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蕙
“古箏有多少根弦?”“誰能提供一些描寫冬天的知名詩句?” “無邊落木蕭蕭下的上句是什么?” “怎么把大象放進冰箱?”……在百度的知識社區里,匯聚著上千萬網民們所提出的數億問題和詞條,包羅萬象,甚至有些稀奇古怪,但所有這些問題,很快就能由另一位網民提供出最令人滿意的答案和完善補充。
“百度百科”已經收錄了近200萬個詞條,成為最大的中文百科全書,相當于20部大英百科全書;而“百度知道”已經成為全球最大中文互動問答平臺,擁有超過五千萬個已經解決的問題(有最佳答案),超過3億的回答量……
在互聯網上,人們可以更加容易地貢獻和共享知識,這一切都離不開百度。如今,百度一詞早已作為搜索引擎的代名詞,融入了網民的日常生活,中國有過半數網民陷入“搜索依賴”的漩渦,不少人甚至突然發現自己“百度多了,腦子不好使了”,并為此懊惱不已。
那么,正在營養汲取階段的校園學子們,到底是“百度”還是不“百度”?這,似乎已經成為網絡時代的一個問題。
校園即景:
苦讀學子百度成風
★現如今,小學生依靠百度才能完成作業的現象真不少,這讓家里沒有電腦的不少家長和孩子左右為難,小學五年級學生小謝就是其中一位,因為媽媽擔心他上網成癮,一直不肯買電腦。可升入高年級后,需要通過網絡幫助完成的課后作業越來越多,為此,謝媽媽終于決定買電腦了,原因也簡單:“沒有電腦,孩子連作業都完不成,這可是大事。”
“我很喜歡上網,我就是通過它來學習的。我沒有家庭教師,父母的工作又比較忙,當我遇到問題找不到別人可以請教的情況下,我就只好請教‘網上教師了。你只要把習題發到網上,過不了多久就會有人答題。那些高手真是厲害,不但給你答案,還會附上詳細的解題步驟,不但方便而且快捷,比家庭教師都好!”多數小學生對上網的好處如數家珍。
★李女士發現這幾天兒子寫的作文里,有很多內容是從網上下載的。她對孩子過于依賴網絡表示了擔憂,兒子還振振有詞地說,既然一下子就能找到相關內容,何必再費腦筋去寫。
兒子的說法令李女士擔憂不已,她告訴記者,自己平時有問題上網查詢已經成為習慣,慢慢地,兒子也學會了自己上網搜索信息。但沒想到,兒子竟對上網搜索產生了依賴甚至上癮。現在兒子對古詩詞的背誦興趣大減,理由是上網搜索一下什么都有了,不必費力去背。李女士無奈地說:“如此一來,孩子的學習興趣必定會受影響,但生活又不可能離開網絡,真不知該怎么辦?”
★長沙理工大學大三學生小唐十分喜歡百度,網絡上龐大的信息量和方便快捷的搜索服務,給他的學習和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最新電影是什么、天氣情況怎樣、哪里有美味小吃……所有信息隨時獲得。
正當小唐得意于自己的“小靈通”時,卻發現自己已完全沉溺于網絡搜索了,他不再費力去記憶、不再絞盡腦汁思考問題,就連聽別人說話,腦海里也立馬浮現出所謂的“關鍵詞”。
這個周末,家里的網絡出現了問題,小唐又急著要交一篇論文。盡管資料和書籍都擺在他手邊,但不能上網、不能搜索,小唐便無從下筆。整整兩天,唐同學都只字未動,腦海里一片空白……
青春焦慮:
百度多了,腦子不好使了?
