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蕙
把脈:
心理大門有沒有“保安”?
又是一起校園悲劇!2010年4月5日佛山南海九江中學女生遭同班同學割喉事件尚未平息,時令進入初夏,汕尾陸豐又傳來了初二男生硫酸潑灑同學的事件……
蔡某今年15歲,因與同學阿海發生口角,突然就拿起一個硫酸瓶朝阿海潑過去,致使阿海全身燒傷面積達19%。據蔡某的小學老師陳老師介紹,蔡某家庭條件還不錯,小學時候的蔡某很乖巧,和同學相處也很好。他的改變是從六年級開始的,因為蔡某的父母發生了一些事情之后,蔡某的脾氣開始變壞。
陳老師說,蔡某的成績不好,脾氣也不好,他和一幫同村學生形成了一個小圈子。在學校里,蔡某是有“江湖故事”的人,因為他在校外有和別人打架的記錄,這也讓周圍同學對他敬而遠之。
事發前一天,蔡某也帶了一瓶硫酸來學校,但在教室里被打爛了。連續兩天帶著硫酸到學校來上課,蔡某顯然有所預謀。
層出不窮的校園事件不禁讓人感慨萬千,“摸胸門”“脫褲門” “秋千門”……諸“門”事件都和學生有關,而且一個比一個露骨,一個比一個恐怖,讓人們感到“90后”很黃很暴力。到底是一種什么樣的心理驅使孩子們做出異常之舉?
深圳康橋書院副校長李燦認為,是社會氛圍的低俗化害了學生。社會因素肯定是第一位的,其次是家庭教育的失衡,再次是學校教育的偏頗。當今社會各種信息泛濫,網絡信息無所禁忌地傳播,社會上各種不良風氣的侵襲,都容易讓學生迷失。
深圳大學師范學院教育系主任趙衛認為中學生“墮落”源于人性養成教育的缺失,與學校在性與暴力方面睜只眼閉只眼、消極無為、放任自流的做法存在直接關系。傳統德育教育這種外部灌輸形式已經失效,而強調訓練、強調打造人格的人性教育素養養成則相對缺失。
環境并不是犯罪的借口,青春也不是犯罪的根源。真正的問題在于:在孩子們心里“堵得慌”的時候,有沒有人在旁邊給他作疏導?在孩子們嘆息“煩死了”的時候,有沒有人靜下心來傾聽他們的訴說?
“你會無緣無故地感到害怕嗎?你常感到悶悶不樂和情緒低沉嗎?你有突然出現呼吸困難和苦悶窒息的感覺嗎?”山東省青島市精神衛生中心副主任王冠軍說,“以上3個問題依次是在檢測學生是否存在焦慮、抑郁和心理壓力。我們通過問卷調查了部分初二、初三和高一、高二學生,結果發現有20%以上的學生存在六個方面的心理問題,分別是:學習壓力過大、強迫、焦慮、抑郁、人際關系不良和思維偏激。”在心理出現狀況時,學生們總是習慣性地向家長、教師或同學尋求幫助,而最具建設性的求助——向心理教師咨詢,卻往往被人忽視。
為此,有專家建議:像當前學校為了確保校園安全,在校門口安排兩名保安一樣,孩子們的心理“大門”也應引起學校的重視,至少應派駐一名心理教師保護孩子們的心理安全,幫助他們解決心理問題。
忌諱:
上心理咨詢室丟人?
