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在最新一期《求是》雜志撰文指出,全球氣候變暖已對中國農業生產和糧食安全造成顯著的影響,將導致中國主要糧食作物生產潛力下降、不穩定性增加。氣候暖化將導致中國主要糧食作物水分虧缺、農業自然災害頻發,糧食生產波動性加大。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中國農業氣象災害、水資源短缺、農業病蟲害的發生程度都呈加劇趨勢。若多種災害同時發生或連片發生,將造成糧食生產能力嚴重降低、減產幅度會進一步加大。
文章說,受全球氣候變暖影響,大范圍持續性干旱成為農業生產的最嚴重威脅。中國每年因旱災平均損失糧食300億公斤,約占各種自然災害損失總量的60%。研究表明,在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已經持續30多年的華北地區干旱問題在未來10多年內仍不會有緩解跡象。
文章稱,在現有的種植制度、種植品種和生產水平不變的前提下,到2030年,中國種植業生產潛力可能會下降5%~10%,其中灌溉和雨養春小麥的產量將分別減少17.7%和31.4%。如果不采取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有效措施,以中國現有的生產水平和保障條件,到21世紀后半期,中國主要農作物,如小麥、水稻和玉米的年產量最多可下降37%。氣候暖化和極端氣象災害導致我國糧食生產的自然波動,將從過去的10%增加到20%,極端不利年景甚至達到30%以上。
文章提出,應當把適應氣候暖化作為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優先戰略,把促進農業生產和保障糧食安全作為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首要任務。并提出以下幾點措施:科學規劃適應全球氣候變暖的農業生產格局。依靠自己力量保障糧食安全。適時加大糧食儲備,防患于未然。重視農業氣象災害監測、預測和防御,著力加強農業生產適應氣候暖化的能力建設。加強農業病蟲害發生的氣象條件預測和防治。大力發展節水農業,走可持續農業發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