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寬
去年秋天,我的一位朋友去瑞典留學,在到達斯德哥爾摩大學后的第二周,通過E-mail給我發回了一封郵件和海量的瑞典人文景觀圖片,他堅信這些資料對我們的生活會有些啟示。
的確,這些圖片資料,讓我領略到了瑞典的風土人情。下班歸來的瑞典人,成群結伴悠然地漫步在秋的童話里,宛如一曲美妙的秋之歌。同時,也看到了瑞典人的生活風情和幢幢簡約別致的房子。
不過,讓我頗為震驚的是,這位朋友在郵件里敘述他到斯德哥爾摩城的第一周里,對瑞典人種種生活規則的諸多感嘆。
頭一天,朋友便遇到了一件令人捧腹的事。飛機在斯德哥爾摩機場著陸后,在斯德哥爾摩大學接送團的指引下,朋友與一同前往的中國留學生,統一到車站乘校方預定的專車前去斯德哥爾摩大學。可是,由于大家隨身攜帶的行李太多,班車的行李箱容納不下,司機提議他們把行李放在隨后的班車車廂里。一想到“人包分離”,朋友一行人不由心生戒備,最后他們幾個商量,決定自己打的士。然而等到達學校后,他們才反應過來,這一路來的車費自掏腰包吃了虧。于是,他們便嚷著向車站管理部打電話投訴。半小時后,車站管理部便派來了一名女管理員。這位管理員在向他們表示真誠的致歉后,還加倍償還了他們這一路的車費。
另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是,在他們到達學校后的第一個周末,瑞典學生很盛情地邀請中國留學生到他們家去開Party。按照中國人的習慣,到他人家里做客,帶不帶禮物是一回事,但總得要衣冠整潔、得體大方。于是,朋友一行便相約先到當地的街市去,分別買了套富有瑞典風格的時尚晚禮服。回到宿舍后,其中的一位發現自己的衣服袖口有點臟,一伙人只得折回店里找店主理論。店主在一番謙卑的道歉后,居然不但換給了他們一件新的,而且還如數退還了衣服的錢。
當晚,他們開心地來到了瑞典同學的家,不想,瑞典人的另一個生活習慣,讓他們感到異常尷尬。當他們在瑞典同學家就座后,他們發現,瑞典同學一個個手里都拎著一袋食品、飲料什么的,起初朋友一行還以為是他們隨身帶來的禮物,便不以為奇。直至后來就餐后,朋友一行才“領會”到——原來瑞典人在自己家里開Party,吃的東西都要自備的。因為,瑞典人尊重不同人的口味、嗜好以及生活習慣,他們開Party,只為朋友提供一個溫馨的場所和少量的酒水。朋友一行只好強裝著“不餓”, 最后個個空著肚子回來。
朋友最后在郵件里說,后來的一次有關瑞典傳統文化的講座,讓他們真正了解了瑞典人的生活文化。瑞典人的生活講究的是兩個字:簡單。瑞典人與人交往,他們不喜歡繁文縟節的客套;他們搭房子更是簡單,多少人就搭多少,決不浪費資源。因為簡單,所以瑞典人最“害怕”的便是法律,一旦出了什么“麻煩”他們總希望能得到“私了”。這不是他們畏懼嚴格的懲罰,而是他們不愿因那些大大小小的“麻煩”而擾亂了他們簡單的生活秩序。因此,瑞典人總是彼此生活得和和睦睦,極少去論長道短,他們總是將更多的時間投入到工作和生活中去。
因此,當朋友一行一提起“投訴”二字,他們心內便感到煩躁和不安,便會不遺余力地去想著如何挽回自己的過失或誤解。
這樣的生活潛規則,不是一種簡單的彼此尊重,更重要的是——它飽含著人性中友善、理解、默契、寬容的珍貴品質。在計較“得失”成為社會大眾普遍心態的當下,這種生活潛規則給“狹隘”上了精彩一課:不該計較的就不要計較,哪怕是一趟車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