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幸生

細節不能被創造,細節總在不經意間到來,細節往往與無心的人無關,細節往往與宏大的主旨也無關。
年中,為采訪上海市對口援建都江堰市災后重建指揮部,去了兩次四川。到震中映秀拜謁,路邊有寥寥幾個小攤,有賣照片的,也有賣石頭的。我站立在一條“峽谷”的出口,看著危崖上被壓垮了的木板房屋,早已陳舊得灰褐色的“家”,現在是瓦礫和木片的堆積物了。一小女孩扯我衣角,讓我買她的“映秀震中石”:我家原來就住在這里邊的,房塌了,地也被石頭淹了,沒法種地了,“這石頭是地震那天炸出來的,你就買一塊吧”。
我買了。
我寫了上海援建的總指揮和兩位副總指揮,也寫了都江堰市委書記。話說得功利一點,沒有細節,“主題”無可依托。只是上面那個細節,一時無法嵌到哪個篇目里去,但我一直記著。細節不能被創造,細節總在不經意間到來,細節往往與無心的人無關,細節往往與宏大的主旨也無關。
時間到了12月,都江堰稿件要補寫,上海赴川援建的第一任總指揮,中途因工作需要回滬了,要添上。在三改訪談時間之后,我采訪了上海市市政府副秘書長、上海市商委主任沙海林。在細談中央“對口援建”決策的過程中,沙海林多次談到上海醫療救援隊。他說道,最緊迫時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市委書記俞正聲直線電話打到他手上:上海趕赴災區的醫療隊,“沒吃沒喝”,用最快時間解決。那時災區道路中斷,救護人員和物資只能用直升機運進去,而直升機載重有限,為讓盡量多的醫務人員“上飛機”,除去藥物,所帶口糧、飲水等生活用品,全部甩下。醫療隊吃不上、喝不上,稍有個空,“就用鹽水瓶鋪滿爛泥地,人躺在上面,閉閉眼睛”。沙海林說,救災用掉了無數鹽水瓶,再有就是干燥的地方,老百姓滿城滿街的,能夠睡的地方都睡滿了,只有爛泥地,只有“擺過死人的地方”,空著。
也說到上海醫院接受傷病員的情景。沙海林講到華東醫院俞卓偉院長,他問我:你知道嗎,俞卓偉接收傷病員的時候,做了件全上海別的醫院都沒有做過的事情?我搖頭。沙海林介紹:地震傷病員還沒有到上海,俞卓偉就囑咐,華東醫院參加救援的醫生護士,“統統”學幾句四川話,接收傷病員的時候,先用四川話向他們表示慰問,表示安撫,“讓傷病員一下飛機到上海,就有到家的感覺”。沙海林有點遺憾:俞卓偉講四川話,沒有一家媒體報道過。
醫生、護士的職責是救死扶傷,說到職業標準兩字,也就是醫術要高,醫德要好。如今,對于“醫”的話題,鋪天蓋地。從專業角度而言,大抵可這么說:醫生是科學家,本職工作是看病,一位病人的病,三分鐘能診斷清晰、治療正確,就是恪盡了職守;如果歷經三個小時,尚需各種儀器檢查,三天后再來看檢驗結果,那病情倒是“難說”了。從這個含義講,醫生話少比話多,來得吉利。醫生不是里委會主任,不是調解委員“老娘舅”,但病人總是希望醫生能多跟自己說話,從病源講起,直到除根結束;和顏悅色,善莫大焉。用近日的話說,上半夜想想自己,下半夜想想別人,醫生的和病人的“生態”,各有各的理由。
5.12,國有殤。地震傷病員是極其特殊的群體。跟來滬的傷病員講講他的家鄉話,讓他在病態之外,在心態上更溫暖些。俞卓偉想得周到:細節強大,小事做透。
據悉,有一老年病家,長年臥床,為解除種種不便,其家屬“設計”了一種簡易住院服。俞卓偉讓其他重病員試用,也有效果。現在,這病員服裝獲得了國家專利。這原本也是“醫術”之外的事情。
“細節”的網上釋義是:無關緊要的小事;《后漢書·班超傳》曰:“為人有大志,不修細節。”前些年有本書叫《細節決定一切》,通篇是職場反話,講的就是欲成大志,必修細節;不拘小節,喪失一切。文縐縐的表述是:泰山不拒細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細壤、細流,何其弱小,何其不起眼;而泰山江海,表的是巍峨宏大。古人今人,一脈相承的是大志、大事;其實這僅是活法的一種。百姓細民,過簡單的日子,是另一大課題。細民細節,方是平安時日的根本內涵和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