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祠輝
(馬來西亞)
淺談中醫的手摸心會
黃祠輝
(馬來西亞)

手摸心會乃中醫診療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不僅是中醫傷科學正骨療筋、針灸推拿的手法要領,也是中醫內科診察疾病的心法要領,本文將從切脈、推拿、針灸3個方面論述筆者手摸心會的辯證論治理論及臨證心得。
中醫;手摸心會;切脈;推拿;針灸
手摸心會是中醫診療疾病的一個很重要的過程,一般被視為是診治骨折傷筋的要領。主要是指醫生在檢查診斷或整復治療過程中用兩手觸摸傷損處,并對觸摸時所得到之異常體征感覺等情況進行綜合分析判斷,作出比較確切的結論,以便在整復手法治療中做到心中有數。
中醫學診療疾病的過程可分為思辨與施治,思辨是運用所學的中醫理論知識對疾病現象進行分析、判斷,通過手摸心會,從思考模式里確立中醫整體觀念的核心,然后再做到臨床辨證施治階段,是將中醫整體觀念與辨證論治的完美結合。在診斷疾病的過程中,“手摸心會”是非常重要,醫者必須聚精會神的通過手下的觸摸和探測以了解患者局部或整體的情況,進而結合思辨的過程來決定治療方法。手摸心會之要領不只是用于診治骨折傷筋中,它也是中醫四診之切診與針灸推拿臨證心法之要,茲將其分述如下。
脈診是四診之切診的主要手段之一,是醫者將自己的食指、中指與無名指放在患者左右兩側寸口部(橈動脈搏動處),從手指下感覺脈搏的跳動然后加以分析,以了解患者五臟六腑的強盛虛實。醫籍有將脈象分為28種,或32種等等。這種分類是過去經驗豐富的中醫為了將學問傳于后人,而硬性的將脈象單一分類形容再和病證分辨結合,以方便后人的學習。但名醫理者皆知脈象不是單一的種類的呈現,或左右不一致,或寸關尺不相同,每一指下臟腑氣血所體現的脈搏都有差別;由于病證有陰陽、表里、寒熱、虛實,故在表現上應主次和標本之分,所以脈象也體現著混合的狀態,醫者必需靜下心通過手指下的感覺去體會復雜脈象波動的形態、長短、深淺等變化,加以分析,結合臨床的辨證思維來確定病邪所在。
筆者曾于多年前診治一名患者,至今依然常為之反思:一名七旬老翁,十多年前曾有卒中史,現復中,西醫診斷為腦出血,經治遺有半身不遂。患者出院后十余日,現心胸煩躁,面紅耳赤,大便數日不結,西醫檢查一切正常,遂于通便藥囑其服之。癥狀未見改善,遂就診于舍下,由于患者家貧,且行動不便,故筆者出診視之,患者全然為熱象,舌紅無苔、脈洪弦大數,但細診之卻如無根,翻滾如大浪。心中惔惔,惑之元陽暴脫先兆之候?但緣于習業2年,恐藥不當,故草方以增液承氣湯加減用之,望能暫緩病情;結果藥服兩天后,病情稍緩,由于筆者當時值春節回鄉,未予繼續診治。后聞訊患者諸證重現,數日后再度復中去世。
之后筆者就深感脈診對一個中醫師診斷的重要性,就如西醫化驗檢查就是西醫治療的依據。如果中醫手下不能對患者的病情有所掌握,那就如夜里無燈行路一樣,舉步為艱。
推拿手法是從按摸手法中加入中醫診斷與治療學,豐富了其治療內容和手法演變而成。醫者在為患者診斷疾病時,往往先從患者的口述了解其主訴、現病史、既往史等情況,然后醫者再替患者做身體檢查以了解病發部位和病況,再施以推拿、整脊等治療手法。在中醫的診查過程中,手摸心會尤為重要。傳統的中醫在使用推拿治療筋傷和內科疾病時,在沒有西醫的診斷儀器下,就只有熟練掌握觸診和手法治療,才能為患者祛除病痛。
在診療時、醫者必須用手去細細感覺患者體表的溫度涼、溫、熱之差別;皮膚的滑、澀、干、柔等感覺;汗液的清稀、稠黏度;肌肉的彈性、松軟或繃緊度;關節的靈活性、屈伸的柔韌性等。在施手法治療時,辨證施治。明病性、辨病位,方隨法立、法隨證出,用不同的手法作用于不同的部位,并在不同的階段用不同的治療手段。這都取決于醫者對手下患者疾病診察的體會和感覺。
醫者必須掌握健康與病患部位的不同感覺,準確尋找受傷部位的臟腑、經絡、氣血的關聯;更重要的是在正確的部位來作推拿手法,但這手法的作用點不一定就是疼痛處,因為通常疼痛的部位都會有紅腫或脹痛,而醫者就如治水一般,并不意味著塞源、還在于引導、疏流,推拿整復宜如此,通過整體把握,不僅免去了無謂的體力勞作,而且更有效的作用于患者的身體并減輕痛苦。