“其實,學生非常需要心理教師,他們在學習、生活、交友方面經常會有這樣那樣的困惑,沒人引導會引起學生心理上的偏差。”首師大附中負責學生工作的屠老師說,“我認識許多四中的孩子,有一次他們和我談起交友問題,一個學生竟然說,如果一個男生沒有幾個女朋友,那是一件很沒面子的事。一個一流重點中學的學生把找女朋友看成一種潮流,我實在沒有料到。應該說這是學校心理教育的漏洞。”
不過令人遺憾的是:雖然一些中小學校、大學已經越來越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也紛紛開設了心理咨詢室,但是這些心理咨詢室卻形同虛設。
“心理咨詢室?我們從來不會去的,那是精神有毛病的人才去的地方。萬一去了被同學撞見,會覺得我精神有問題,很丟臉的。”初一學生陳潔的一句話,道出了學生不愿去心理咨詢室的根本原因。
陳潔說,每次經過心理咨詢室,同學們都會朝里面張望,看看有沒有“精神病同學”在咨詢,久而久之,同學們對心理咨詢室都有了排斥心理,認為那是精神有毛病的人才會去的地方。
小敏是初三的學生,因為考試壓力太大,前段時間曾到學校的心理咨詢室向心理老師詢問如何緩壓的方法,結果卻被同學誤傳為精神不正常,這讓他很困惑。“在我眼里,心理咨詢室是一個很健康的地方,有什么不開心、疑問、心理問題都可以去那里咨詢,但是許多同學都把它當成了一個不可進入的‘禁地。”
“初中、高中生會很在意自己的形象,怕承受輿論壓力,被人誤會精神有問題,另一方面出于隱私考慮,他們也不愿意向同校的老師吐露心聲。”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周敏明說。
江西省南昌市一所學校衛生保健所的蔣老師說,雖然心理咨詢室在南昌中小學校已設立多年,且已采取很多辦法希望能起到一定作用,但其發揮的效果并不明顯。中小學校幾乎沒有專職心理咨詢醫生和老師,一般由學校團委和政教處老師兼職擔任,雖然有個別代課老師考到了心理咨詢師證,但這都是“杯水車薪”。“專職的心理咨詢老師會牽涉到學校人事及編制問題,目前學校都以抓升學率為主,設置心理咨詢室往往只是應付而已。”蔣老師說。
調理:
人人都是兼職心理醫生?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每當說到學生的心理問題,很多人就自然想到應該由老師負責。實際上,家長在孩子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尤其重要。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學生身上無不留下家庭教育的痕跡。
有資料顯示,青少年大約70%的心理問題源于家庭教育。家長對孩子期望值過高、家長與孩子溝通不當、家長對獨生子女過分溺愛等因素都會對大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產生影響。學生身上的很多問題是在家庭中養成的,或者說是由家長造成的。
家長既不要對孩子的心理問題視而不見,也不要主觀臆斷。應該做到:引導但不強迫、關心但不溺愛、理解但不放任。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是家長們的首要任務。家長首先要對孩子進行“愛”的教育,讓孩子愛親人、愛朋友,進而愛社會、愛生活,只有對生活充滿希望和信心的人,才會對生活充滿熱情,從而具有積極向上、樂觀自信的生活態度。其次是在孩子的生活中來一點挫折教育,告訴孩子人無完人,遭遇失敗是正常的。當家長不再以考試論成敗,孩子的壓力自然就不會那么大。第三是幫助孩子廣交朋友,學會體諒和助人,這樣孩子走出了以自我為中心的狹隘心理,遇事有朋友交流、發泄,心理承受能力也會加強。
心理問題產生的最初期是有心結的,平時家長們就應注意,孩子有了心理問題的苗頭,應與孩子多交流,必要時向心理專家尋求幫助。不少心理咨詢師反映,咨詢時家長與孩子往往一同前往,、家長一臉焦急,拿著寫滿提綱的問題,而孩子卻滿臉淡漠,對家長和心理咨詢師很不合作。其中很多孩子還是在家長的威逼利誘之下來咨詢中心的,這樣的孩子往往無法與心理咨詢師建立起信任關系,孩子也會對心理咨詢留下陰影。
其實,部分心理咨詢中心開展了網上咨詢的服務,咨詢師可先通過聊天掌握咨詢者的喜好,然后觀察他們深度的心理反應,為他們作出較為貼心有效的心理引導。
●同齡伙伴是孩子心理壓力的減震器
河南省鄭州市第五中學在各班級設立了心理委員,更親切、更友好地關注學生的心理問題,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與班級常設的學習委員、勞動委員等班委會部一樣,心理委員也是班干部成員,他們大多性格活潑開朗、樂于助人,又能與同學打成一片,善于交朋友。
班級心理委員的主要工作分兩個層面:一是心理健康維護層面,即維護全班學生的心理健康,預防和及時發現學生思想中的不穩定因素,保證學生的心理安全;二是心理素質拓展層面,即面向全體學生開展心理素質拓展活動。每一個心理委員都要參加心理健康教育培訓并考核,合格后由學校頒發“心理咨詢員”合格證書。
“心理委員是學生心理的觀察員、師生溝通的橋梁,是學生的知心朋友,是朋輩輔導員,遵循的原則應該是真誠、熱情、尊重和保密。”高一某班心理委員說。
學生張某以往有網絡依賴癥,在家長的打罵下仍然不愿意改變,慢慢因被人嘲笑而放棄,心理輔導老師也難以走近他。心理委員魏曉贊發現后,通過真誠的溝通、不斷修復和拓展人生等方式,終于幫助張某擺脫了網絡的糾纏。“有什么心事,我更愿意對心理委員訴說!”張某說。
“沒想到通過他同學的幫助,孩子變化這么大!現在不僅能夠與周圍人溝通了,還培養了業余愛好。看到孩子這方面的變化,真比看到孩子考個好成績還要讓我們高興!”張某的家長十分欣慰。
處方:
心理課堂有多少?
