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 強
將“狀元”之冠戴在學而優則名列榜首者的頭上,是自古以來就有的事。但令人稱奇的是,我國古代正式稱科考一甲第一名為“狀元”,并非如我們普遍認為的那樣,起自科舉興起的隋唐時代。
“狀元”的歷史,遠比科舉考試的時間要長。最早的“狀元”,與漢代所實行的一種選官方式密切相關,這便是征辟。秦漢時期,打破了官員任命上的公卿世襲制,改之以更為進步與科學的察舉制度。察舉制是兩漢選拔政府官吏最主要的途徑,主要是各地向中央推舉可堪大任的賢能之士。征辟便是察舉制度的一種,分為皇帝征召與地方府州辟除。明朝人卜陳彝在《握蘭軒隨筆》中曾說:“狀元之目,始自辟召。”
漢朝皇帝,無論是下詔征召賢士還是命令地方官員辟除人才,都需要有舉狀,上面列著可供朝廷選用的草根姓名,也就是后備官員。凡是上了舉狀的人,都是在地方上有一定名望才干的賢達人士,一般皆非平庸等閑之輩,這些人往往被稱為“狀元”。舉狀上的人名排列,并沒有高下之分,所以漢代的“狀元”之稱,還沒有為一個人所壟斷,狀上有大名者,皆為“狀元”。
當歷史演進到隋唐時期,出現了一項比世襲制、征辟制及九品選官法更為進步的人才選擇辦法——科舉制。科舉環境之下,由于以考試的方式選拔人才,故定會有分高下的名次之別。這個時候的第一名稱什么?清代考據學家錢大昕認為:“進士第一人稱狀元,起于唐,至今猶因之。”但此時進士科第一名并非僅有“狀元”這一個稱號,他們還可以被稱為“狀頭”“榜首”“榜頭”等,且最為常用的稱號也不是“狀元”,而是“狀頭”。
直到北宋時期,“狀元”才普遍被用來稱科考第一名。雖然殿試最早由武則天發明,但北宋開國之初,科考并無殿試,省試的第一名往往就被稱為“榜首”了。北宋開寶六年(973年),落第進士徐士廉對科考現狀心存余悸,便向宋太祖趙匡胤上書,建議朝廷重開殿試,這個建議后來被宋太祖采納。自此以后,殿試第一名也就普遍被叫做“狀元”了。
然而,唐宋時期“狀元”之稱的使用,并不如后世那樣嚴格,科考中榜進士,無論是否頭名,皆可被目之為“狀元”。如錢大昕在《十駕齋養新錄·狀元榜眼》中曾有“是第二、第三皆可稱狀元也”之語,便是說宋代一榜狀元并非僅僅指一人。
明朝時期,朝廷首次以官方態度對殿試一甲第一名稱“狀元”做了明確的規定。《明史·選舉制》記載了明王朝君主所頒行的關于科考情況的詔書:“(會試)中試者,天子親策于廷,曰廷試,亦曰殿試。分一、二、三甲以為名第之次。一甲止三人,曰狀元、榜眼、探花,賜進士及第。二甲若干人,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干人,賜同進士出身。狀元、榜眼、探花之名,制所定也。”
可見,明代以后,真正法定意義上的“狀元”才正式出現,官方的認可與推廣,使得“狀元”不但成為殿試一甲第一名的專稱,更成為天下那些士大夫及讀書人無限憧憬向往并終身追逐的至高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