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振蘭

1955年,吳瑞林被授予中將軍銜。
1971年10月,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亨利·基辛格第二次訪華,時任海軍常務副司令員的吳瑞林陪同周恩來、葉劍英一起參加了會見。會見時,基辛格敬佩地說:“吳瑞林這個名字,我們美國人并不陌生。特別是你那個綽號,我們美國人更熟悉。……美國將軍一聽到吳將軍都感到頭痛,麥克阿瑟、李奇微都感到棘手。”
吳瑞林,又名吳尚德,1915年春出生于四川省巴中縣(今巴中市)一個貧苦農民家庭。1932年12月,徐向前指揮紅四方面軍進入四川北部創建川陜革命根據地,已經是中共預備黨員的吳瑞林加入了紅軍隊伍。當時,吳瑞林有幸得到徐向前的親切接見和熱情鼓勵:“今后在巴中,你們要動員更多的人參加紅軍,今后的擴紅工作就靠你們了。你能拉起多少人,你就指揮多少人!”結果,吳瑞林讓徐向前刮目相看:10日之內,他就拉起了500多人的隊伍,成立了川陜甘少共(共青團)先鋒營,他被任命為營長;30日內,隊伍又猛增到1700余人,擴編為川陜甘少共先鋒團,他又當上了團政委。
1938年5月,吳瑞林從延安抗日軍政大學的課堂直接奔赴齊魯抗日前線,很快擔任了魯中軍區第一軍分區司令員、第二軍分區司令員等職。在羅榮桓領導下,他領導創建了以山東章丘縣桑園鎮為中心的魯東南抗日根據地,始終活躍在津浦、膠濟鐵路沿線,嚴重威脅著日軍的軍需物資運輸安全。1940年5月,吳瑞林率部參加了三戰楊家橫戰斗,成功粉碎日偽軍的大規模“掃蕩”。在第三次戰斗中,吳瑞林重傷致殘,一條腿只能蹣跚跛行。他的狠勁,讓敵人不無敬畏地稱他為“吳瘸子”。吳瑞林身殘志更堅,依然率部轉戰在沂蒙山區,粉碎了敵人的數次大“掃蕩”,保衛了沂山、魯山、蒙山等抗日根據地。
1945年9月,吳瑞林率部開赴東北,歷任東北民主聯軍安東縱隊司令員、安東軍區司令員、遼南軍區司令員等職,很得林彪的器重。1946年5月,遼南軍區獨立第一師成立,吳瑞林以遼南軍區司令員身份兼任師長。次年5月至6月,在東北夏季攻勢作戰中,他率部攻打遼寧營口大石橋鎮,殲敵獨立第三師,創解放軍以一個師殲敵一個師的范例。
1948年11月,吳瑞林擔任第四野戰軍第四十二軍副軍長,協助軍長萬毅指揮第一二四、一二五、一二六、一五五師入關,參加平津戰役。戰役中,吳瑞林以他素有的穩健、神速的指揮藝術,率部奪取了南口、昌平,突破紅山口、臥佛寺,穿插占領華北國民黨軍供應基地豐臺,繳獲敵坦克106輛(創解放軍一個軍繳獲敵坦克數量之最),堵住了敵人南逃之路,勝利完成了戰役任務。次年4月,吳瑞林升任第四十二軍軍長,隨野戰軍主力揮師南下,參與解放鄂西、川東北,又神速攻占廣元,痛殲胡宗南部精銳,與第二野戰軍十八兵團勝利會師陽平關。在解放戰爭戰場上,國民黨軍對手曾言:“碰上吳瘸子,你就可能變成瘸子!”
