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信男
都說女子不如男。可近幾年來,人們卻越來越明顯地感覺有哪兒不太對勁——女孩似乎正在學業上建立一個羅馬帝國,而男孩則像古希臘一樣日趨衰敗:大學,“女生潮”漫卷校園;高中,男生傳統優勢漸失;初中和小學,男孩早掉隊了。最近幾年各個省市的高考狀元中,女生的比例也已經超過男生。
人們把這種現象稱為“男孩危機”。不僅如此,在體質、心理和社會適應上,男孩們也正面臨著越來越多的“麻煩”。
“男孩危機”,暴露出了什么樣的社會問題,或者說生物進化出現了什么樣的變異?他們真的在變得越來越糟糕嗎?如果說學習是一項長跑競技,柔弱沉靜的女子靠什么一馬當先、笑到最后?
應試誤人:
“天分”男孩的最大殺手
以升學考試為中心的應試教育,是男孩危機中最為兇猛的殺手,并因此加劇了這種危機對于男孩的傷害。
現行教育模式忽視了男孩與女孩學習方式的不同。與女孩相比,男孩更傾向于以運動、實驗操作、使用計算機、參與體驗的方式學習。男孩大腦的發展更加單側化,而女孩兩半球之間的聯系要更加緊密,發展較為均衡。女孩的大腦要比男孩多出15%的灰質,這些物質主管人類的思維,這就說明為什么女孩天生就具有強大的語言優勢;而男孩的大腦含有更多的白色物質,這些物質主要負責腦細胞之間的聯絡以及神經沖動在大腦、四肢及軀體之間的傳遞,所以男孩生來就具有強大的空間感知能力。大腦兩半球之間的緊密聯系給女孩帶來了一些優勢,使得女孩更擅長需要兩個大腦半球共同參與的活動,如語言能力;而發達的大腦右半球使得男孩通常更擅長數學,操作各種機械時也更為得心應手,動手能力也更強。所以,同樣面對教師滔滔不絕的講授,男孩的大腦就要比女孩更有可能感到厭煩、分心,他們也更容易表現出瞌睡或坐立不安的行為。
其次,現行教育模式限制了男孩的成長需要。雄性激素就像男孩的動力推進系統,它使男孩表現出更高的活力,更愿意尋求刺激,更愛冒險、挑戰、爭吵和跑動。當男孩體內的每一根神經都催促他去跑去跳時,他卻被要求必須坐得端端正正,把手背在后面,聽上幾個小時的課。從生物學角度來說,男孩一天至少需要4次較為充足的課外活動,但事實上能得到一次就算不錯了,因為有些學校出于安全和安靜的考慮,常常禁止學生課間奔跑,甚至拆掉了單杠、雙杠等運動器械,春游、秋游或遠足之類的野外活動更不敢組織,社會實踐也是少而又少。
最后,現行教育模式沒有注意到男孩發育落后于女孩的事實。研究證實,從胎兒起,男孩在生理和心理發育上都落后于女孩,直到青少年晚期,男孩才能真正追趕上女孩。在動作發展上,女孩的精細運動技能走在男孩前面。在身體發育上,女孩達到成年身高的一半、進入青春期及停止發育的時間都比男孩早。在大腦和神經系統發育上,男孩的大腦要花更長的時間才能夠走向成熟,有研究指出5歲男孩的大腦語言區域發育水平只能達到3歲半女孩的水平。在心理發育方面,在11歲時,男生口語能力、讀寫能力和計算能力的發育水平分別比女生晚11、12和6個月。研究還表明,在自制力和言語發展上,男孩的落后尤為突出。
由于在教育中受到限制,使得男孩們認為學校是一個和他們作對的場所,他們擅長的方面——運動技能、視覺和空間技能以及他們的勃勃生機,在學校中未能得到很好的承認。毫無疑問,在這種境況下,由于學習不占優勢,特長得不到發揮,性格發展得不到引導,導致他們長期得不到學校的正面反饋,所以他們變得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和身心疲憊,最終在女孩面前一敗涂地。
選秀“造”人:
好男兒怎么多是“娘娘腔”?
校園里面色蒼白、女性氣質的青春期小男生甚至成了新一代少男少女的審美取向。
這樣的結果,中國大地刮起的選秀之風可說“功不可沒”。《快樂女聲》《快樂男聲》《夢想中國》《我型我秀》《加油好男兒》……各種選秀活動此起彼伏,它充斥著校園,充斥著老百姓飯桌的談資,也充斥著兒童和青少年的頭腦。
選秀選出了什么?看看眾超女——李宇春、周筆暢、厲娜,一個比一個不“淑女”,一個比一個陽剛,典型的女生男相,她們拒絕長發,拒絕裙子……再看看“好男兒”——向鼎、馬天宇等,明明是“男兒郎”,卻清秀嬌弱,溫柔多情,“哭”功了得。走在大街上,你甚至會有這樣的困惑:長頭發的男孩若不是有喉結真以為他是女的,而平頭的姑娘若不是胸前駝峰還不知道是女的。越來越多的男孩開始化彩妝了,越來越多的男孩走進咨詢室咨詢性困惑,對自己性別取向感到混亂的人也越來越多了。
選秀文化的流行帶來了“中性化”文化思潮的盛行,這種“中性化”文化思潮的直接后果就是某種形式的性別混亂:男孩越來越“娘娘腔”,越來越缺乏陽剛,排骨男越來越多,肌肉男越來越少。在性別形成過程中,模仿是一個重要途徑,在缺乏正確榜樣的情況下,許多男孩直接把這些所謂的“好男兒”作為模仿的榜樣,直接復制他們的外部特征,因而陽剛不再,陰柔有余。
對男孩來說,所謂的中性化,其實更多的是男孩女性化。
作為男孩身的“女孩”,是不是應該還原自己的男孩范兒呢?
