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銀霞
“2010年了,新一代的17歲竄起來了。沒有我的悲愴,沒有我的虛擬,新一代有新一代的光華,他自持、快速、務實。他叫李戡。” 這段話出自《李戡戡亂記》前面李敖的導讀。
李戡,并不反感被叫做“李敖的兒子”,他是比李敖小57歲的孩子,是被父親當孫子一樣養大的孩子。他很怕父親,父親常年呆在遠離市區的陽明山,沒有時間管束他。遠離父親的日子,他靠電話線來聆聽父親的教誨,靠讀父親的書來感受父親的精神。這樣放任的教育,使李戡很喜歡自己嘗試一些事情。他12歲第一次隨父親到北京時,跟賓館的工作人員學會了劃火柴,他特別喜歡看到火柴劃燃的一瞬間美麗,并試著讓火柴燒到手拿不住為止。因為此前他從來沒有劃過火柴,所以劃火柴是背著父親的一個小秘密。
李戡崇拜父親,但并不妨礙他做自己。他特別喜歡看書,相比同齡的孩子,他已經讀了太多的書。16歲的李戡,準備臺灣聯考了,要背很多的書,所以沒有什么時間看課外書。在背書的過程中,他發現,對一些歷史大事件,臺灣教科書60年來不同時期作出的解釋是變化的,出現了許多雜亂的版本,是殘破不堪的。他想,要是能把它們完整地歸納出來,會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而這件事情,目前沒有人做,過去也沒有人做,他感覺自己有責任來做。于是,他花費了半年多的時間,詳細地比對了臺灣各種教科書的內容,尋找它們在知識上的缺陷和盲點。他還到檔案館去查更早之前的資料,對所掌握的資料很認真地進行對查、核實。準備好材料后,他只花費了兩三個月時間,就寫成了生平第一本書——《李戡戡亂記》。
李戡不避諱談自己因父成名,不否認本來就是靠著父親,自己的書才能簡單而順利地被推向市場。其實,父親根本不知道他書里寫了什么東西,他寫完后,父親才看了一遍。《李戡戡亂記》很快引起了人們的關注。人們看到了,這本書并不是李戡頂著父親的光環擺出的花架子,里面飽含著一個17歲臺灣少年的理性思考與學術精神,有著自己的獨立見解。現在臺灣的學生也開始慢慢研究臺灣教科書這個問題了,李戡感覺到自己所做的事沒有白費心血。
相比臺灣的教育體制,他更痛恨教科書的內容,所以他努力學習,考上了臺大,證明了《李戡戡亂記》并不是他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他深深明白,只有在教育體制下脫穎而出,才有資格回過頭來批判,也才具有說服力。他以優異的成績考入臺大的同時也考入了北大,但他棄讀臺大,認為自己要“到更深厚的土壤上去尋找祖國文化”;而在選擇專業時,他選擇了經濟學院就讀,并沒有選擇與其家學淵源頗深的人文、歷史學科。他否認了特意避開父親長項的說法,他認為沒必要把興趣當成職業。每一個選擇,都是他自己的決定。
是什么人,做什么事,李戡就是李戡。一個從臺灣到大陸來的少年,自信、有主見、不盲從,對世界保持自己的看法,并作出獨立的判斷,擁有自己獨一無二的靈魂,這是多么令人樂見的“成人”啊!■
圖 小黑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