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臻
(三亞市中醫院,海南三亞 572000)
我院運用中醫理論結合現代研究,經過多年實驗和臨床驗證,研制出純中藥制劑—乙肝丸,它具有益氣,疏肝,化濕,涼血解毒之功,臨床驗證,治療慢性乙型肝炎療效顯著,且質量易于控制,現報道如下。
1.1 處方 黃芪140 g,靈芝70 g,丹參105 g,郁金105 g,木蝴蝶84 g,北沙參105 g,茵陳140 g,茯苓 140 g,薏苡仁 105 g,山楂(焦)210 g,桑寄生105 g,赤芍105 g,牡丹皮105 g,菊花105 g,板藍根140 g,白花蛇舌草105 g,土茯苓105 g,五味子 70 g,甘草 56 g,共制成 1 000 g。
1.2 制法 以上十九味,靈芝、郁金、北沙參、五味子、板藍根、薏苡仁、土茯苓、赤芍、牡丹皮粉碎成粗粉,混勻,得粗粉備用。其余黃芪等十味加10倍水煎煮2次,每次1.5 h,合并煎液,濾過,濃縮成相對密度為:1.20~1.28(60℃)的清膏,與上述粗粉混勻,干燥,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用適量蒸餾水泛丸,干燥,打光,即得。
2.1 性狀 本品為棕黑色圓形小丸,氣香,味微苦。
2.2 鑒別 見參考文獻[1]。
2.3 檢查 應符合《中國藥典》2005年版一部丸劑項下有關的各項規定(附錄 I A)[2]。
3.1 一般資料 患者來源于我院肝病專科門診。375例慢性乙肝患者全部均合1990年5月上海第6屆全國病毒性肝炎會議制定的診斷標準[3]。隨機分成治療組225例,對照組
150例。其中治療組225例:男性130例,女性95例:年齡10~72歲,平均36.2歲;治療前病程6個月~12年,平均3.31
年;診斷為慢性遷延型肝炎131例,慢性活動型肝炎94例。對照組150例:男性89例,女性61例;年齡9~65歲,平均33.9歲;治療病程6個月~14年,平均2.85年;診斷為慢性遷延型肝炎87例,慢性活動型肝炎63例。二組間按年齡、病程作為均衡性檢驗,統計學處理,兩組間無顯著性差異,具有可比性。
3.2 治療方法 治療組,乙肝丸6 g,每日3次,溫開水送服,3個月為1個療程。
對照組,益肝靈3片,每日3次,維生素C 2片,每天3次。3個月為1個療程。
3.3 觀察指標 (1)主要癥狀;(2)肝、脾臟B超檢查;(3)肝功能檢查;(4)肝炎病毒標志物檢查。
3.4 療效標準 按文獻[4]標準。顯效:(1)主要癥狀消失;(2)肝脾腫大較前縮小>80%;(3)谷丙轉氨酶(ALT),總膽紅素(TBIL)恢復正常。有效:(1)主要癥狀明顯改善;(2)原肝脾腫大較前縮小>30%;(3)谷丙轉氨酶(ALT)及總膽紅素(TBIL)下降>30%。無效:未達有效標準者。
3.5 治療結果 經過2個療程的治療后,治療組較對照組療效明顯(見表1~2):
表1 兩組治療后乙肝病毒標志物轉陰率比較
表2 兩組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療結果
從以上表對比分析結果表明,乙肝丸療效明顯,與對照組相比較有顯著性差異,而且未發現明顯毒副作用。
慢性乙肝炎屬祖國醫學的黃疸脅痛,積聚,膨脹等病證范疇。其病勢纏綿,病程久,療程長,治愈率不高。我院在對225例慢性乙肝患者的觀察與研究中,認為慢性乙型肝炎常有正氣虧虛,而外有濕邪疫毒入侵,臨床常以本虛標實,虛實夾表現為特點。其本虛屬機體免疫能力低下,(既以氣虛為主),治療組方中從脾入手治療。故選用黃芪、靈芝為君,益氣護肝以增強免疫力。其標實屬肝氣郁,濕邪疫毒所致,故選用疏肝化濕之藥為臣(丹參,郁金,木蝴蝶,北沙參,茵陳,茯苓,薏苡仁,山楂(焦),桑寄生),選用涼血解毒之藥為佐(白花蛇舌草,赤芍,牡丹皮,菊花,板藍根,土茯苓,五味子),甘草調和為使。綜上所述,乙肝丸具有益氣,疏肝,化濕,涼血解毒之功,故臨床使用獲得較好的療效。現代藥理研究認為,黃芪含多種氨基酸,蔗糖;實驗證明,黃芪可防止肝糖減少,對肝臟有保護作用;又可提高人體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抑制和清除氧自由基,發揮抗脂質過氧化作用而保護肝細胞,防止肝纖維化。丹參活血化瘀,可改善微循環,抑制肝纖維增生及假小葉生成,可有效防止肝纖維化的發生。五味子有抗疲勞,降低轉氨酶作用。赤芍、桑寄生具有保肝降酶作用。白花蛇舌草、茵陳、板藍根、土茯苓具有顯著的抗乙肝病毒作用。
方中因有部分藥材以生藥原粉入藥,故采用顯微鑒別方法,選擇專屬性強、易于觀察的藥材顯微鑒別點做為質控標準。同時對君藥黃芪及臣藥丹參、牡丹皮進行薄層鑒別,結果斑點清晰,重現性好,易于控制質量。
[1]孫 臻,黃祖光.乙肝丸的鑒別[J].中國藥師,2008,13(10):1267-1268.
[2]中國藥典[S].一部.2005:附錄5.
[3]第六次全國病毒性肝炎學術會議.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華傳染病雜志,1991,9(1):52.
[4]周衛平,張定鳳.1994年世界華人肝病學術研討紀要[J].中華內科雜志,1995,34(4):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