百度正在讓越來越多的學生“變笨”。高一學生小周認為,用慣了搜索后,記憶力受到了不小的影響,“因為搜索很方便,電腦就在身邊,一個問題,搜過一遍也不會去刻意記住,第二次遇到,還是得再一次搜索,這么一來,真正被記住和吸收的東西很少。”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2007年中國搜索引擎市場調查報告顯示,44.71%的網民經常使用(每天多次使用)搜索引擎,近一半的網民高度依賴搜索引擎提供的服務。另外,每天使用一次搜索引擎的用戶也占到17.2%。這意味著每日使用搜索引擎用戶數高達61.91%。同時,搜索引擎用戶中有將近80%的年齡段分布在18~40歲之間,其中18~24歲、25~30歲兩組用戶的比例最高,分別達到37.84%和22.15%。由此可見,網民的搜索依賴性,呈現增強趨勢。
武漢市精神衛生中心的劉小林教授介紹,“搜索依賴癥”發展蔓延的速度及范圍已成為一個值得關注的社會現象。網絡搜索給了我們一種能找到無所不在的信息的可能,但它同時讓我們面臨著如何甄別信息真偽的問題。網絡搜索在帶給我們方便的同時,也會有意無意地左右我們的思想和行為。
無限的搜索引擎讓信息唾手可得,搜索成癮所帶來的惰性,讓越來越多的網民思維趨于簡單化,變得更遲鈍和麻木,更懶得思考了。因過度依賴搜索引擎,會讓人失去獨立思考的精神,減弱人們對信息的解讀分析能力。據美國《華盛頓郵報》2010年3月9日報道,美國喬治城大學、喬治·華盛頓大學、美利堅大學、威廉瑪麗學院、弗吉尼亞大學等多所院校都禁止上課使用筆記本電腦。喬治城大學一名教授說,促成他禁用筆記本電腦的原因是,他某天要求一名學生發表意見,學生卻回答:“稍等,讓我打開電腦看看。”他很不高興地說:“我不想知道你電腦里面有啥,我只想知道你腦袋里裝啥。”
調查發現,使用筆記本電腦成癮的學生,其平均成績和從不上課的學生差不多。
最讓家長擔心的是:孩子經常上網抄答案!遇到難題自己不思考,往往是“百度”一下,想要的東西自然都有。在家長陳先生看來,網絡找答案是一種變相抄襲,老師布置作業的本意是想讓孩子通過自己的知識儲備或通過閱讀查找書籍來完成,現在變成網絡包攬天下,即使孩子完成作業也失去意義。
以前孩子雖然經常有很多題目不會做,但至少自己會花時間去鉆研和琢磨,即便最終的答案是家長或者老師告訴他的,但相信這個過程還是有進步的。可現在,孩子如果遇到不明白的就全部求助網絡,以后就容易形成動手不動腦的壞習慣。
校園學子依賴已然成病。心理專家分析,當遇到問題求助于搜索引擎時,網友們提供答案并不需要負責任,甚至會出現一些不健康的內容,這對于鑒別能力不強的學生來說極易產生誤導。
章媛是高二的學生,雖然她也常上網搜索各類信息,為我所用,但是遇到問題時,更愿意詢問身邊的專家以及翻閱書本等資料,原因是搜索的信息通常很雜。“所以問人比問搜索更方便,搜索一搜就出來一大堆,自己還得分辨真偽,過濾信息也是個傷神的事。有些比較專業的東西,我會去書城查資料,這樣更放心。”
搜索來的知識雖然豐富,但如果不加記憶、組合、創新,它就不是真正屬于你,所謂無所不能的搜索引擎里的“標準答案”還常常會以訛傳訛。再者,誰能隨時隨地帶著電腦出行呢?考試時遇到不會做的難題,難道能轉身去“百度”后再回來考試嗎?過度依賴搜索引擎讓太多校園學子不再費力去記憶,不再絞盡腦汁思考問題,不再為一個觀點而爭論,可能會讓我們的大腦“生銹”,失去創造力。大腦若變成“抽水馬桶”,一切知識便來也匆匆,去也匆匆,根本無法積累。
人腦PK電腦:
戒掉搜索依賴
遇到孩子依靠網絡完成作業,多數家長認為應該嚴厲制止。特別是中學以下學生,抗誘惑的能力差,一旦有類似的現象出現,不少孩子都會跟風,家長、老師要培養他們抵制不良風氣的思想和能力。金華市金東區曙光小學校長張根兵表示,家長應該掌握孩子合理完成作業的進度。學生懂得利用網絡搜集資料學習并不是壞事,但家長和老師要注意對他們進行科學引導。對網上資料不能簡單復制,而要形成記憶和思考。
《辭海》中“記憶”的定義是:“人腦對經驗過的事物的識記、保持、再現或再認。”從現代的信息論和控制論的觀點來看,記憶就是人們把在生活和學習中獲得的大量信息進行編碼加工,輸入并儲存于大腦里面,在必要的時候再把有關的儲存信息提取出來,應用于實踐活動的過程。換句話說,未植入人腦的信息,均為“不可用”的信息。