當心理教師的地位得到認可并受到應有的尊重和待遇時,當學生們包括我們的老師和家長們對接受心理輔導不再躲躲藏藏、不愿正視時,我們有理由相信學生們會大大方方地走進心理咨詢室尋求專業幫助的。就算學生不愿走進咨詢室,心理教師也可靈活設置課堂。青艾工程全國第一家青艾小屋創辦人、遼寧撫順二中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的白云閣老師根據多年實踐經驗,就學校應如何采取多種形式有效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給出了如下建議:
●開設心理輔導課
課堂上,老師可就同學們成長中常見的心理困惑及發展性話題或社會熱點問題與同學們做專題探討,宣傳普及心理健康維護基本常識,互動中增進師生情感。親其師而信其道,事實上,心理教師的專業身份,對心理疏導效果至關重要。走進心理輔導課堂,即意味著同學們能夠有機會在自然情境中走近并了解心理老師,找到與心理老師進一步促膝談心的心理空間。
●加強學科滲透
事實上,良好學校心理教育氛圍的營造,需要全校師生的共同參與;心理健康教育也應該是滲透于同學們學習、生活及心靈成長的各個方面。所以,學科教師根據自身個性特點及所教學科特點,積極開發課程中心理健康教育資源,在學科教學中積極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實施的最大的拓展空間。
●舉辦系列主題班會
各個班級可以在學校心理教師的專業支持下,結合學校心理教育工作的整體思路及本班實際情況,設計系列主題心理班會,培養學生自尊、自信、合作、智慧、勇氣等積極健康的心理品質。
●成立學生心理社團
社團核心成員由一群樂觀開朗、積極向上、有志于自身心理素養提升和心理健康常識普及的學生自發組成。社團學生在心理教師的指導下,開展系列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是學生充分利用同伴資源,開展自主教育和同伴心理教育的最有效途徑之一。
●進行個體或團體心理咨詢
心理咨詢室應定時向全校師生開放,確保有個體心理咨詢需求的同學能夠得到及時有效的心理援助,這是學校心理教育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另外,有條件的學校和老師,可以通過團體咨詢或拓展訓練等形式,對學生群體開展專業的心理輔導及拓展培訓工作,有效推進學生心理素質的提升。
●開展豐富多彩的學生心理教育活動
學校還可以通過心理劇場、辯論賽、專題演講、社會公益實踐等活動,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如定期組織學生心理劇場大賽,鼓勵同學們自編自導心理劇,在劇情中體驗、表達內心的感受,再現生活中的心理沖突及解決問題的方法等,不僅能為同學們充分展示個性和才藝、宣傳普及心理健康常識提供專業的平臺,還能在活動中有效提升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和人際溝通能力,達成良好的自我心理教育目的。定期舉辦辯論賽或演講比賽等,就學生比較困惑或常見的成長中的話題進行辯論或演講,促使同學們在思想碰撞或激情演說中明辨是非觀念,習得有效應對問題的方式方法,開發心智。
社會是人生成長的大課堂,學校可組織同學們定期到養老院、福利院、臨終關懷醫院等機構開展公益實踐活動,引領廣大同學在對弱勢群體的關愛與支持活動中,培育愛心和公益慈善意識,不斷提升自身的心理素養和社會實踐能力。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和健康的學校管理機制是促進學生心身健康發展的最根本保證。另外,學校還可以通過校刊校報、校園網及知識櫥窗等陣地,向廣大師生宣傳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