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肖雄

20 10年1月傅瑩成為繼1974年王海容之后新中國的第二位女性副外長,同時,也是新中國第一位少數民族副外長。
優雅得體的著裝,銀色的卷發,溫文爾雅的談吐……她總是以最佳的精神面貌出現在公眾視野之中。今年57歲的傅瑩,在擔任駐外使節期間,其獨特的女性時尚、智慧和“魅力”的外交風格贏得了外界的交口稱贊。
和傅瑩有過接觸的人說起這位女外交官,都會不約而同地想到“時尚、高雅、智慧”。
歷任中國駐菲律賓大使、外交部亞洲司司長、中國駐澳大利亞大使、中國駐英國大使。擁有30余年職業外交生涯的傅瑩,被公眾認識卻不是因為這些光環,而是她在駐英大使任期內對西藏問題及奧運火炬傳遞等事件的出色應對,并因此贏得“時尚大使”、“危機大使”的美譽。
“大使的發型總是保持的那么好,頭發微白,短卷發,總給人神采奕奕的感覺”;“大使衣著講究,小飾物也同樣考究,有時看見大使在食指上帶著一個非常時尚的大戒指,有時她也會穿一雙小皮靴,這種年輕的心態讓她與年輕人也自然而然地相處融洽”;“大使工作敬業,很干練,但又不失女性柔和的一面,經常談笑風生?!?/p>
與這種時尚大方的生活品味相關的是傅瑩在外交中擅長發揮女性優勢,經常以自己細膩豐富的感性體驗,緩和在外交辭令中可能出現的劍拔弩張的局面。2008年4月奧運火炬在倫敦傳遞受阻后,傅瑩在英國《每日電訊報》上發表了署名文章《如果西方能夠傾聽中國》,文中她對當天火炬傳遞現場進行了細致的描繪,談到她無法回答那些凍紅了鼻頭,手腳發冷的中國志愿者小姑娘面對攻擊發出的“這就是曾經滋養過莎士比亞和狄更斯的土地?哪里有紳士風度?”的疑問。傅瑩對西方部分民眾在西藏問題上對中國的誤解深表遺憾,并從西藏的歷史和現狀,以及她與女兒的對話等多個層面闡述了中國正處于發展之中,雖然有許多問題,但期待兩國人民可以消除障礙增進了解。

▲2010年1月26日,傅瑩在離任招待會上與來賓話別。
同樣的外交風格也體現在2009年新疆“7·5事件”后,她在英國《衛報》上發表的文章《統一和團結流淌在代代中國人血脈中》。文中有對新疆自然風光的描述,有對能歌善舞的新疆各族人民的稱贊,還有對新疆古代絲綢之路的回憶。在娓娓道來的話語中,傅瑩闡述了一個本質性問題,即新疆是多民族地區,這一地區的矛盾是人民內部矛盾。她的一位前同事評價說,傅瑩大使抒發的個人情感和良好的溝通姿態令本來繁復沉悶的外交工作變得事半功倍。
傅瑩也非常善于結合運用西方媒體看重的數據分析來說明問題,以達到最有效的溝通目的。人文和數據,這兩個西方媒體最為看重的要素在她的外交活動中被運用得爐火純青。
在新中國成立60周年之際,她在《衛報》上發表了《中國60年:鄉愁與發展》。進一步加深了西方對中國的了解。
傅瑩的簡歷,在愛好一欄,除了閱讀和藝術外,還有高爾夫和網球?!案荡笫沟母郀柗蚯虼虻煤芎茫@絕不僅是一項娛樂,也是外交工作的一部分,是交際的必需?!币晃辉c傅瑩共事的駐外人員說。在任駐英大使前,傅瑩曾擔任駐澳大利亞大使,在其離任赴英之際,澳洲外長唐納就曾贊美她:“傅瑩女士是最有魅力的外交官,她是中國利益的有效倡導者以及一名很具有競爭性的高爾夫球手?!迸c這句贊美相匹配的是:在傅瑩擔任大使期間,中澳兩國貿易額增長了近143%。
