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韻香
公元450 年盛夏的一天,在北魏平城的官道上,一隊皇家禁衛軍正押解著一輛木籠囚車走往刑場。車內,關押的是一位白發蒼蒼的囚犯。當囚車行到平城南郊時,幾十名士卒對著囚犯輪流撒尿,囚犯仰天悲呼:“為什么要殺我?誰能告訴我,我到底錯在了哪兒?!”
這個備受凌辱的囚犯,便是南北朝時名震天下的謀士崔浩。崔浩出身北方高門士族,其父崔宏,人稱“冀州神童”,而崔浩自幼便博覽經史,精通玄象陰陽,比他的父親更有才華。在北魏進擊柔然、滅北涼、吞并夏國等重大戰役中,崔浩屢出殺招,可謂居功至偉。
太武帝拓跋燾即位后,首先面臨的一個重大決策是,先滅夏還是先伐柔然。將領們一致主張攻打柔然,原因很簡單,柔然物產豐饒、牲畜滿圈,女人的姿色更是出眾,可以搶個不亦樂乎。但崔浩卻沒那么短視,進諫道:“柔然來的時候,像鳥一樣瞬間集結;去的時候,又像野獸一樣瞬間逃散。哪能追得上?而赫連氏土地不過千里,刑法又極為殘忍,搞得民怨沸騰。如果要揍,我覺得就該揍他。”
崔浩講完這番大道理不久,便有好消息傳來:大名鼎鼎的赫連勃勃死了,他的幾個兒子又為王位打得不可開交。眼見時機已經成熟,崔浩忙拿出“絕活”:用星象作為佐證,勸說拓跋燾馬上出兵。由于崔浩在明元帝時期就以“靈驗”異常的占巫著稱,拓跋燾亦對此深信不疑,于是親率大軍進擊夏都統萬,一舉消滅了對方的主力。
第二年,拓跋燾再攻統萬,崔浩又獻計說:“如果我們十幾萬大軍全部抵達夏都統萬城下,夏王赫連昌一定害怕,就更不敢出城作戰了。我們應該玩個‘以強示弱,只派一支精銳騎兵,把輜重留下,這樣夏王就不會害怕,百分之百會出城迎戰。等他一出來,我們就大舉壓上,搗毀他的老窩。”拓跋燾依計行事。果不其然,夏王上當了,率隊殺出城來。可正當雙方擺開陣勢、決一死磕時,天公卻不作美,一時間風雨突降,飛沙蔽天。魏軍逆風,不利作戰,拓跋燾也馬失前蹄,險些被俘。宦官趙倪嚇壞了,戰戰兢兢地進言說:“如今風雨是從敵人頭上襲來的,我們逆風,敵人順風,這表明天不助我。還是撤吧。”崔浩急了,挺身而出,厲聲喝止:“純粹是屁話!刮風下雨是自然現象,怎能認定是天不助我?眼下,敵人貪圖勝利,自然不會停止追擊。我們埋伏一支精兵,定能打他個措手不及。”
拓跋燾很看中崔浩,馬上部署精兵,全力反攻,夏軍還真被殺了個落花流水。
作為統一戰爭的謀主,多謀善斷的崔浩備受太武帝拓跋燾的賞識。拓跋燾曾召集眾尚書,直言不諱地說:“日后凡屬軍國大計,你們不能決定的,要先征詢崔浩的意見,他的意見就是我的意見。”在同僚眼中,拓跋燾和崔浩明是君臣,實則比哥們兒還親。
享受著一國之君賜予的尊崇,有些飄飄然的崔浩顯然忽視了一個足以致命的事實:兄弟尚且反目,更何況是哥們兒!太延五年12月,太武帝命崔浩領著中書侍郎高允等人續修國史。皇帝編國史,雖然叮囑崔浩要尊重事實,可真正目的卻是想給自己“揚名立萬”。這崔浩許是聰明過了頭,居然真的來了個實事求是,將拓跋氏家族中一些不愿為人知的花邊緋聞也寫了進去。太武帝登時大怒:來人哪,殺無赦!
別啊,我那么聰明,屢獻奇謀,屢建奇功,又是你的大紅人,怎能說殺就殺?崔浩到死也沒想明白,太武帝怎么翻臉比翻書還快?其實,這道理再簡單不過:北魏就是個大公司,太武帝是老板,是主子,崔浩只是個員工。老板需要聰明能干的員工,但也絕不會容忍員工窺探他的隱私,揭他的“遮羞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