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過晚飯,經常可以看見一些中老年朋友成群結隊地在小區的院子里邊聊天,邊走石子路,認為這樣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確,走石子路可使足底部的穴位得到按摩,還增加了肢體的末梢循環,促進腳部以及全身血液循環的新陳代謝,從而提高機體抵抗力。但也有些人不適合走石子路。
△糖尿病足患者
糖尿病血管病變(造成供血不足)和神經病變(造成感覺缺失)是引起糖尿病足的基本原因。糖尿病足患者對于冷、熱、壓力的感覺都不明顯,當走石子路時,腳若被石子硌傷會造成皮膚破損,而輕微、不經意的外傷是導致糖尿病足感染、壞死的始發因素。
【建議】糖尿病患者不妨試試以下三種運動方式:
1.用小按摩器輕輕敲打足底,既能促進血液循環,又能較好地控制力度,不至于讓自己的腳受傷。
2.仰臥在床上,雙腳盡量抬高,堅持30秒鐘再放下,每天重復做5~10次。
3.坐在床邊,把雙腳垂于床邊不停地晃動,持續一分鐘。
此外,糖尿病患者可以每日用<40℃的溫水泡腳,但不能用太熱的水泡腳,以免發生燙傷而造成皮膚破損。洗腳后,要用揉軟的毛巾把腳趾縫隙的水擦干。
△跟痛癥患者
跟痛癥是指足跟底部以疼痛為主的一種病癥。腳后跟痛癥是由于跟骨后內側的骨質增生(俗稱骨剌),跟骨脂肪墊的萎縮等引起的慢性炎癥。若這些患者走石子路,會導致病癥加重。
【建議】跟痛患者不妨試試以下兩種方法:
1.雙手扶穩樓梯扶手,雙腳站在樓梯的第一個臺階上,抬起腳跟,盡量踮起腳尖,然后下沉、下壓,每天堅持做10個以上,堅持三個月,大部分患者腳后跟痛會有所減緩。
2.雙手扶墻,兩條腿一前一后,前腿膝關節屈曲,后腿繃直,身體逐漸貼近墻面。注意后跟的腳跟一定不要離地。這樣可以有效地牽扯跟腱,緩解腳跟疼痛。
腳后跟痛疼患者長途行走,或長時間站立時,要有科學的步態及姿勢。要注意間斷休息,避免足部持續負重,防止足部過度疲勞。
△扁平足患者
正常人的足底有足弓,它在緩沖振蕩的同時能夠保護足底重要神經、血管、肌腱等組織。而患有扁平足者的足弓低或者沒有足弓,這就使足底的彈性變差,失去對足底重要組織的保護作用。如果扁平足患者在石子路上走來走去,就很容易對足部組織造成一些傷害,還會加重病情。
【建議】扁平足患者平時要特別注意不要穿任何帶跟的鞋,任何高度的鞋跟都會增加足弓的壓力。 避免過久站立、行走,尤其是負重行走過多。疲勞后要及時休息,用熱水泡腳,幫助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