1950年6月,朝鮮戰爭爆發。10月,吳瑞林作為志愿軍首批入朝的四位軍長之一,率部奔赴前線。
作為第四野戰軍成軍較晚的部隊之一,第四十二軍一開始并不引人注目。在第一次戰役中,由于志愿軍司令員兼政委彭德懷對吳瑞林和第四十二軍不熟悉,就把第四十二軍分到相對次要的東線戰場,與朝鮮人民軍一起打阻擊。當時,第四十二軍的任務是阻擊南朝鮮第一軍團(下轄首都師)和美第十軍(下轄陸戰一師)向江界地區開進,防止其威脅西線第三十八、三十九、四十軍側翼安全并妨礙西線志愿軍尋殲冒進的美第八集團軍。受命后,吳瑞林率部以每夜近60公里的強行軍,奔赴黃草嶺、赴戰嶺,搶占要點設置陣地。在13天中,四十二軍浴血奮戰,打退美軍王牌陸戰一師和南朝鮮軍第一王牌首都師的無數次進攻,勝利完成阻擊任務,保證了西線對敵人的圍殲。
在戰斗中,第四十二軍的一二四師英勇頑強,主力連隊幾乎打光,以傷亡近1400人的代價,斃傷、俘虜美軍和南朝鮮軍2100余人,打出了第四十二軍的威風。其中,一二四師守備黃草嶺和煙臺峰的兩個連更以刺刀見紅的精神,打退美軍和南朝鮮軍的多次大規模進攻,后被分別授予“黃草嶺英雄連”和“煙臺峰英雄連”光榮稱號。首戰黃草嶺,使彭德懷對吳瑞林改變了印象,并通電嘉獎吳瑞林和第四十二軍。
在第一次戰役中發生的一件事,至今鮮為人知。10月23日,在全軍出動之前,吳瑞林預料到很難趕到阻擊之地,故親率軍直屬300余人的騎兵大隊,提前入朝直撲古老里,神速地沖進敵群,殺得敵人暈頭轉向,隨即又神速地撤退出來。如此一來,美軍和南朝鮮軍不知所措,放緩了北進的速度。在敵惶惑不定之際,吳瑞林命令:一二四師副師長肖劍飛帶兩個營兵力乘汽車趕到黃草嶺,立即構筑野戰工事。他特別囑咐肖劍飛:到黃草嶺后,叫工兵在山縫中塞上小包炸藥炸開口子,再裝上200公斤炸藥,利用電話機以電發火形式引爆,利用炸起的巨石損耗敵軍人員、裝備,還美其名曰“詐唬戰法”。10月24日上午9時許,肖劍飛和戰士們剛剛依計行事完畢,南朝鮮軍首都師就大搖大擺地來了。在敵人到達山腳后,戰士們及時引爆炸藥。炸起的飛石砸毀敵人坦克5輛,砸傷8輛,砸死砸傷敵軍上百人,致使敵人地面部隊近6個小時沒敢動彈。知情者都說,如果不是吳瑞林古老里的騎兵突襲,如果不令肖劍飛帶兩個營乘汽車提前趕到黃草嶺,如果不是“詐唬戰法”讓敵軍望而卻步,美第十軍就可能北犯到江界地區與第八集團軍靠攏。這樣一來,西線3個軍對敵的圍殲就很困難了。

志愿軍第四十二軍指揮員在黃草嶺陣地上指揮戰斗。
在第一次戰役中,吳瑞林率四十二軍“既提前一天,又多賺兩天”(10月24日即接敵交火,11月7日才撤出戰斗),讓其他各軍都佩服不已。戰役結束后,吳瑞林的“詐唬戰法”被載入內部軍事通訊。毛澤東后來曾幾次說:“碰上我們的吳瘸子,‘聯合國軍’就可能變成瘸子啰!”
1950年11月7日,吳瑞林和全軍將士征塵未洗,便投入了 “誘敵深入、各個擊破”的第二次戰役。第四十二軍作為主力奉調西線戰場。
11月25日黃昏,志愿軍在西線戰場打響戰役反擊,吳瑞林和梁興初指揮第四十二、三十八軍聯合攻擊南朝鮮軍第七、第八師,發起德川、寧遠進攻戰斗。次日,兩軍占領德川、寧遠地區,殲滅南朝鮮軍第七、第八師大部,打開了戰役缺口。28日,毛澤東專門致電彭德懷,祝賀德川、寧遠戰斗的勝利。隨后,在繼續執行戰役迂回任務時,第四十二軍和美軍另一王牌騎兵一師 (機械化師)遭遇,攻擊前進受阻于新倉里,兩軍一直大戰到12月24日第二次戰役結束。四十二軍沒能通過新倉里,美騎兵一師也遭受了“成軍以來空前的重創”。戰役結束后,吳瑞林就本軍沒有完成預定穿插任務向彭德懷檢討。彭德懷說:“兩虎相爭,必有一傷。你沒有通過新倉里不高興,人家美騎一師遭受重創就開心?不見得!這一仗,至少是平局。”
在遭到志愿軍第一、第二次戰役打擊以后,“聯合國軍”總司令道格拉斯·麥克阿瑟被迫下令撤至“三八線”附近地區轉入防御。在匯總當前戰場情況時,麥克阿瑟反復聽到神情沮喪的戰場指揮官嘮叨:“碰上吳瘸子,你就可能變成瘸子!”
