份幼稚青澀的感情,需要的是清醒的自我認識和設身處地的愛護、同情、體諒和幫助。
★戀愛觀的教育:
只是寂寞青春制造的幌子
在廣州市21中的 “我要談戀愛”選修課上,心理老師大方地“教”學生怎樣說分手、怎樣擇偶甚至怎樣使用避孕套;學生大膽分享戀愛經、扮演校園親密被撞破等情景劇,盡訴心中情。
這些戀愛“技巧”對現在的學生來說也許并不陌生,戀愛課只不過起了個介入引導的作用。從進校門開始,我們科學知識、生理知識學得多,情感方面的東西鮮有人教,但愛一個人卻需要很深的內涵。戀愛課的目的,并不是為了傳授戀愛技巧,其意義在于進行戀愛觀的學習。有90%的中學生談戀愛都會影響成績,但每個談戀愛的人都認為自己是幸運的10%。戀愛觀的教育可以讓我們學會怎樣保護自己,讓我們明白這時候拍拖會影響學習。就好像小孩子剛學走路時要有人帶著扶著才能走得穩,正確的戀愛觀就是我們青春期戀情的拐杖。
欣賞異性、對異性有好感是成長中的自然規律,是人類繁衍后代的本能反應,也是在性發育進入成熟階段的正常的生理、心理需要。青春期是個富于幻想的年齡,對人或事的認知還處在由表面向本質發展的過程中。情竇初開時節,引起你心動的常常只是一個人的外在氣質。這樣的心理特點,使你容易把自己對某種氣質美好的幻想以及自認為這種氣質應該具備的優秀的品質,加諸于吸引自己的異性身上,而被自己幻想出的完美所打動。可想象與現實之間終究存在著很大的差距,這種差距會給你帶來心理上的沖突,許多的煩惱由此產生,從而影響自己情緒的穩定,甚至給自己或給對方造成心理上的壓力和感情上的傷害。
愛情它不是一種隨意而為的事情,它是兩性之間最嚴肅的一件事情,需要投入人的靈魂,要將愛情的嚴肅、愛情的圣潔、愛情的美好等觀念漸漸滲透進自己的心中。它不僅應當是美好、誠實、堅貞的,同時也應該是理智和慎重的、機警和嚴肅的,只有那樣的愛情才能帶來歡樂和幸福。喜歡一個人并不是錯,但是由喜歡發展成為愛情,是需要有一個相當長的幻想與現實的磨合過程,這種磨合是伴隨你的心理成長逐漸完成的。愛情是青年時代最美麗的事物,它只會在準備好的人群中散發它美麗溫和的光芒。成熟的愛需要成熟的條件,就像一棵樹的成長,需要澆水灌溉,需要施肥,需要修剪,需要除害蟲,這一切都需要時間和精力。中學生無論從年齡、閱歷、知識、成熟性方面,還是人生的精神和物質準備方面,都還不具備愛情所需要投入的資本。
清風吹拂過的水面會泛起層層漣漪,可清風不沉迷腳下的碧水,也不留戀身邊的美景,因為它知道漣漪終會一圈圈散去,前方會有更多的美麗。當青春期戀情不知不覺闖入你的心里,你無法躲避時,就讓它開在心里、謝在心里、深埋在心里吧!
人生的每個階段都有每個階段的使命,青春期戀情就像是王母娘娘蟠桃園里未成熟的青桃,是我們寂寞青春制造的幌子,我們千萬不可以在春天就去揮霍夏天。
★學校教育:
正式談性,大方說愛
女兒身心都處于青春期,各種知識經驗缺乏,應主動學習各種科學知識,包括性知識,并要主動向母親咨詢。母親也要不斷學習改變相對滯后的性觀念。
女兒在學習階段不能背著父母交男朋友,但可以和談得來的男生交往,母親不得干涉。
女兒不得登陸黃色網站或瀏覽黃色資訊及閱讀黃色書刊。
這是一對母女在網上貼出的“青春期性教育協議”中的部分內容。
性教育不僅僅是性知識教育。從協議內容來看,它忽略了一個對于少男少女來說相當重要的內容——戀愛教育。
戀愛部分必不可少會談論到“性”的環節。青少年發育到一定年齡,會表現出喜歡和異性聊天,期待與異性做輕微身體接觸等特征。孩子們常常因為分不清喜歡與戀愛的區別,從而陷入掙扎的內心沖突中。如果家長這時候出來壓制,就會引發青少年的叛逆心理,由模糊不清的喜愛轉入“地下戀情”;但如果家長不聞不問,孩子則可能陷入更為密切的性關系中。據統計,北京中學生中兩性關系密切的發生率接近50%,發生性關系的為5%~10%。這么高的發生率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戀愛教育缺乏是其中之一。
