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相海泉
★人物小傳
楊建勇,教授,博士生導師。出生于1959年,1983年畢業于同濟醫學院醫學系,1988年獲貴陽醫學院介入放射專業碩士學位,1993年到德國留學,1995年獲海德堡大學醫學博士學位,重點學習和研究血管閉塞性疾病介入治療及門脈高壓介入治療。
現任中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醫學影像科主任,兼任廣東醫學會放射學分會副主任委員、中華介入放射學會副主任委員、廣東省醫院協會影像醫學專業學會主任委員和醫學會介入放射學專業學組副組長等職。
任《介入放射學》、《臨床放射學》和《中國介入放射學》雜志副主編,《影像診斷與介入放射學》、《放射學實踐》、《實用放射學》等十多家雜志編委,從事介入放射專業臨床、教學及科研,發表學術論文數十篇,參與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及省、市級科研項目,重點研究方向是門脈高壓介入治療、血管閉塞性疾病及腫瘤介入治療。獲多項科學進步獎。
楊建勇說,他們這代人是承前啟后的一代,不但需要像前輩們那樣身體力行地帶頭做臨床搞科研,而且要學習現代管理之類的相關知識。既要繼承傳統,又要開拓創新。好在中山大學醫學院有非常深厚的文化積淀,一代代傳承下來,“我們沒有什么特別大的成就值得炫耀,就是平平淡淡地做下來”,醫院介入放射學的發展如水到渠成。
1983年楊建勇從同濟醫學院(現并入華中科技大學)畢業后,進入武漢協和醫院放射科工作。1988年碩士畢業、1996年德國留學歸來,他又回到了武漢協和醫院。楊建勇成為中山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以下簡稱中山一院)的一名醫生,出于一次機緣巧合。
在1996年的一次學術會議上,當時的中山一院放射科主任廣發英雄帖,說他們那里盛情邀請介入醫生加盟。楊建勇跟主任交流:我這種情況你們需要不?后者說當然需要了,回去就跟院長匯報。中山一院時任院長為現任衛生部副部長黃潔夫,他當時和楊建勇聊了一次,一個月后,就開始調人。
一直走在中國改革開放前列的廣東省,在思想觀念上同樣超前。資料顯示,中山一院曾經出現了29歲的副教授和33歲的教授,其不拘泥于體制的膽魄可見一斑。
1996年10月楊建勇正式到中山一院報到,當年12月正值晉升時間。他出國前是副教授,不清楚自己在國外的三年算不算工齡,會不會被醫院認可。得到院方的肯定答復后,楊建勇開始申報晉升。據后來了解到的消息,當時的專家委員會全票通過了楊建勇的晉升申請。
“這說明當時醫院的風氣,對外來者、對新人能接受、很認可,不是一個人這樣,而是整體風氣如此?!?/p>
這樣的結果非常出乎楊建勇的意料,“我從幼兒園起就生活在武漢,在武漢協和醫院做得也很好,真不知道到了廣州會怎么樣,我不是那兒畢業的,不知道會不會受到不同對待。”提到當時的擔心,楊建勇一笑而過。

楊建勇介紹,解放前夕,國內最早的一批放射學專家中很多人都想取道廣州南下香港,而當時的中山大學校長是中共地下黨干部,他把他們中的很多人都留在了廣州。于是廣州成了中國介入放射學重鎮,新中國第一批放射學師資培訓班就設在了廣州。
“我們科室很有歷史淵源,深厚的文化積淀經過一代代的傳承,有了一些其他醫院不具備的優勢——基礎非常好。”中山一院的影像科室設置是這樣的:醫學影像科下設三個??疲悍謩e是放射介入???、放射診斷??坪秃酸t學???,楊建勇任醫學影像科主任。
“我們醫院堅持大影像框架,這跟有些醫院不同,”楊建勇說,現在學科發展得很快,有的醫院為了方便管理,把學科分得很細,但是這對學科發展并無益處。
楊建勇說,解放之初,我國完全借鑒蘇聯進行學科分類,因為用放射線,所以叫放射科。而現在很多影像設備都不用放射線了,如果仍叫放射科顯然有失偏頗。“科室命名應該遵循影像自身的規律,而不是按照工具、設備來分,所以我們現在變過來了,開始跟國際接軌?!?/p>
大影像的好處顯而易見。
“我做過的幾個課題,基本都是放射介入和影像結合在一起的研究。介入本來就是跨學科建立起來的一個新興學科,你把它封閉太小了,不過問其他學科,會非常影響你的思路,”楊建勇介紹,他在廣州拿到的第一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是肝臟灌注CT評價肝硬化過程中血流灌注的研究,這個血流改變對做介入選擇門脈高壓分流的時間點非常有意義?!坝糜跋駥W方法研究介入課題,就可以調動科室各方面的力量,有利于課題的申報,這是我們堅持大科室的好處之一?!?/p>
另一個好處是對醫學生的培養,中山大學醫學院介入研究生必須在超聲、核醫學和影像科各輪轉三個月,然后才能到自己科室工作,并且前面三個科室的輪轉有嚴格的考核標準,各??浦魅我獙懺u語簽字。