針灸治療疾病意在“氣至而有效”,醫者使用針具刺入人體的腧穴,再通過手法來調和患者經絡的氣血,以平衡臟腑的陰陽。《靈樞·九針十二原篇》說:“刺之而氣不至,無問其數。刺之而氣至,乃去之,勿復針。針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任其所為。刺之要,氣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風之吹云,明乎若見蒼天。刺之道畢矣。”講述針灸效果應以針下得氣,脈象調和為標準,治療時應注意循經取穴,由淺入深,正確開閉針孔,以達到調和陰陽的目的。這顯然醫者除了必須熟知經絡循行、腧穴的特性外,在作出思辨和診斷的過程后,然后施術。然而這上述所提及的臨床操作心法始終離不開手摸心會。《標幽賦》說:“氣之至也,如魚吞釣餌之沉浮。氣未至也,如閑處幽堂之深邃。”指出醫者猶如垂釣者,需氣定神閑,以靜觀動,體察覺患者體內的氣動,再用針把氣‘釣’起;接著隨經絡循行來作手法調之、和之以推動經絡之氣,通關過節到達病所以求效。
針灸治療疾病也和內科開處方一樣,有思辨和臨床操作,在這里姑且不談思辨過程,而臨床操作者大多把酸麻脹痛就當取穴準確,得氣了事的過程;而不管是否氣至病所,或五臟六腑之氣是否得以調暢。這都可從患者施針后的脈象,氣色,經絡局部皮膚肌肉的彈性,或針下‘氣’的感覺綜合而得知。除了思辨過程的診斷、用穴、處方,醫者也可通過眼看和手摸來作循經探穴,循著經絡來探取有病變的穴位再作適當的手法來調理。手法運用是否得當,補瀉是否適宜,這都直接影響著治療的效果。
綜上所述,手摸心會顯然不僅是中醫傷科學的正骨、療傷手法要領,也是內科診察疾病、針灸推拿的操作心法要領,是中醫診療之精華。但是隨著現代醫學診斷方法不斷的進步,導致很多中醫學者對自己古老精髓的傳承充滿懷疑和缺乏信心,往往舍難取易,甚至用現代醫學的觀點來衡量中醫的傳統理論,并決定何取何舍,以致中醫特色日衰。習中醫者,必須心懷古人行醫的心態來執行這神圣的職務,體會與學習這手模心會的要領。既不排斥現代醫學的高新,也不淹沒傳統醫學的特色,而是要取長補短,用最有效的方法,減輕患者的疾苦。
Brief talk on palpation and realization of 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
HUANGCi-hui
(Malaysia)
Palpation and realizationwasone of themostimportantmethodsofdiagnosisand treatmentin TCM.Itwasnotonly the purpose ofmanipulationmethod in bone-setting and treating tendon injury,acupuncture andmassage in traumatology of TCM butalso the purpose of realization in Chinese InternalMedicine.Thispaperwilldescribe the theory ofsyndrome-differentiated treatmentand the clinicalexperience in palpation and realization from pulse palpation,moxibustion and acupuncturemethod.
TCM;palpation and realization;feeling the pulse;massage;acupuncture andmoxibustion
黃祠輝(1975-),男,馬來西亞,2003年7月陜西中醫學院本科畢業,獲學士學位,2005年9月就讀于天津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專業,師于張智龍教授從針灸臨床研究,2009年7月獲醫學碩士學位,馬來西亞中醫工會會員,現在馬來西亞正頤堂從事針灸、推拿等臨床工作。
R241.2
A
1672-1519(2010)03-0257-02
2010-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