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設猛
(鐵道第三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 天津 300142)
沈陽至丹東鐵路客運專線地處遼寧省東南部沈陽市、本溪市和丹東市境內。線路自沈陽站利用哈大客運專線至新沈陽站,經沈陽桃仙國際機場、本溪經濟技術開發區、本溪、南芬、通遠堡、旅游勝地鳳凰城,止于丹東市,自新沈陽至丹東新建線路全長207.049 km,沈陽站至丹東站運營里程222.071 km。沈丹客運專線連接秦沈,與哈大通道十字交叉,形成了遼寧省的鐵路主骨架,也是東北地區“三縱四橫”鐵路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建設將使“沈陽至丹東一小時經濟圈”成為現實,不僅為沿線社會經濟交流與產業協作提供便利的條件,同時對提高東北地區的經濟競爭力有著重要意義。
本溪鐵路樞紐是東北地區的重要樞紐之一,現有沈丹、遼溪和溪田三條鐵路線在此交匯,是本溪市與東北地區、全國各地物資交流的交接地,是我國東北地區與朝鮮人民民主共和國進行外貿交易和為本鋼服務的重要鐵路交通樞紐,具有“承南啟北”的重要紐帶作用。
本溪鐵路樞紐銜接沈丹甲乙線(甲線為單線、乙線為雙線)、遼溪甲乙線(甲乙線均為單線)及溪田線,如圖1所示。樞紐范圍內東自溪田線小堡站,西至遼溪線寒嶺站,北起沈丹線的石橋子站,南止于沈丹線的橋頭站。樞紐共有13個車站,其中本溪站為編組站,是樞紐內主要客貨運站;北臺、本溪湖站為工業站,其余為中間站或會讓站。

圖1 本溪樞紐既有鐵路現狀示意
經過研究分析,本溪鐵路樞紐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既有客運設備陳舊,規模不能滿足設計年度客運量增長的需要。
(2)樞紐連接干、支線技術標準不統一,大部分進出車流均需改編,本溪站解編能力已趨飽和。
(3)本溪站北端連接三個方向,沈丹線在站內右側行車,造成本溪站咽喉區客貨列車交叉干擾嚴重,影響車站咽喉能力及作業安全。
(4)樞紐內遼溪線單線通過能力不能滿足運量迅速增長的需求。
研究年度本溪樞紐分方向旅客列車對數及車流特點見表1。

表1 本溪樞紐分方向旅客列車對數 對/日
根據表1可以看出,樞紐以通過車流為主,始發終到車流絕大部分為本溪至沈陽間的車流。
如圖2所示,既有本溪樞紐為“X”形樞紐,沈丹、溪田、遼溪線在此交會。研究年度沈丹客運專線引入及遠景規劃遼溪城際、本撫城際引入樞紐,結合樞紐總圖布局,城市總體規劃及方便旅客換乘、有效吸引客流、工程投資合理等因素,對引入樞紐方案進行綜合比較。本次共研究了兩個方案。
(1)Ⅰ方案:引入既有本溪站方案
由于本溪站位于城市中心附近,鐵路既有客運設施及城市交通配套設施齊全,便于充分吸引客流,方便旅客換乘。故樞紐客運作業首先考慮集中在本溪站。
新建沈丹客運專線自樞紐北部沿沈丹乙線左側引入樞紐,先后跨過沈丹乙線、太子河和溪田改線后,進入本溪站,在站內占用既有沈丹線線位,在既有客運車場位置與普速分場布置,設高、普速車場,出站后一直向南引出樞紐。因客運專線引入占用了既有沈丹線位,相應改建沈丹甲、乙線、溪田線。

圖2 沈丹客運專線引入本溪樞紐站址方案示意
(2)Ⅱ方案:經臥龍取直方案
考慮沈陽至丹東方向通過客車運行徑路順暢,研究了沈丹客運專線經臥龍取直方案,樞紐內客運專線系統增加第二客站的兩站格局方案,第二客站主要辦理樞紐南北方向的直通高速旅客列車的作業。
本方案線路在高臺子新建本溪東站,出站后線路徑直向南跨既有線、沈丹高速公路、太子河,從臥龍鎮南側經過,沿本溪國家地質公園臥龍景區西側取直至通遠堡方案終點。為解決沈本間城際客流需求,修建本線本溪東站至既有線威寧站間的客車聯絡線9.0 km(單線),既有線威寧至本溪間電化改造8.87 km。
方案的優缺點分析及投資比較見表2。
綜合比較可知,Ⅱ方案修聯絡線引入本溪站,雖然拆遷量較小,但該方案存在樞紐始發終到客車經沈丹乙線到達本溪站,樞紐列車內客貨共線運行,而既有線曲線半徑小,速度低,雖客運專線正線經樞紐線形順暢,但旅客乘降不便,客運作業分散,不利于旅客的集散和乘降。

表2 方案優缺點及投資比較
Ⅰ方案雖較Ⅱ方案投資多69 629.5萬元,但車站位于城市中心,城市配套設施完備,鐵路銜接方向多,是城市客流集散的中心,便于旅客乘降和換乘,宜于吸引客流,能夠充分利用既有資源,且鐵路管理部門及地方政府均表示要求沈丹客運專線引進既有本溪站,以方便旅客乘降。因此本次研究推薦引入既有本溪站方案。
通過研究既有樞紐總圖布局,分析了樞紐存在的問題。隨著本溪鐵路樞紐客貨運量的增長,研究年度沈丹客運專線及遠景規劃遼溪、本撫城際鐵路引入樞紐,樞紐總圖格局將發生較大變化。從客運專線線路、站位條件出發,經過綜合技術、經濟比較和多方征求意見,引入既有本溪站方案在城市總體規劃、有效吸引客流等方面占有較大優勢,在工程投資增加不大的情況下,本次研究推薦此方案。
[1]鐵道第三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新建鐵路沈陽至丹東鐵路客運專線可行性研究報告[R].天津:鐵道第三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2009
[2]TB10621—2009 高速鐵路規范(試行)[S]
[3]陳應先.高速鐵路線路與車站設計[M].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01
[4]袁偉.沈丹客運專線引入丹東地區線路方案研究[J].鐵道勘察,2009(3):7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