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中銘
曾經,上市公司的股權分置被認為是市場的“萬惡之源”,主要是因股權分置的存在,導致上市公司大股東常常只頤及自身的利益,而將廣大中小投資者與市場的整體利益拋到—邊。在股改基本完成之后,內幕交易由于踐踏著證券市場賴以生存的“三公”原則,又被市場解讀為“毒瘤”。
其實,A股市場上的內幕交易現象,并非發端于這兩年,而是早已存在。只不過,近幾年來,內幕交易呈現出更加明目張膽和愈演愈烈之勢,并且招致市場的廣泛詬病。
投資者常常能夠看到這樣的“景觀”:某只股票在毫無征兆的情形下突然“莫名其妙”地大幅上漲,而當股價漲到高位時,上市公司的相關信息“適時”地披露了。后知后覺者的峰擁而入,不是分享上市公司利好的盛宴,反而是接了最后一棒,而先知先覺者則趁機在高位兌現籌碼,留給市場的則是“一地雞毛”。
應該說,打擊市場的內幕交易行為,正日益受到監管部門的重視。來自中國證監會的信息顯示,僅僅在今年1~10月份,證監會共受理內幕交易線索114件,立案調查內幕交易案件42起,因內幕交易對16名個人、2家機溝做出行政處罰,并將15起涉嫌內幕交易犯罪案件移送公安機關。與此同時,中國證監會還加大了對案件查處結果的披露力度。今年以來已陸續公布9起內幕交易案、3去基金經理“老鼠倉”案的查處結果。
在所披露的相關案件中,有遼河紡織時任董秘借重組消息的內幕交易案、首次將建立“老鼠倉”的基金經理移送公安機關追究刑事責任的案件、格力電器原董秘況某過失泄露內幕信息案、原四川圣達總經理佘鑫麒推論認定內幕交易案,以及某上市公司總經理因規避損失內幕交易案等,一方面說明內幕交易表現形式呈多樣化態勢,另一方面也說明監管部門對于內幕交易的打擊手段與方法正在不斷翻新。
內幕交易之所以如此泛濫與猖獗,顯然與其較為隱蔽,不易察覺,查處難度大等密切相關。另外,也與此前對于市場上的內幕交易行為打擊不力有關。資本市場“利”字當頭,置身其中者無不都是為了利益而來。制度上的缺失,監管上的缺位,“造就”了市場上的鋌而走險者,并最終導致諸多投資者為之付出慘重的代價。
打擊內幕交易,如果只靠中國證監會一個部門的“單打獨斗”,顯然有點勉為其難。由于內幕交易涉及面越來越廣,形式復雜多樣,手段越來越隱蔽,需要多個部門之間的通力合作形成一股強大的“合力”,方能取得一定成效。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今年11月16日,國務院轉發了由證監會、公安部、監察部、國資委、預防腐敗局等五部門聯合擬定的《關于依法打擊和防控資本市場內幕交易的意見》。
從眾多打擊內幕交易的法律法規來看,監管部門對于打擊市場違規行為特別是對于內幕交易行為的打擊,已經提升到了—個前所未有的高度,也體現出管理層對打擊市場內幕交易的信心與決心。而一系列法律法規與規章制度的頒布與施行,也表明打擊內幕交易呈現出新的格局。
打擊內幕交易重在快速立案、稽查,并作出相應的處罰,如此才能真正達到打擊的目的,并震懾那些鋌而走險者。但事實上,監管部門在打擊內幕交易案件時,常常表現出滯后效應。一個內幕交易案件從發現、立案稽查到實施處罰,往往要經歷較長的一段時間。盡管違規違法者最終受到了應有的懲處,但其效果無形中大打折扣。
不得不指出的是,盡管監管部門在打擊內幕交易上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漏網之魚肯定大有人在。筆者以為,除了監管部門在日常監管中發現問題之外,建立內幕交易案件的舉報與獎勵機制亦是不可或缺的手段。對于舉報線索者給予一定罰款比例的獎勵,才能最大限度地調動整個市場參與打擊內幕交易的熱情,才會讓內幕交易者成為真正的“過街老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