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長華
蠟燭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除了照明之外,每逢喜慶、逢年過節屢屢要把它派上用場。即使在科技發達、電力資源豐富的今天,蠟燭依然沒有退出歷史舞臺。
在我國,使用蠟燭已有悠久歷史。《西京雜記》中記載,在漢朝的時候,南越向高帝進貢的貢品當中就有200枚蜜燭。蜜燭可以說是蠟燭的前身,在當時是很昂貴的。到了南北朝時期,蠟燭的應用比較普遍,但主要是在貴族人家。到了唐朝,晉州上貢的時候,貢品當中也有蠟燭,說明那個時候的蠟燭還是比較珍貴的。宋代時,人們在蠟燭上繪畫龍鳳花鳥之類的吉祥圖案,描金繪彩,給家居環境烘托出一種喜慶氣氛。
小小蠟燭還誕生了無數動人的故事。《南史》中記載這樣一段故事,南齊武帝有個弟弟叫蕭子良,慕賢重才。有一次,他想出了一個主意,把一批文人雅士召集在一起賽詩,方法是在蠟燭上每一寸刻上一度,點燃蠟燭。蠟燭燒完一寸,每個人就必須完成八句四韻詩一首。誰作得快、作得好,誰就取勝。自那以后“刻燭為詩”成了詩才敏捷的一個典故。而在這個故事里,蠟燭充當了公正的“裁判員”。
在我國民俗活動中,經常使用蠟燭這一民俗道具:除夕之夜,要點紅蠟燭,通宵守夜;洞房花燭夜,更離不開蠟燭來烘托婚喜氣氛;男方到女方家提親言婚的禮品中,必須有一對紅蠟燭。在中國的傳統習俗里,喜事節慶要點紅蠟燭,祭典亡靈也要用白蠟燭;而在閩南和我國臺灣,喪服之家給參加送葬的親戚朋友的答謝禮品中,必須有一對紅蠟燭,讓他們回家后點燃。因為傳統觀念認為喪事屬“兇”禮,就得給吊唁者一對紅蠟燭驅除不祥,圖個吉利。
香煙裊裊,燭光搖曳,是全國各地大小廟宇共有的特征。在人們想來,蠟燭頂多幾兩重。其實,有的蠟燭竟重達千斤以上。浙江省平湖市新埭鎮魚圻塘村有個“平湖大蠟燭廟”,是為紀念南宋抗金名將劉錡將軍而建立的,至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每年重陽節期間以及春節,當地必用大蠟燭祭奠劉將軍。為了提升大蠟燭的文化品位,魚圻塘村組織能工巧匠,進行巨燭的制作。一對平均底部周長1.6米,上部周長2.1米,高2.6米,總重1259公斤,剛勁挺拔、精美絕倫的巨燭,于2004年10月18日摘取了“大世界吉尼斯之最”的桂冠。
蠟燭應用最廣泛的,當推過生日吹蠟燭的習俗。這一習俗由來有段趣事:在古希臘,人們都信奉月亮女神阿耳特彌斯,在她一年一度的生日慶典上,人們總是愛在祭壇上供放蜂蜜餅和很多點亮著的蠟燭,以示對月亮女神的崇拜之情。后來,隨著時光的推移,古希臘人在慶祝他們孩子的生日時,總愛在餐桌上擺上糕餅等物,進行一項新的活動——吹滅這些燃亮的蠟燭。他們相信燃亮著的蠟燭具有神秘力量,如果過生日的孩子在心中許下一個愿望,然后一口氣吹滅所有蠟燭的話,那么這個孩子的美好愿望就定能實現。以后,逐漸地發展到不論是孩子,還是成年人,甚至老年人的生日晚會或宴會上,都有吹蠟燭這個富有情趣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