任駐英大使兩年多時間,傅瑩在外交場合西方式的表達以及女性的柔性溝通方式,并沒有如她擔憂的那樣不被中國公眾接受,她成為深受中國年輕人喜愛的“美女大使”,一頭銀發和得體裝扮也是被津津樂道的話題。2009年4月,英國《外交官》雜志曾授予傅瑩“年度亞洲外交官獎”,稱贊她“為增進英國及歐盟對其祖國的理解作出了巨大努力,以前所未有的坦率及富有人情味的方式來闡述在當前金融危機形勢下中國的處境和采取的措施,以及內外政策”,“傅瑩大使充分顯示了中國希望通過合作尋求和平發展,在應對國際社會面臨的共同挑戰方面發揮更大作用,最終建立一個和諧世界的愿望?!?/p>
在英國精英階層,傅瑩的名字早已深入人心。她最大的特色就是主動出擊,打入英國主流社交圈,是位出色的社會活動家,因此被贊譽為“明星大使”。
近年來,傅瑩在英國頻頻亮相,到處演講,主題無一不跟中國有關——更好地了解中國;讓世界看到真實的中國;變化中的中國與變革中的世界;中國的發展:和諧與和平;中國與英國:可持續發展中的伙伴……
開創先河之舉發生在2009年秋天。英國三黨 (保守黨、工黨、自民黨)年會召開,中國駐英使館首次開設“中國論壇”,格外搶眼——自民黨的中國論壇上,原本70人的房間擠了120多人,座位不夠,有的人干脆就席地而坐。
論壇主題是“后奧運的中國:我們是挑戰者還是伙伴?”論壇結束時,傅瑩說:“夏天休假時在家鄉的一個山上旅行,與山頂氣象站長聊天,他很認真地談到,西方就是要遏制中國,不能抱有幻想……”
自己說不一定有說服力,就拉來本地人現身說法。工黨的“中國論壇”上,傅瑩找來英國前副首相普雷斯科特撐臺。曾11次訪問中國的普雷斯科說,英國在工業革命過程中犯下很多錯誤,不應“好了傷疤忘了痛”,一味指責中國經濟高速發展帶來的環境等問題。
既要說給現在的精英聽,也不能忘記駐在國未來的主人。傅瑩演講的大學包括劍橋大學、伊頓公學政治學會、倫敦經濟學院、肯特大學……“沒有鼓掌,只有笑聲。”一位多次旁聽傅瑩演講的中國留學生回憶。只要聽一聽2007年11月29日,她在劍橋大學東方學院的演講,就會明白其中的奧秘。
“自到英履新,我做了十幾次演講,今天的演講是比較難準備的一次。我有一位國內的教授朋友告誡我,不要給大學學生演講或作報告,因為他們不會對任何事物感到新鮮和滿意。(聽眾笑)今天我發現,聽眾濟濟一堂,讓我受到鼓勵。(聽眾笑)
無論世界任何地方發生什么事情,中國似乎都很難置身局外。油價上揚,人們歸咎中國。糧價上漲,也說源于中國(聽眾笑)。通貨緊縮是中國的原因,通脹了又從中國找原因(聽眾笑)?!?/p>
她不斷以個人化的表達方式,傳達中國人的感受與聲音,以心香之誠,淚酒之悲,紀其實而存其真。相信絕大多數心是肉長的西方人,也會聞之親切、思之動容的。
2009年3月29日,G20峰會前夕,很多人針對中國的高額外匯儲備,主張中國多向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捐資,救助那些經濟和金融形勢岌岌可危的國家。對此傅瑩表示:“當人們給中國戴上‘富裕’、‘有錢’和有大量儲備等各種帽子的時候,中國民眾會感到這是在吹捧中國,甚至是在忽悠中國。”
站在外交的立場,她善用各種技巧傳播中國,但以傳播者視之,她只不過做了一個傳播者的本分——講故事,而不是大說道理。如果硬要說技巧,那就是她能將個人命運與國家興衰緊密結合,運用比擬和剖析這些西方人習慣的表述方式,不生硬,不突兀,有高潮,有轉折,引經據典,行云流水,娓娓道來,游刃有余。
提起中國的今非昔比,傅瑩經常喜歡拿“吃飯”舉例。在劍橋大學《中國的發展:和諧與和平》的演講中,傅瑩說:我記得一直到上大學的時候,路上碰到老師或者同學,相互的問候語都是,“你吃了嗎?”但是今天你要是問年輕人“你吃了嗎?”他們會反問,“你不會有問題吧?”