英國有一本很暢銷的書——《給男孩的危險手冊》,專門教男孩如何折紙飛機、爬樹、建造樹屋、挖掘寶藏、捉魚、磨石以及制作彈弓和練習自行車后輪特技,甚至還有如何讓家里“鬧鬼”、如何激怒別人、如何搞惡作劇這樣“出格”的內容。《紐約時報》對它的評價是:“列舉了許多完美男青年的品質:強烈的好奇心、勇敢、禮貌、堅忍克己、嘗試各種挑戰、永不服輸等。”但在中國許多媽媽的眼中,《給男孩的危險手冊》卻成了教男孩“學壞”的書。
家教“變性”:
為什么我的身邊都是女的?
媽媽們通常都會對男孩的“危險行為”感到焦慮,而那些很有趣的冒險行為實際上應該由爸爸帶著男孩去做。然而遺憾的是,在很多家庭中,爸爸在孩子的教育中是缺席的,學校里的男老師(尤其是幼兒園和小學)也相對較少。沒有男性榜樣,男孩向誰學習呢?他們憧憬的充滿男子氣的“出格”行為永遠無人帶他們實施,以至于有的男孩很煩惱:“為什么我的身邊都是女的?”很多由媽媽帶大的男孩都會表現出多愁善感的依戀,他們通常情感細膩、有愛心,但是也性格軟弱、勇氣不足。而更由于是獨生子女,家長的嬌寵使男孩們運動量嚴重不足,變得肥胖或瘦弱,缺少男孩應有的那種陽剛氣質。
在物質條件不好的時候,養孩子很“粗放”,所以男孩子相對皮實、獨立性強,大點的男孩在家里幾乎頂半個家長,要負擔起照顧弟弟妹妹的責任。但這,對于現在的男孩來說已經是不可想象的事情了。
父教缺失,會使男孩失去學習怎樣做男人的機會。而且,一旦他們遭受挫折,可能會導致他們的各種暴力行為和其他反社會行為,這讓男孩的成長很危險;因為母親“溺愛”,男孩會變得更軟弱,愛心更稀缺,也更不容易長大。只有當我們的父母完全、正確地行使、履行自己的權力和責任時,男孩才不會“缺鈣”,才會真正地強硬如鐵,才會真正地不懼風雨。
科學的教育理念并非是刻意保護男生或者女生,而是要更好地尊重性別差異——“因性施教”。只有尊重天性,我們的教育才能夠真正實現男孩與女孩的公平、和諧發展。男孩的教育與女孩的教育應有差異。首先,教師與父母應改變態度:男孩有缺點也有優點,但更多的是不同于女孩的特點。當他們在學業上暫時落后,我們要理解、寬容、鼓勵他們,讓他們保持自信;同時,學業也絕非教育的全部,在教育過程中我們也應考慮到男孩的天性,把男孩教育和運動教育緊密結合,給他們強度與難度更高的體育訓練,且給予充分的評價,這樣不僅能促進孩子的身體成長與“社會化”,更能增強他們的意志力、陽剛氣質和自信心。
男孩的生活注定充滿挑戰,品嘗生活的挫折對男孩來說是萬分必要的。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一生“三落三起”,三次被打倒,三次復出,而且一次比一次走向更大成功;美國總統林肯的人生也是磨難寫成的:他生下來一貧如洗,終其一生都在面對挫敗,八次競選失敗,兩次經商失敗,甚至還精神崩潰過一次。磨練,是男孩成長為男子漢的手段,是男孩向男子漢的晉身之階。我們的生活中遍地都是磨煉的機會,男孩需要勇敢地脫離父母保護的翅膀,提高自己的逆商,鍛造自己的韌性。
“男孩危機”也不是中國獨有,它是一種國際化現象。更早注意到“男孩危機”的國家,已早早地開始了“拯救”。澳大利亞教育部門近年來把基礎教育領域的“男孩教育”列入政策議程,主導了一系列改革,著力幫助男孩提高讀寫能力、提升在學習上的投入和專注程度,讓更多男孩完成12年基礎教育并進入大學,“為男孩爭取成功”。我們也不妨發起“男孩成功行動”,推出“男孩教育示范學校”,并對相關研究計劃給予資助……
本刊語:
“男孩危機”不等于“男孩危險”
家庭、學校和流行文化誤導了男孩子們,使他們深陷于無休無止的焦慮之中。但“男孩危機”不代表“男孩危險”了,更不代表我們的男孩未來前途不好。男孩往往知識面比較寬,在企業選拔人才時,他們也往往因為綜合素質、動手能力相對比較強而被錄用;在學校操場上,做運動的還是男生多,總體上,男生的體質還是要比女生好,體力上的優勢也仍然存在。
古語有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當是一個男孩對個人、對家庭、對社會的責任。作為新時代的男孩,自身能夠“當自強”,我們要主動改變、調整自己的學習態度和行為,爭取少遲到、少曠課,上課認真聽講,多運動,努力培養自己的責任心、智商、體商、情商和逆商,以健康的體魄和淵博的知識擔負起男孩應該擔負的國家、社會和家庭責任。
所以,身為男孩,我們應該坦然接受自己更脆弱的事實,要勇于自救、自強;身為父親,我們要成為男孩的榜樣和引路人;身為母親,我們要勇于“放養”男孩;作為學校和家庭,我們要因性施教;而社會,則要耐心等待暫時落后的男孩和學會欣賞與女孩不一樣的男孩。
男孩和女孩有著天然的差別,他們各有各的優勢,但有一點卻毋庸置疑:無論是男孩優秀,還是女孩拔尖,那都是我們這一代人的優秀,都是值得我們引以自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