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唯誠
明月在碰撞后升起
火星有兩顆衛星,而我們的地球卻只有一顆衛星,那就是月亮,月亮有可能是碰撞而成的,這就是有關月亮起源的“忒伊亞假說”,它也是在有關月亮起源的諸種學說中最站得住腳的一種。“忒伊亞假說”認為,在45億年前,原始的太陽系里存在過一顆名為“忒伊亞”的行星,它的大小和火星差不多,由于周圍星體的引力作用,“忒伊亞”偶然地脫離了原來的軌道而和地球發生了碰撞,那次碰撞極其劇烈,它釋放的能量比6500萬年前那次令恐龍滅絕的碰撞所釋放能量的一億倍還要強,足以使地球的相當一部分融化和氣化。
在那次碰撞中,地球的一部分被拋入太空,“忒伊亞”也破碎了,碰撞的碎片環繞在地球的周圍,一段時間后,那些碎片通過聚合形成了月亮。根據計算機模擬,碰撞發生后,一部分來自“忒伊亞”的幔物質很快包圍了地球,它們變成巖石構成了一個像土星環一樣環繞地球的盤,接下來,盤內的物質紛紛沿著像臂腕一樣搖擺著的螺旋弧線向外側運動而聚合成了“月種”,即一個粘合的團塊。又過了一段時間,一個近趨完美的月亮誕生了,它的直徑為3500千米,處在距地球2萬千米的位置上,它是那樣的近,與地球的距離只相當于現在月地距離的1/19。假若那個時候你站在地球上仰望它,你會感覺到它比現在的月亮大300倍!但現在我們看到的月亮已遠離我們38萬千米了,是經過了45億年才移動到那里的。
月亮的誕生對地球的影響極為深刻,沒有月亮,地球至今可能還是一個荒蕪的地方。人類的存在,乃至于地球上的生命的存在都不能沒有月亮。
生命在碰撞中蓬勃
然而,對地球生命的存在產生了更重要影響的碰撞應該發生在大約40億年前。那時太陽系剛誕生不久,正處于極不穩定的狀態中,氣體巨行星把一些物體拉進了內太陽系,它們紛紛以極快的速度撞向內行星,地球也因此遭受了大量彗星和小行星的撞擊,其躁動不安的狀態無異于地獄,人們將那段時間稱為“后期重轟炸期”。“后期重轟炸期”聽起來像個糟糕的時期,但一些科學家認為,正是在那個時期,地球從彗星那里得到了大量的水,一些有機分子也被彗星帶到了地球上,地球獲得了誕生生命的希望。而大量的化石發現也表明,自那段時間后,地球上的生命便蓬勃地發展起來了。
科學家曾用火炮轟擊了一個帶有5種氨基酸的靶子,炮彈以極高的速度撞擊目標以模擬彗星撞擊地球時的環境。結果轟擊不僅沒有消滅靶子上的氨基酸,相反還產生一些聚合而成的由兩個、三個或者四個氨基酸組成的鏈,即縮氨酸。長的縮氨酸鏈稱為多肽,再長一些的就是蛋白質了。這個實驗表明彗星撞擊為地球帶來的“生命孢子”不會輕易地在撞擊產生的高溫和高壓中被消滅。
與我們人類的誕生關系最為密切和直接的一次碰撞發生于6500萬年前,那時一顆直徑達10千米的小行星闖入大氣層,落到了墨西哥猶卡坦半島的西北端,撞擊砸出了一個直徑達100千米的大坑,釋放的能量相當于冷戰時期美蘇核彈總量的一萬倍,沖擊波迅速擴散,周圍的海水瞬間便被蒸發了。
那次碰撞結束了地球的中生代,開辟了哺乳類統治地球的新生代,稱霸地球的恐龍滅絕了,以前統治地球的爬蟲類縮小了它們的統治空間,而小型哺乳動物則利用了那次滅絕事件向著多樣化和大型化的方向發展。從此,包括人類在內的哺乳動物才有了自己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