這樣做的結果是“我們學校出去的學生,非常好找工作。因為他們能力很強,超聲、核醫學都能上手,而且具有很大發展潛力”楊建勇說,他們的學生很受用人單位的歡迎。
近年來,國內介入學界一直彌漫著一種悲觀恐慌的情緒,介入領地被臨床其他學科“攻占蠶食”、介入會慢慢消亡的聲音始終不絕于耳,楊建勇認為大可不必。
他說,介入的發展可以與外科的發展很相像:在文藝復興前,外科在醫學領域是不受重視的,都是一些“工匠”在從事外科工作,“哪里有損傷,去補一下,修一下,”所謂的外科醫生是受鄙視的。到后來,大家認識到外科的重要性,都開始學習外科知識。
再后來,各個臨床科室紛紛成立手術室,其實都是在利用外科技術,從事各專業學科的治療。于是分化出肝膽外科、肛腸外科等等,從這個意義上講,外科可謂遍地開花。但是普通外科并不會因此而消失,外科學作為一門科學反而得到了發揚光大。
“介入也是如此,介入最初也是受人鄙視的,現在介入地位越來越強,大家都來學這個東西,又是掙又是搶的。跟外科一樣,介入這個學科肯定垮不了,反而會越來越繁榮地發展起來?!?/p>
楊建勇認為,介入今后的發展可能分兩部門,跟臨床緊密結合的專業特征明顯的會成立獨立科室,比如心臟介入、神經介入等,但是普通介入科室仍然會存在,就像心外科、胸外科代替不了普通外科一樣。
對于目前學界的普遍恐慌,楊建勇說,他們慌的是自己的飯碗、自己的利益,“如果跳出這個東西來看的話,就不會恐慌?!?/p>
“是不是因為您是大科主任,所以才不恐慌?”記者問。
“那倒不一定,”楊建勇說,“即使不是大科主任,我也不慌”。
楊建勇介紹,改革開放之初,放射科醫生退休了,兒子參加一個學習班就直接上崗了?;謴透呖家院蟛庞辛酸t學院校畢業的專業放射科醫生,后來有了介入放射專業的快速發展,我們現有的人才缺乏基礎而全面的臨床訓練,所以在面對臨床科室的競爭時,根本就沒有招架之力,因為對方的臨床技能和經驗遠遠高過介入放射科醫生。這一點國外顯然做得更好,很多情況下,他們是做了很多年臨床工作后才允許考介入,所以臨床功力都很強。
“恐慌是軟弱的表現,因為自身底氣不足,”楊建勇說,不斷學習不斷進步,跟得上形勢發展,擺正心態去迎接新的變化,才是介入放射人應該有的態度。也只有這樣,“你才丟不了飯碗”。楊建勇所在的介入??圃谧罱鼛啄攴謩e派三位副高職稱的醫生進修了腫瘤化療、放療和消化內科,目的就是要努力提高介入學科的整體水平。
楊建勇說,遇到的幾位老師給了他很大的影響。
首先是他的碩士研究生導師劉子江教授。“劉子江教授曾經在廣州接受放射醫學培訓,當時為了響應黨的號召,支援欠發展地區建設,到了貴陽醫學院,”楊建勇說,劉教授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當地醫療事業上了,甚至連設備的維修都是親自動手,“當時在貴陽請工程師是很難的,所以一旦機器壞了,他自己就鉆到機器下面動手去維修了?!?/p>
楊建勇覺得,劉子江教授的人格魅力最值得敬佩。“從來沒有什么宗派觀念,對任何人都一樣,和藹可親,從不在背后搗鼓人,”楊建勇說:“一輩子只做一件事,從來不去左顧右盼,勤勤懇懇,從不盲目攀比?!北M管劉教授去世很多年了,但是說起他,楊建勇仍然唏噓不已,“能成為他的研究生,無疑是我的幸運,而這樣的楷模影響和改變了我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p>
另外,楊建勇在德國海德堡大學學習時的老師Thomas Roeren和Richter醫生,同樣給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一到國外才知道,我們簡直沒辦法跟他們比——他們的知識面簡直是太廣了”,楊建勇說,國外很多介入醫生都是在做了很多年臨床工作后才從事介入工作的,所以他們臨床的、外科的經驗非常豐富?!暗聡t生做事情非常嚴謹,但是又不呆板,有很多創新的東西”,在德國的三年,楊建勇覺得自己不僅在專業上的收獲非常之多,而且經過德國幾年的學習和熏陶逐漸改變了自己的工作狀態。
目前,Thomas Roeren教授已經是瑞士放射學的主席,而Richter教授是斯圖加特大學醫院放射科主任,楊建勇留德期間,他們還只是副教授。
★介入者說
一家之言
關于學術氛圍:“國內學術界的氛圍不太好,存在不少包裝、炒作甚至做假的東西,我們從心里是抵觸的,但是好像不大被認可。到底是堅守還是要跟隨,我們有時候是很矛盾很困惑的。”
關于影像醫學教育:“對七年制、八年制醫學教育,對本科設置影像醫學專業教育,我們是抱著審慎的態度在做一些試點。有人說我們保守,我們不是保守。我不反對影像醫學系的建設,要實驗一段時間看看市場有多大需求,能否真正有利于培養適合學科發展的高素質人才,不要出來一個東西就捧上天或者一棍子打死,一定要受時間的檢驗,我想這是比較科學的態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