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興利,劉慧民
(1.甘南縣水土保持辦公室,黑龍江甘南 162100;2.甘南縣水利勘測設計隊,黑龍江甘南 162100)
四方山水庫位于甘南縣長山鄉,是一座以灌溉為主,防洪、養魚綜合利用的中型水庫。四方山水庫興建于1958年,后經多年建設達到現有標準。水庫樞紐工程由土壩、溢洪道、輸水洞等組成。設計壩頂高程為184.00 m,壩長1 255 m。左壩端設1孔1.8 m×2.0 m灌溉涵洞,壩右端為側槽式溢洪道。
由于1998年特大洪水超過水庫的防洪標準,洪水漫過壩頂,壩體北端被沖開100 m的缺口,輸水洞被沖走,壩基天然黏土層被破壞,下游壩腳處被沖開長200 m,寬50 m,深3~4 m的深坑。1998年洪水過后,四方山水庫于1999年和2003年進行了2次除險加固,樞紐布置沒有改變,壩頂高程為184.00 m,壩長1 255m。
2007年11月四方山水庫委托相關單位進行了水庫大壩滲漏端口位置探測,分析左壩肩滲漏主要途徑有:①潰壩重建時部分凍土填方密實度不夠,形成滲漏通道;②潰壩處重建清基不徹底,在大壩底部形成了滲漏通道;③庫區滲透水通過壩基強透水層滲至壩后。針對此壩體及壩基滲漏問題,提出以下處理措施:針對以砂礫石為主透水層的壩基進行高噴灌漿。山巖與左岸壩體接觸處、壩體滲漏處(樁號0+000~0+162)帷幕灌漿。其余壩體滲透部分進行滲漏通道準確探查,對壩體滲透通道部分選擇帷幕灌漿。
在樁號0+000~0+011 m壩段為與岸坡聯接段,上層為填土,下層為原岸坡,填土厚0.5 m,由高液限黏土夾砂礫石組成,高液限黏土呈硬塑狀態。下部0.7~3.0 m為級配良好礫石,3.0 m以下為級配不良礫。
0+011~0 +147 壩段被1998年特大洪水沖毀,1999~2000年修復。上部為低液限黏土,下部為高液限黏土,均呈硬塑狀態。壩體土質較均,密實度較高,防滲性能較好。11.0~11.90 m為高液限黏地與砂礫石混合層,較密實。
0+147~1 +179 壩段為早年修筑,主要為高液限黏土組成,局部為低液限土,2.5~4.2 m以上呈硬塑狀態,以下呈可塑狀態,局部呈軟塑狀態,壩體土質不均,密實度差異較大。
1)第一層低液限黏土、高液限黏土,0+011~0+147段缺失此層,呈可塑狀態,滲透系數小,屬極微透水。承載力較高。
2)第二層級配良好礫、級配不良礫,該層普遍分布,呈中密~密實程度,滲透系數經驗值k=1.2×10-1cm/s,屬強透水,該層分布穩定,厚度較大,承載力較高。
1)大壩存在滲漏問題:據水庫管理人員介紹,大壩左壩段(即北壩段)輸水洞以北壩后常年有滲透水出流,水位高時壩后坡面上可見明水滲出。左壩段壩后有一積水泡,是潰壩時下泄水流沖刷而成,從潰壩以后常年積水,水庫管理人員判定是因為有大壩滲漏水補給所至。
2)大壩潰口重建存在質量問題:根據調查得知,1998年大水過后,甘南縣政府積極自籌資金,組織縣水利機械公司對水庫大壩決口段進行復建。由于當時已進入初冬,只完成了大壩北側少部分土方填筑,夜間溫度在-5℃ ~-15℃,上壩土料已經凍結成塊狀的土料,無法壓實,密實度與要求相差較大,工程質量差。其余大部分土方工程于1999年5月完成,左壩肩接沖溝處形成的4~5 m的陡崖沒有按照設計要求削坡后再填筑,而是直接和壩體連接。當時由于機械設備不足,基礎有一處約10 m長水溝部分清理沒有達到要求深度,存在著清基不徹底的質量問題。由于潰口重建工程沒有現場監理和質檢人員進行施工質量控制,沒有施工記錄,無從得知壩基處理情況及壩體填筑層厚及碾壓遍數。2003年對壩體又進行了加高培厚,壩體加高到高程184.00 m。此次施工時工地有監理和質檢人員在現場進行質量控制和檢測。探測人員于10月30日到達水庫現場,當時壩前水位為177.00 m(死水位177.12 m)。現場看見左壩肩壩后有一個寬約50 m,長約200的積水坑,此積水坑深淺不一,平均深度大約有1.0 m。
1)水庫庫區內探測到的集中滲漏區域東西向較長,約80 m。在該范圍內場值均比正常場強值高,由此判斷該滲漏入口表現的是大面各散浸特征,不是孤立存在的滲漏通道入滲點。
2)水庫庫區內探測到的集中滲漏區域靠近水庫左岸邊,并且沿著左岸邊走向長條形分布。為了封堵住大壩滲漏通道入口,1999年曾在庫區左壩段前做黏土鋪蓋,由于該區域地勢向左岸邊方向呈升高態勢,由于施工原因,靠近左岸邊位置的黏土鋪蓋厚度極有可能不足,由此形成了靠近左岸邊的庫區水集中入滲的條形區域。
3)結合大壩北段地質資料和潰壩重建調查得知的情況分析,大壩北端滲漏水可能通過以下3個途徑滲至壩后:①大壩北段潰壩重建時部分凍土填方密實度不夠處形成了滲漏通道;②潰壩處重建清基不徹底在大壩底部形成了滲漏通道;③庫區滲透水通過壩基強透水層滲至壩后。
1)比選方案一:利用現有工程布局,對壩基滲漏部位處理。在壩前趾地面進行壩基高噴灌漿(垂直防滲),對壩體滲漏部位進行土工膜防滲(原設計的反濾用的無防布換為有防滲功能的土工膜)。壩體其它結構形式不變。見圖1。
2)比選方案二:對壩基滲漏部位在上游地面按初步設計進行黏土鋪蓋(水平防滲),對壩體滲漏部位進行土工膜防滲,壩體其它結構形式不變。見圖2。
3)比選方案三(推薦方案):在壩頂進行基礎處理高噴灌漿,壩體查明嚴重滲漏部位進行帷幕灌漿。見圖3。
3種設計方案進行工程造價及優缺點比較見表1和表2。