在政治上,美國政府提出“先停火,后談判”,企圖讓志愿軍止步于“三八線”以北,為“聯合國軍”組織新的進攻創造條件。12月13日,毛澤東致電彭德懷:目前,美、英各國正要求我軍停止于“三八線”以北,以利其整軍再戰。因此,我軍必須克服和忍受一切困難,協同朝鮮人民軍打過“三八線”。如到“三八線”以北即停止,將給我政治上以很大的不利。12月15日,第二次戰役還在進行,彭德懷就決心發動第三次戰役,打過“三八線”去。
為達成戰役的突然性并發揮沒有制空權的志愿軍夜戰優勢,彭德懷決定將第三次戰役發起時間定在12月31日黃昏,以志愿軍6個軍組成左、右兩個縱隊,在朝鮮人民軍3個軍團的協同下作戰。戰役發起后,左縱隊由吳瑞林統一指揮,第四十二軍、第六十六軍并加強炮兵1個團于永平至馬坪里地段上突破,向“三八線”攻擊前進。部隊巧奪天險石城峴,設卡濟寧里,攻占加平、春川,直逼洪川、橫城。1951年1月8日,第三次戰役勝利結束,在濟寧里、橫城西北等地,左縱隊分別痛殲南朝鮮軍第五師、第八師及美軍第二師一部,并生俘敵人重要軍事頭目。在這次戰役中,吳瑞林在戰場上獨當一面,讓其他軍長羨慕不已。
1951年1月25日至4月21日,為遏制“聯合國軍”的攻勢并掩護后繼兵團到達,志愿軍總部決定發動第四次戰役,吳瑞林率領第四十二軍全程參加。2月11日至12日,吳瑞林指揮四十二軍參加了著名的橫城反擊作戰,先揮師堵截橫城西北、西南要道,后和兄弟部隊一起在橫城西北重創美軍第二師及南朝鮮軍多部,給“聯合國軍”以沉重打擊,迫其后退26公里。橫城受挫后,美第八集團軍司令官馬修·李奇微看出中朝軍隊后勤不繼,就再次發動進攻,不給志愿軍以休整和重新編成的時間。他把進攻作戰命名為 “屠夫作戰”,想聚殲四十二軍等部。
吳瑞林心里很清楚,部隊處于極端困難的情況下,面對美軍的猛烈進攻,堅守現有陣地是不可能的。于是,他命令所部:在這樣的陣地阻擊戰中,兵力要按照“前輕后重”的原則,火力配備要按照“前重后輕”的原則,以空間換取時間。總之,要以不多的兵力在前沿陣地與美軍反復爭奪,消耗美軍的時間,以落實上級“盡可能遲滯敵人北進速度,掩護后續兵團到達”的指示。為此,吳瑞林還命令一線陣地上的團、營、連干部和戰斗骨干一律抽調一半下來,儲備在二線陣地上,一旦一線拼光了,便可迅速重新組織戰斗。結果,在吳瑞林面前,李奇微的 “屠夫作戰”最終演變成“懦夫作戰”,美軍由瘋狂進攻變成倉惶后撤。
正是由于吳瑞林在朝鮮戰場的不俗表現,基辛格才由衷地說:“美國將軍一聽到吳將軍都感到頭痛,麥克阿瑟、李奇微都感到棘手。”
1951年6月,在志愿軍副司令員鄧華的帶領下,吳瑞林和首批入朝的其他三個軍的領導回國匯報工作。在北京,他們受到了熱烈的歡迎。在各軍兵種領導的陪同下,他們吃了北京的涮羊肉、烤鴨和譚家菜。令吳瑞林最難忘的,是毛澤東的四菜一湯的“家宴”。席間閑談,毛澤東問吳瑞林:“我從電訊上看到,你在公路上炸石頭,這是怎么回事?”吳瑞林聞言先是一愣,隨后解答說:“我在抗戰期間看見過日本鬼子炸石頭修公路,結果炸起的石頭卻砸死自己人。在黃草嶺,我就想到用這個方法對付美國佬。”吳瑞林這里說的只是一次,實際上,這個方法在朝鮮東線戰場上多次實施。有一次,志愿軍工兵在公路邊炸起的石頭埋住了20多輛美軍坦克,由此死傷的美軍士兵可以想象。聽了吳瑞林的講解,毛澤東即興點評:“你吳瑞林不簡單哩!這就是人民戰爭的方法,人民戰爭就是好!”
