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靜雅
產后出血是分娩期的并發癥,是我國產婦死亡原因的首位[1]。如何正確、及時有效地處理是挽救產婦生命的關鍵。我院產科2000年1月~2004年12月共發生產后出血142例,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00年1月~2004年12月我院分娩總數為6840例,陰道產3870例,剖宮產2970例,產后出血142例,占分娩總數約2%,年齡為20~42歲,其中初產婦89例,經產婦53例。
1.2 診斷標準 胎兒娩出后24h內出血≥500ml者即可診斷。
1.3 測量方法 除用容積法直接測量外,還可用被污染墊巾的血濕面積法(按10cm×10cm約10ml)稱重法(血液比重為1.05g=1ml)及休克指數法[1]測量出血量。
2.1 產后出血時間 產后出血發生在產后2h內者125例(占88%),2h以后者17例(占12%)。
2.2 產后出血量 24h出血量500~1000ml者125例(占88%),1000~2000ml13例(占9.15%),2000~3000ml4例(占2.8%),發生失血性休克4例,均搶救成功。
2.3 出血原因 見表1。
2.4 分娩方式與產后出血的關系 見表2。
產后出血是產婦死亡的主要原因,預防產后出血是產科工作者的重要任務。產后出血多數發生在產后2h內,全國產后出血協會組更新產后出血診斷標準:產后2h內出血≥400ml或產后24h出血≥500ml[2]。這樣可提高產科工作者的警惕性,及早發現及早處理,爭取搶救時機,減少產后出血的并發癥及病死率。本組產后出血發生在產后2h內者占88%。所以預防產后出血關鍵在于預防2h內的出血。產后2h應該將產婦留在產房內嚴密地觀察,護理人員應定時(15min/次)按摩子宮,按壓宮底,及時壓出宮腔內積血,促進子宮收縮;剖宮產術后也應該定時按摩子宮,嚴密注意陰道出血,同時注意產婦血壓的變化及面色和呼吸情況。加強交接班制度,在觀察中強調準確估計產后出血量,用目測法往往低估出血量,耽誤病情。應該用較準確的容積法或稱重法測量。如發現出血立即查明原因配合醫生及時處理。

表1 142例產后出血的原因構成

表2 分娩方式與產后出血的關系
護理產后出血的關鍵主要包括兩個方面:(1)迅速建立有效的靜脈通道,適當的擴容治療,保證循環血容量及重要臟器的血流灌注;同時給予氧氣吸入,注意保暖;(2)尋找出血原因,采取有效的止血措施,防止進一步出血。宮縮乏力是產后出血的主要原因,因此,預防及適時而有效地處理宮縮乏力是預防產后出血的關鍵。產婦臨產后,要避免使用過量的鎮定藥物,尤其是活躍期。臨產時助產人員應做好產婦的心理護理工作,給產婦關心、體貼、消除顧慮,解除其恐懼焦慮和緊張情緒,減少疲勞,使產程順利進行,胎兒娩出后常規應用宮縮劑,胎盤娩出后按摩子宮,檢查發現子宮收縮欠佳時,在排除胎盤殘留、產道裂傷及凝血功能障礙后,在建立靜脈通道同時應用宮縮劑,可靜脈或宮肌及宮頸注射用藥,同時應注意膀胱充盈情況,及時導尿以免影響子宮收縮。若出血屬軟產道損傷或宮頸撕裂,應迅速縫合以止血。第三產程中,胎盤未娩出失血量已超過100ml,應尋找出血原因,必要時作胎盤徒手剝離或臍靜脈應用催產素20U加生理鹽水10mL注射,若胎盤剝離困難,根本找不到胎盤與宮壁間隙,胎盤與子宮壁緊密粘連,表明胎盤粘連或植入,不能強行剝離,應及時報告醫生,必要時采用手術切除子宮。經上述處理,出血無明顯減少,胎兒娩出1h內出血量超過1500ml或出現出血不凝、血尿、皮下淤斑等,導致凝血功能障礙、多器官功能衰竭者,為難治性產后出血[3],應及時按醫囑行凝血功能的檢查,同時給予配輸各種成分血,密切觀察產婦生命體征的變化,給予心電監護,加強出血性休克的護理,嚴密無菌操作,做好宮腔填塞紗布及盆腔動脈結扎準備,密切注意血壓及尿量的情況,及時調節輸入量及輸液速度。
總之,在預防產后出血中,重要的是產后2h內護理人員的嚴密觀察,定時按摩子宮,按壓供底,觀察陰道出血情況,嚴格交接班制度,及時發現產后出血及時處理。在搶救產后出血時,護理人員應分秒必爭,配合醫生做好各項搶救工作及必要的術前準備,以搶救產婦生命。
[1]樂杰.婦產科學[M].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224-225.
[2]曹澤毅.中華婦產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9:199-200.
[3]黃瑾,顧美皎,方玲,等.難治性產后出血干預性治療方法的對比研究[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04,20(6):343-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