表1 防滲處理方案比較表 萬元

表2 設計方案優缺點比較表
針對以砂礫石為主強透水層壩基,進行高噴灌漿。高噴灌漿軸線位置距原有壩頂高程184.00 m的上游邊緣2.0 m處,寬度1 255 m。采用擺噴對接,擺角30°。
壩基砂礫石層下有弱透水鞍山巖、黏土夾礫石,采用單排布孔,孔深<25 m,孔距1.5 m,為加強和基巖結合面的滲透穩定性,高噴灌漿深入鞍山巖以下0.5 m,深入黏土夾礫石層以下1.0 m。由于壩基原有天然覆蓋層厚度不均,高噴板墻與黏土層連接深度為2 m。
壩體左側(0+000~0+162 m)滲透部分帷幕灌漿,孔距1.5 m,灌漿位置在壩頂。帷幕灌漿頂高層與校核水位持平,底高程為壩體回填土以下2 m處。
高噴灌漿、灌漿帷幕設計標準按形成的板墻 k≤1×10-5cm/s。灌漿壓力、提速及水泥用量等參數根據現場灌漿試驗確定。灌漿完成之后,應進行圍井試驗。
板墻滲透系數k=1×10-5cm/s計,在正常運用情況時,板墻段水頭損失為4.15 m。
板墻滲透坡降計算公式為:

式中:ΔH為板墻段水頭損失值;δ為板墻厚以0.08~0.20 m計。計算得:ih=0.019~20.75,在允許范圍內。
板墻插入壩體長度L板計算公式為:

式中:H為板樣承受水壓力;J為黏土和板墻之間允許接觸滲透坡降。由于壩底黏土質量差,現取3.0。計算得:L板=0.69m,取2m。在上述計算過程中沒計入滲流進出口段滲流損失值,但對結果影響很小。壩基造孔長度計算見表3,壩體造孔長度計算見表4。

表3 壩基處理造孔長度計算表 m

表4 壩體滲漏部分處理造孔長度計算表 m

圖1 方案一中的土壩標準橫斷面圖

圖2 方案二中的土壩標準橫斷面圖

圖3 方案三中的土壩標準橫斷面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