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媚
初中時的同學T君打電話給我說要聚會,我自然是心向往之,于是屁顛兒屁顛兒地打了個車直奔約好的酒店。酒店很高檔,T君早就在門口等候了,和我寒暄了幾句后就把我領進了包間。
包間里人很多,彌漫著一股很重的煙味。我一進去,里面的人馬上和我打招呼,遞煙給我,我搖搖手,我一個女孩子抽啥煙。T君說,別把人家?guī)牧恕君原來和我玩得最好,也是這次活動的組織者,我用手肘撞了撞他,說,小子混得不錯。他笑笑,然后對著大家說,今天大家可勁兒吃,玩得盡興啊。正吃著,我問他,你現(xiàn)在在哪兒讀書?他吃了口菜,看都不看我一眼,說,讀個屁書呀,現(xiàn)在讀書有什么用?反正我爸媽會養(yǎng)我,給我錢花。我皺皺眉,說,那以后呢?以后?哼!管他呢,今朝有酒今朝醉嘛!他笑著說,繼續(xù)往嘴里扒飯。我愕然。“人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一根蘆葦,但是,人是一根會思考的蘆葦。”腦海里毫無邏輯地閃過這句話。
葉芝說:這世界上的眼淚太多,你不會懂。的確,如果只知迎難而上,那么坦途不再;如果只知堅韌,必然擺脫不了生活的重壓;如果只知逃避,只想頹廢地度過一生,必然將成為一具行尸走肉。而一旦學會了思考,將是柳暗花明、雨過天晴。未經(jīng)思考錘煉的行動大多會付諸東流,留下的或許只有因悔恨而泛濫的淚水。
務實的生活,在于擁有一個有價值的人生,要有咖啡般細細碾碎一個人的經(jīng)歷,在灼燒中溶解,經(jīng)細細品嘗,然后才能體會冷暖,知曉苦甜。
生命是一棵長滿可能的樹。然而神圣的愿景并不會因為一絲憐憫而如十里春風般將你拂得桃紅柳綠。我們黑色的眼如果沒有思考的明燈照亮,便只能陷入深沉的黑暗,又如何去尋覓美好的可能呢?一如哲人所說:如果思考一定要閉上眼睛,也不要因此放棄光明。
跋涉者要采擷旖旎風光,就要不畏險峰,于思想中走過,記住時光、記住愛,為理想定下目標,以“一覽眾山小”的高度去俯視周遭。而思考的人生給了我們這種可能。
畢淑敏曾給我們描述了三間精神的小屋,第一間,盛放我們的愛和恨;第二間,盛放我們的事業(yè);第三間盛放我們自己。這便是告訴我們?nèi)吮仨殞W會思考,從而擁有屬于自己的思想,才能在物欲橫流的世界,去認清事物的本質(zhì)和內(nèi)涵,才無愧于為人的光榮與驕傲!
因為有了思考的經(jīng)歷,才有了阿基米德“給我一根杠桿,我便能撬起整個地球”的壯語;才有了開普勒認知天體的傳奇……是思考的人生豐富了我們的精神,充實了我們的智慧。
我們作為渺小而無知的個體存在,當無福消受那過多的福祉時,唯有用思考來消化生活與自然給予我們的無限啟迪。
長久以來,人類都推崇藝術源自生活這句話。眾所周知,人類的發(fā)展是以物質(zhì)作為基礎的。所有關于美,關于愛,關于世界的認知和態(tài)度,都是人類在千百萬年的進化發(fā)展過程中通過思考總結出來的價值觀和藝術的載體。他們所傳遞的就是人對于這個世界所有的感性的認識,也是他們所追求和尋覓的精神世界。
人也必須有思想,沒有思想的人,那只能稱之為動物,再確切點就是哺乳動物,除此之外別無他物。人沒有思想,無異于是一種對于人類發(fā)展的背叛,一種對于自然的離棄。思想,就是生而為人的最好的、最完美的證明!
生活作海,思考作舟,泛舟于海方知海之寬闊;生活作山,思考作徑,尋徑登山,方知山之高大;生活作歌,思考作曲,和曲而歌,方知歌之動聽。
人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一根蘆葦,但是,人是一根會思考的蘆葦。這是帕斯卡爾說的,也是我想對T君說的。最后,我對T君說:“女孩子的話要聽哦。”然后,走出了酒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