計算機具有超強的記憶能力、高速的處理能力、很高的計算精度和可靠的判斷能力,所以有人也把計算機稱為“電腦”。計算機在功能上和人腦有許多相似之處,例如記憶功能、計算功能、判斷功能等。但電腦終究不是人腦,它也不可能完全代替人腦。
記憶存在于覆蓋在人腦表面的大腦皮質之中,記憶的獲得與整個大腦的突觸的抑制和促進有關。大腦一旦受到刺激,則在每一神經細胞(神經元)上生長出更多的突起,這些突起將使人腦內部的突觸連接。神經聯系的總量增加,形成記憶。所以為了增強記憶,就要經常用腦,就像經常要進行體育鍛煉一樣,進行頭腦鍛煉。只有經常用腦思考、記憶,才能將所學的知識牢牢記住,真正學以致用。
針對不少迷戀搜索的校園學子,專家建議:首先,不要給自己太高的要求,如果已經搜索成癮,分步驟慢慢戒,不如先要求自己雙休日不接觸電腦。其次,每一次看電腦時都有意識只給自己設定十分鐘搜索時間,如果持續太久,不如干脆喝個茶,上個洗手間,呼吸呼吸新鮮空氣,轉移一下對電腦的注意力。
建議1:經常和同學聊天。聊天作為一種基本交流方式,所要達到的目的是獲得認同,而網上聊天很難達到這種認同,而所以越聊越無聊。建議同學們擴大知識面,擴大社交圈,改變與人交談的方式,勇敢表達自己的見解,努力將自己的觀點傳達并影響其他人。獲得認同后就會產生激勵,反復幾次,再做作業就可以走出搜索依賴。
建議2:盡量多接觸社會。和同學一起多出去旅行,多讀書,多參加團體活動。多向“活人”求教活知識,告訴自己“網上得來終覺淺”,也提醒自己“電腦不能扛在身上,還會斷電”,電腦里存儲的并不是你真正掌握的。
建議3:培養閱讀和思考習慣。青春期的智力發展取決于良好的閱讀能力,閱讀可以成為學生通往知識世界的一個最重要的窗口。答案并不重要,在享受精彩的思維過程后,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和思維方式,才是學習和解題的終極目標。我們要在閱讀中讓思考激起對智力的刺激,造就聰明的頭腦。互聯網確實給了我們許多方便,但是互聯網上的東西很多都是未經考證,經不起推敲的。年輕的校園學子應盡可能遠離電腦,不能將搜索當成解決問題的唯一途徑。搜索過的東西,一定要經過思考、記憶,將知識儲存于大腦中才算真正“完工”。
★結束語★
搜索引擎猶如一只神奇的手,幫助學子們攫取所需信息。學子們的生活習慣和思維方式,也在逐漸被百度嵌入其搜索框內,并隨著搜索引擎的興盛而逐漸改變。
百度多了,腦子不好使了。校園學子們如何擺脫搜索引擎的依賴?其實除了閱讀還是閱讀,除了記憶還是記憶,除了思考還是思考!宋代學者陸九淵說:“為學患無疑問,疑則有進。”求知要勤于思考,敢于質疑,要善于用自己的腦子去探究。只有用自己的眼睛和腦袋來學習,才能撥開層層迷霧,才能“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畢竟,學習的目標不是找到,而是思考、懂得和用到。■
小貼士
你是否患上了搜索引擎依賴癥?
1.別人向你請教一個問題,你10秒鐘內無法想出答案時,你是否會回答去網上搜索一下?
2.當你在寫一篇文檔(包括中文和英文文檔),需要斟酌某個字句時,你是否會打開搜索引擎尋找答案?
3.你掛在網上無所事事的時候,是否會打開一個搜索引擎的頁面發呆或隨便在里面輸入一個想到的詞隨意搜索?
4.你看到一個網站的廣告時,你是否基本不去留意網站的網址,而只是記住網站的名稱,留待以后需要時搜索?
5.你需要編寫一個格式報告(例如年終總結、畢業論文、會議論文)時,你是否會先搜索一些范例并參照編寫?
6.如果你馬上要和別人討論一個你并不熟悉的領域時,你是否會趕緊先搜索一把,儲備背景知識,然后出動?
7.當你即將奔赴一個陌生的地方,你是否會先打開搜索引擎頁面,查閱當地的地理人文、風俗習慣,然后再啟程?
8.當你被突然問到一個復雜的問題時,你的頭腦中是否會冒出若干個關鍵詞,而非連續的句子?
讓我們來看看你的得分(凡回答“是”的,請加1分,回答“否”的,不加分):
8分~7分:糟糕!你已經染上嚴重的搜索引擎依賴癥!
6分~4分:注意!你已經具有搜索引擎依賴癥的典型癥狀,并逐漸走向搜索引擎癥的黑洞。
3分以下:萬幸!你還保持有獨立思考和創新思維的習慣,脫離搜索引擎你還可以過正常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