戀愛與性行為是生理、心理需要的反映,但如何發生卻反映了一個人的戀愛觀、道德觀、人生觀與價值觀。中學生正是生理、心理發展迅速時期,有戀愛的精神需要,甚至有性的沖動并不是可恥的事。但現在學校的性教育著重點仍然是講解一些生理知識,而忽視了比生理知識更為重要的東西——對學生的戀愛觀、道德觀、人生觀與價值觀的教育。對中學生而言,心理的發展滯后于生理的發展,許多學生偷吃禁果,并不是生理教育缺少的結果,而是缺乏心理教育,學生本身缺乏自控能力的結果。
對性的態度開放,未必就真的會發生性行為。很多中學生每天往返于學校和家庭之間,即使有情感發生,由于自己可支配的時間很少,因此發生性行為的可能性很低,它并不是普遍現象?,F在有很多孩子覺得自己懂得很多性知識,因為大量有色情內容的口袋書、資訊在男女學生中廣為傳閱,傳播了很多不健康的性知識。當老師和孩子聊起性知識時,孩子們便很自以為是地說:“我知道的比你們還多!”其實他們知道的很多都是錯誤的性知識,從下流、淫穢的讀物中,他們很難樹立起對性的科學觀念,不少學生并不懂得怎么避孕,也不知道不安全的性行為會傳播艾滋病、性病。
因此,從愛護學生的角度出發,學校應在引導學生拒絕早戀的同時,也傳播安全性行為的知識,用科學的理論消除學生的誤解;而如果一旦真的發生性行為,科學的性知識也能讓學生更好地保護自己。
正式談性,大方說愛,這是學校教育要突破的尷尬,不要覺得講這種事比較難堪,現在學生獲取信息的途徑很廣泛,與其他們自己瞎尋找,不如告訴他科學的知識,杜絕傷害。
★皮膚饑餓:
疏勝于堵
小羽今年初三,他突然告訴爸爸說不想讀書了。爸爸了解到原來小羽喜歡上一個女孩,但被女孩拒絕,因此自尊心受到傷害,產生了厭學的情緒。當天晚上,爸爸心平氣和地走進兒子的房間,以一個男人對男人、朋友對朋友的身份跟小羽聊天,沒有批評、沒有指責。爸爸講了自己青春期的朦朧初戀,小羽也漸漸向爸爸打開心扉,在理解與信任中,爸爸與小羽談了各自對早戀的看法。爸爸告訴他:早戀是一種美好的情愫,只不過這種感情變化太快,這也是心智不成熟所決定的。你遭到拒絕,有可能是你不夠優秀,如果你就此逃避的話,只會給這段純潔的感情留下灰色的一筆……
很幸運,經過這次談話,小羽不再提不想讀書的事,老師也常常安排他參加集體活動,一場青春期的煩惱漸漸遠去。
但燕燕的媽媽就沒這么幸運了。燕燕媽媽在處理女兒早戀的問題上有些過激,致使現在女兒也不愿意跟她多談,這讓燕燕媽媽很懊惱。
當燕燕媽媽發現女兒早戀后,她開始苦口婆心地勸女兒不要陷入這段感情,并列舉了種種嚴重危害,比如影響學習、影響以后的人生路……可燕燕并不聽她的勸告,還笑她觀念落伍。生氣極了的燕燕媽媽第一次動手打了女兒,母女倆的關系因此陷入僵局。
很為女兒擔心,但燕燕媽媽卻無法走入孩子的內心。
其實青春期的孩子有兩面性,一半是兒童一半是成人。他們有著嚴重的“皮膚饑餓”,如果他們不能得到父母充分的關愛,他們就會去同齡人中尋找愛的懷抱,就易早戀。
所以,當孩子出現早戀的趨勢和苗頭時,家長應該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給孩子足夠的關愛了?且不能一味地去堵,這樣只會適得其反。家長首先要做的就是,對孩子這種現象給一個合理的評價;其次,在日常生活中跟孩子搞好親子關系,多跟他們聊聊學校的事,聊聊他們的困惑,鼓勵他們多跟不同的異性交往,盡量發展正常的同學友誼。
本刊語
哪個少年不鐘情,哪個少女不懷春?無論男孩女孩,對于異性的好奇和好感,是自然而然發生的。但無論是在哪個國家,在花費較大的精力用于學習的青春期時,談戀愛都不是一種明智之舉,因為這個時候的你并不懂得愛的真正含意。這種朦朧的情感和真正的愛情是有區別的,真正的愛情不只是兩情相悅,更是一個終生承諾的責任。
這方面的體驗別人無法替代產生,需要我們自行整理思緒,自行走出誤區;這種經歷只是一個學習的過程,是我們是對未來的準備。年輕的你現在要做的就是好好地吸收營養,成長為粗壯的大樹,將來才能承擔起愛情和家庭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