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文,霍 磊
(1.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兒科,上海 200032;2.河南中醫學院,河南鄭州 450000)
肺炎是小兒呼吸系統的常見多發病,四季均發,以冬春兩季多見,臨床以發熱、咳嗽、咯痰甚則氣急等為主要癥狀。一般經過積極治療及適當調護,大部分患兒能較快康復。少數患兒由于急性期治療不徹底或恢復期護理不當,而致病情遷延不愈,體質越來越差,肺炎病程在1個月以上3個月以下者,定為小兒遷延性肺炎[1]。另一方面,近年來隨著抗生素過度使用,細菌耐藥率、二次感染率明顯上升,所以單純西醫綜合治療效果往往不理想。我科室在“上海市衛生局小兒肺炎專病”建設中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遷延性肺炎,自2008年12月~2009年12月以祛瘀化痰湯輔助治療肺炎遷延難愈患兒84例,療效顯著,現報告如下。
中醫診斷參照我科《上海市衛生局小兒肺炎專病(2008YSZB001)診療方案》中痰瘀互阻證:咳嗽遷延不愈或反復發作,晝輕夜重,痰黏難咯;可伴發熱或無發熱,或訴胸痛,痛有定處,口渴不欲飲;舌暗紅、苔白膩或黃膩而干,脈細澀或弦滑。
西醫診斷參照1987年衛生部制訂的《小兒肺炎防治方案》[1]中遷延性肺炎的診斷標準,同時排除哮喘、支氣管擴張及肺炎并發癥。
1.2.1 納入標準 ①符合西醫小兒遷延性肺炎和中醫小兒肺炎喘嗽中痰瘀互阻證診斷標準者;②年齡≤15歲者;③監護人知情同意并能夠配合治療者。
1.2.2 排除標準 ①伴有心力衰竭、呼吸衰竭、缺氧性腦病等嚴重并發癥者;②伴有嚴重的心血管、肝、腎、內分泌、血液系統、神經系統疾病者。
本組84例中,對照組男22例,女20例;年齡為3.90±1.39;病程為32.43±0.59;其中咳嗽42例,咯痰42例,發熱24例,胸痛9例,肺部羅音42例;治療組男21例,女21例,年齡為3.88±1.21,病程為32.40±0.83,其中咳嗽42例,咯痰42例,發熱24例,胸痛10例,肺部羅音42例;84例胸片均顯示,肺紋理增粗紊亂并伴有小片狀模糊陰影,對2組年齡及病程進行比較,對照組與治療組無顯著差異(P>0.05),2組資料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給予抗感染及對癥治療,治療組在此基礎上加用祛瘀化痰湯治療,其組成為黃芪、丹參、桃仁、浙貝母、白前、炒蘇子、姜竹茹、橘紅、橘絡,應用江陰天江單味中藥濃縮顆粒劑,將顆粒粉末混合在一起,加溫水調制100mL,攪拌均勻,年齡<5歲,1付藥分2d服用。年齡>5歲,1付藥1d內服用,療程均為14d。
觀察2組總有效率及主要癥狀如發熱、咳嗽、咯痰、喘促、肺部羅音消失的天數。
臨床痊愈:咳嗽消失或偶咳,肺部干濕羅音、喘鳴音消失;肺部X線檢查,炎性病灶完全吸收。
顯效:稍有咳嗽或喘憋,肺部干、濕性羅音和喘鳴音基本消失;肺部X線檢查炎性病灶明顯吸收。
有效:咳嗽或氣喘有好轉,肺部無干、濕羅音,哮鳴音較入院時有所改善;肺部X線炎性病灶稍有吸收。
無效:咳喘無好轉或加重,肺部干、濕性羅音和喘鳴音未吸收或增多;肺部X線無改變[2]。
等級資料采用Ridit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
對表1進行Ridit分析,u=-3.86,P=0(P<0.05),2組總療效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5.24%,優于對照組。

表1 2組總療效比較(%)