接著,她開始講述整體:“今天,31萬個中國家庭擁有超過100萬美元的資產,這個數字到2011年還會翻一番。中國城市居民中,每100個家庭擁有153部手機、47臺電腦和4輛小汽車。”

▲2008年4月6日,傅瑩手持火炬在英國倫敦傳遞。
如果僅僅聽到這些,你會以為傅瑩是在炫耀中國最美好的一面,但緊接著,她就會自揭家丑:但中國領導人會告訴來北京訪問的朋友們,中國仍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中國的人均GDP只有英國的1/18。正如溫家寶總理所言,對于一個13億人口的國家而言,多么小的問題,乘以13億就會變得很大;多么大的經濟總量,除以13億,都會變得很小。
她很喜歡引用鄧小平的話——中國既大又小,既強又弱,告訴英國人“這仍然是當前中國的真實寫照”。當然,“談這些情況是想說明,中國在相當長時期里需要集中精力解決國內的多種問題。但這并不是說中國將回避自己應盡的國際責任?!?/p>
最鮮明的例子是她自己。1992年,傅瑩作為一名中國民事維和人員(也是中國第一位參加維和的女性)赴柬埔寨參加維和行動。當時,總有人問她:“你是韓國人還是菲律賓人?”現在,中國是聯合國常任理事國當中參加聯合國維和行動人數最多的國家,累計14000人次,中國已向全世界共計派出近9000名維和人員。
不僅跟外國人說話如此,跟自己人說話也很坦誠。2007年5月22日,傅瑩出席英國駐英使館教育處為她舉辦的履新晚會,與會的曾飚記得傅瑩當時說,自己離開澳大利亞,到英國履新以來,受到很多贊揚,然而“自己一直相信人在有生之年很難聽到真正的贊揚”。
“阿克毛事件”中堅決捍衛祖國立場。去年底,英國籍毒販阿克毛的事件一時間把中英兩國的關系推上各大媒體重要的版面。傅瑩無疑成為這個事件中的最受關注的人物。
2009年12月29日下午新華社發布英國毒販阿克毛被注射執行死刑的消息,英國政府對中方的請求立即轉變成強硬的譴責。英國外交部在29日前后,24小時之內連續兩次召見中國駐英大使傅瑩,要求就處決一事作出解釋,而傅瑩大使則堅持主張中國已經給予阿克毛權利訴訟,強烈捍衛中國的立場。
在這次談話中,傅瑩堅決拒絕了對方的所謂譴責抗議,表示中國司法機關完全是依法辦事,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管你是中國人或者是外國人,都應該按照法律來辦事。希望英方要尊重中國的司法主權,不要干涉。同時傅瑩大使也跟對方介紹了中國現在面臨很嚴峻反毒的形勢,中國歷史上就深受毒品的危害之苦,這個英方應該很了解這種情況,現在也依然面臨這種嚴峻的形勢,所以依法懲處毒販既符合廣大民眾的意愿,也符合中國的法律。
作為新中國第二位女外交副部長,在這一更受外界關注的新職位上,傅瑩的魅力和風采將為更多人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