1951年8月至1952年8月, 吳瑞林率部參加了1951年夏秋防御戰役、1952年春夏鞏固陣地作戰。在鞏固陣地戰斗中,有“一槍準”美譽的吳瑞林率四十二軍開展了狙擊活動,又稱“冷槍冷炮”活動,要求各部隊組織優秀射手、炮手,射擊“聯合國軍”陣地上暴露的單個目標和小群目標,積小勝為大勝。隨后,“冷槍冷炮”活動在各軍中有效推廣。1952年5月至8月,“冷槍冷炮”活動共斃傷敵1.3萬余人,有效地限制了“聯合國軍”在其基本陣地上的活動。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1952年2月,吳瑞林率部擔當鐵原一線正面防御作戰時,第一個細心地發現美軍對志愿軍發動了細菌戰,隨即從政治上掀起了反對美國細菌戰的高潮。當時,彭德懷就贊揚吳瑞林戰斗作風好,事事細心。事后,周恩來也對吳瑞林給予高度贊揚,稱他“有政治頭腦”。
1952年10月,吳瑞林輪調回國。在金日成再三挽留下,經彭德懷批準,他獨自一人留在平壤一個多月,與金日成一道研究朝鮮人民軍的建設問題、戰斗經驗總結問題。臨別,金日成設宴為他送行。
1953年春,吳瑞林告別朝鮮歸國。1955年9月,人民解放軍舉行首次授銜儀式,吳瑞林被授予中將軍銜,并榮獲二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
此時,美國插手印度支那問題已現端倪。當時朱德、彭德懷一致認為:“南海的任務重,要解決臺灣問題,是東海的任務,也是南海的任務。南海面對港澳,這個問題是南海獨有的,也是復雜的任務。西沙群島、南沙群島是祖先留給我們的遺產,絕不能丟掉。南越可能成為第二個朝鮮戰場。這些都是南海的新情況和新問題。”于是,毛澤東問彭德懷:“誰去守南大門好?”彭德懷說:“打美國佬還是吳瑞林吃得透,四十二軍吃得透,派吳瑞林去為好。”在授銜授勛當月,吳瑞林就任海南軍區司令員兼第四十三軍軍長。
1959年12月,吳瑞林結束了27年的陸軍生涯,到海軍工作,出任南海艦隊司令員。其間,他經常帶艦艇到海上演習、訓練,東起福建、廣東,西至廣西,南至西沙群島、南沙群島,勘察了祖國南部所有的海域和港岸,圓滿完成了守衛祖國領海領空、護航、護漁的艱巨任務。1960年2月7日,在視察南海艦隊所屬的海南島榆林軍港后,周恩來揮筆題詞:“在毛澤東思想的指導下,在黨的總路線的照耀下,提高訓練,結合軍民,以島為家,保衛海南,使它成為強大祖國的南天支柱!”這是對海軍的勉勵,也是對吳瑞林的勉勵,是吳瑞林立志建功海上的不竭動力。
1963年12月底,周恩來在視察完南海艦隊后,和吳瑞林進行了一次對話。多年后,吳瑞林還記得周恩來對他說的話:“我來時,毛主席要我向你傳達一個任務,就是要你們準備執行‘援越抗美’的任務。所以,毛主席指示,南海艦隊要進入全面的備戰。你將戰斗準備的重點,放在海南島西部和北部灣。在北部灣就是你們這個艦隊,再加上廣西的韋國清。若敵人在湛江登陸,打大一點的局部戰爭,中央擬組建北部灣戰略指揮部。機構還是你們這個機構,指揮機關還是這個指揮機關,由你任總指揮,韋國清任政委。”從上述對話可以看出,毛澤東、周恩來對吳瑞林的戰略謀劃能力是非常信任的。
1968年10月,吳瑞林調任軍委海軍常務副司令員、黨委副書記,分管作戰指揮和工程建設,直到1972年9月離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