對表2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2組在主要癥狀發熱、咳嗽、咯痰、胸痛及肺部羅音消失時間上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在以上癥狀改善的時間較對照組短。
表2 2組治療后主要癥狀消失的時間(d)(s)
別 別 發熱 咳嗽 咯痰 胸痛 肺部羅音(干、濕羅音)治療組 0.74±0.73 6.88±1.15 5.50±1.37 0.43±0.70 4.04±1.03對照組 1.50±1.48 8.54±2.06 7.02±1.58 1.05±1.71 5.59±1.34 F 8.88 20.91 22.28 4.71 34.95 P 0.04 <0.01 <0.01 0.033 <0.01
小兒肺炎屬中醫“肺炎喘嗽”范疇,臨床以發熱、咳嗽、咯痰甚則氣急為主要癥狀,本病全年皆有。其病程大于1個月者小于3個月者定義為遷延性肺炎,多見于體質虛弱、反復呼吸道感染患兒,病情纏綿,日久傷氣,肺氣不足,肺病及脾,脾虛運化失職,水濕內停,上儲于肺而為痰;外邪客肺,肺氣不利,津液失布,聚而成痰,痰濕內阻,肺氣壅滯,脈絡瘀阻,而見咳嗽遷延不愈或反復發作,或訴胸痛,痛有定處,舌暗紅、苔白膩或黃膩而干,脈細澀或弦滑等痰瘀互阻癥候。
中國傳統醫學素有“怪病多痰”、“奇病必瘀”、“久病入絡”之說。明·李梴《醫學入門》謂:“痰乃津血所成,隨氣升降。氣血調和,則流行不聚,內外感傷,則雍道為患。”這里所謂的痰,實乃痰瘀同病。肺部長期的羅音不消或胸片示有點片狀陰影長期不消失是遷延性肺炎的主要表現,而客觀上這恰恰是中醫瘀血、痰飲的具體表現,因此常規宣肺止咳、化痰平喘等效果不顯著,我科結合多年臨床經驗擬出祛瘀化痰湯,方中黃芪、丹參共為君藥,黃芪性甘微溫,歸肺脾腎肝經,乃補氣之圣藥;丹參活血化瘀;桃仁活血化瘀、止咳平喘;浙貝母、姜竹茹清肺化痰;白前、炒蘇子入肺經,降氣消痰,平喘止嗽;橘紅、橘絡通絡化痰、順氣活血,全方共奏益氣祛瘀、通絡化痰之效,補脾土以養肺金,肺氣得利,宣肅有權,痰濁得降,痰祛瘀消,祛邪而不傷正,扶正而不戀邪,邪去而正安。現代藥理研究表明,黃芪可以增強體液免疫、細胞免疫及非特異性免疫,還可以提高機體的抗應激能力[2]。有學者研究認為,丹參可以促進纖維蛋白原的溶解,同時增加肺組織的順應性,減少肺泡的滲出,從而使羅音消失[3]。浙貝母的鎮咳、祛痰和松弛氣管平滑肌、抗炎和逆轉細菌耐藥等作用構成了其治療呼吸系疾病的藥理學基礎[4]。本次臨床觀察亦顯示,祛瘀化痰湯治療小兒遷延性肺炎總療效達95.24%,優于對照組;且對主要癥狀發熱、咳嗽、咯痰、胸痛及肺部羅音消失治療時間亦較對照組短,故表明祛瘀化痰湯輔助治療小兒遷延性肺炎療效顯著。
[1]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小兒四病防治方案(2):小兒肺炎防治方案[J].中華兒科雜志,1987,25(1):47-48.
[2]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行業標準——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78.
[3]李季泓.黃芪的藥理作用研究.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09,11(4):188-189.
[4]張知新,丁昌宏,孫京惠,等.活血化瘀法在小兒肺炎早期的應用(附92例臨床分析)[J].實用中西醫結合雜志,1997,10(7):633-634.
[5]張明發,沈雅琴.浙貝母藥理研究進展.上海醫藥,2007,28(10):459-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