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云剛 許德鮮 文 君
尾礦壩(庫)是用來存放選礦或有用礦物提取后剩余的排棄物,即尾礦,是選礦生產設施重要組成部分。尾礦壩能否安全穩定運行,對選廠生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尾礦壩又是一個重大的危險源。因此,準確評價尾礦壩的穩定性是防止尾礦失穩潰壩、威脅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前提,并為最終的防治提供依據,也是確保尾礦安全運行的必要條件。
因初期壩當初未按1990年設計的壩坡施工,人為縮小了壩體斷面。原設計迎水坡比 1∶1.75和 1∶2,而實際為1∶1和1∶1.75;原設計背水坡比為 1∶1.5 和 1∶1.2,而實際為 1∶1 和 1∶2。背水坡馬道以上坡比由原設計的1∶1.1削減為1∶1,壩體縱向減小3.5 m。此外,壩體碾壓不實、尾礦堆積坡比過大等不利因素也是導致壩體局部不穩的主要原因。
技改加固后初期壩現狀:1)壩前增設反壓,把壩下涵洞延長25 m,采用鋼筋混凝土澆筑拱涵。2)削緩壩坡,使堆積坡比為1∶6,子壩平均坡比 1∶7.2。3)加固后的初期壩外坡坡比 1∶3,內坡比1∶1.75和1∶2.0,壩頂寬4.5 m。并在初期壩頂修筑一橫向混凝土擋墻,墻高80 cm,高出出溢點30 cm。4)完善初期壩壩肩截水溝為混凝土澆筑構成,結構完好,溝內通暢。
至2007年年初,東溝尾礦壩堆積高程為1 409.30 m,已超過最后一次技改設計最終堆積高度19.30 m,壩總高達61.85 m,屬Ⅲ等庫。
1)壩體結構:經勘察實測坡比(連同馬道寬度計算)1∶7.2<1∶6(設計坡比),則是安全的。
2)堆積壩土的工程性質沉積規律:根據勘察成果,從工程地質剖面圖上可直觀顯示出尾礦堆積層的分布呈現外粗內細、上粗下細的分選沉積規律。
3)土的均勻性:尾礦土在沉積過程中近水平層狀,其中尾粉砂中夾有薄層尾細砂或多層微層狀尾粉土或尾粉質黏土;其下的尾粉土和尾粉質黏土層則分布較均勻。
4)土的滲透性:尾礦土的滲透性是最為復雜和難以確定的參數,根據實測現場注水試驗和室內滲透試驗,結合場地尾礦土的工程條件及浸潤線位置,計算過程中推薦采用初期壩為0.08 m/d,尾粉砂層滲透系數K=0.17 m/d。
5)壩體浸潤線位于尾粉砂層中上部,在壩頂一般埋深0.50 m~7.20 m;在子壩外坡地段一般埋深2.30 m~11.10 m。但在初期壩頂部后緣處明顯可見浸潤線出溢點。在1 385 m高程外坡地段,浸潤線埋藏淺。在1999年雨季期曾出現過浸潤線出溢和壩坡坍塌的險情。
本文綜合利用了極限平衡法、有限元分析法兩種方法。極限平衡法原理簡單,實用性強,能夠直接得到壩體穩定性的定量結果,應用較廣;有限元法是通過建立數學模型,選擇適合材料的本構關系來求解壩體在各種荷載作用的應力應變,然后按照一定的準則,判斷并給出壩體的穩定性,優點是能夠較好地考慮各種復雜地質條件,并能夠得到壩體實際的應力及位移情況,近年來得到大力發展。
本文在利用極限平衡法進行計算分析時,在數值選取中充分考慮到工程類比之經驗結果。穩定性計算圖解和計算式如下(見圖1):
當應用總應力法時,總應力法宜以水土組合體為研究對象,水和顆粒之間的相互作用力為內力,只需考慮條塊邊界上的力,主要受到垂直于邊界面的水壓力:


1)計算壩高確定。本勘察計算現狀壩高61.85 m(高程1 409.30 m)和擬定后的擴容壩高71.85 m(高程1 419.30 m)。
2)計算工況和最小安全系數。計算工況和最小安全系數見表1。
3)計算方法與荷載組合。
計算方法與荷載組合見表2。

表1 計算工況和最小安全系數

表2 計算方法與荷載組合
4)計算參數取值。采用總應力法分析計算時,考慮地震影響的特殊工況及洪水和正常運行工況,計算參數見表3。

表3 總應力法礦渣及堆石初期壩計算取值
5)計算剖面的選取。選擇典型的、有代表性的工程地質縱剖面(沿可能破壞的軸心方向)為計算剖面。穩定性計算采用基于極限平衡理論的傳遞系數法進行。
6)計算成果及評價。通過對礦渣及堆石初期壩進行穩定性的計算,并對結果進行統計、歸納、分析,其成果及評價見表4。

表4 礦渣及堆石初期壩計算成果表
1)計算剖面、計算工況和計算參數選取同上。
2)不同工況計算簡圖。
a.正常運行工況(壩高1 409.3高程)的滲流有限元計算評價:計算剖面簡圖見圖2(計算過程從略)。

b.洪水運行工況(壩高1409.3高程)的滲流有限元計算評價:
計算剖面簡圖見圖3(計算過程從略)。

3)計算結果及評價。滲流有限元計算結果及評價見表5。

表5 滲流有限元計算結果及評價
1)增加初期壩高度,高出1 360.59 m浸潤線溢出點一定高度,讓溢出點低于初期壩頂;加寬初期壩頂寬度,并采取措施降低浸潤線。
2)做好初期壩的動態管理和監測工作,避免初期壩的再次鼓脹造成事故。
3)根據上述監測結果,必要時應采取加固措施。
1)建議進一步做好土石覆蓋和植樹、種草護坡工程,尤其是1 401 m~1 409 m高程地段。
2)建議對上述滲流計算結果1 380.0 m和1 386.7 m處進行浸潤線觀測、監測,采取動態管理,以防止浸潤線溢出造成事故。
3)建議在壩坡馬道較寬地段削緩上游陡坡填緩馬道后部,防止浸潤線出溢,并做好坡面土石覆蓋和種草植樹等護坡工作。
4)增設壩坡體浸潤線觀測裝置和壩體變形監測裝置,跟蹤監測以掌握壩體變形態勢。
[1]錢家歡,殷宗澤.土工原理與計算[M].北京:中國水電出版社,1996:5.
[2]許紀鳳,何東林.尾礦壩穩定性計算與分析[J].建筑科學與管理,2008(10):10-12.
[3]姚 堯.金山店鐵礦尾礦壩穩定性研究[D].武漢:武漢科技大學,2008:2.
[4]張世文,王紅艷.影響尾礦壩安全穩定性因素分析及對策[J].礦業工程,2004(4):51-53.
[5]張 波,陳曉平.湖積軟土地基上尾礦壩的穩定性分析[J].四川建筑科學研究,2004(4):9-11.
[6]樊躍武,信文山,周志廣.鐵嶺柴河1#尾礦壩數值模擬及其穩定性分析[J].地質評述,2009,55(6):40-42.
[7]毛昶熙,段祥寶,李祖貽.滲流數值計算與程序應用[M].南京:河海大學出版社,1999:1.
[8]SL 274-2001,碾壓式土石壩設計規范[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