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 磊,郭麗麗
山東天元節能環保工程有限公司,山東新泰 271221
微生物絮凝劑在水處理上的應用分析
尚 磊,郭麗麗
山東天元節能環保工程有限公司,山東新泰 271221
微生物絮凝劑因其高效性、無毒性而成為近年來國內外研究開發的熱點課題,但對于它在凈化廢水過程中的實驗條件探索,尚未詳細研究。本文對微生物絮凝劑在工業實際應用上的效果進行了纖細的分析和解說,并對微生物絮凝劑的發現、絮凝機理、活性的因素及可分解的物質進行了詳細的研究和討論
微生物;絮凝劑;污水處理;應用分析
目前,水處理方法很多,如吸附法、好氧法、厭氧法、混凝沉淀法、化學氧化法等等。其中混凝沉淀法以其見效快、構造簡單、應用范圍廣而受到中外學術界和環保行業的高度重視,而混凝沉淀法應用過程中尤以混凝劑的選擇為其處理效果好壞的決定因素。微生物絮凝劑(MBF)因其高效性、無毒性而成為近年來國內外研究開發的熱點課題,但對于它在凈化廢水過程中的實驗條件探索,尤其是在工業廢水處理中的實踐應用,很少有人問津。
70年代,日本學者在研究酞酸酯生物降解的過程中發現了具有絮凝作用的微生物培養液,以后的研究表明生物絮凝劑對水中膠體和懸浮顆粒物具有絮凝作用。隨后對培養基、菌種、生產條件等進行了大量研究,開發出在廢水處理中有廣泛用途且無二次污染,代號為NOC-1的生物絮凝劑。
1.2 .1 生物細胞的絮凝劑
生物細胞的絮凝劑,如某些細菌、霉菌、放線菌和酵母,他們大量存在于土壤、活性污泥和沉積物中。
1.2 .2 利用微生物細胞壁提取物的絮凝劑
微生物細胞壁提取物的絮凝劑,如酵母細胞壁的葡聚糖、甘露聚糖、蛋白質和N—乙酰葡萄糖胺等成分均可用作絮凝劑。
1.2 .3 利用微生物細胞代謝產物的絮凝劑
微生物細胞分泌到細胞外的代謝產物主要是細菌的莢膜和粘液質,除水分外,其主要成分為多糖及少量的多肽、蛋白南、脂類及其復合物。其中多糖在某種程度上可用作絮凝劑。
至今發現的具有絮凝性的微生物已經超過17種,包括霉菌、細菌、放線菌和酵母茵。一般來說,這些微生物產生的絮凝物質的分子質量多在1×105以上,如假單胞菌屬(Pseudomonas sp.)C-120產生的絮凝物質的分子質量大于2×106的天然雙鏈DNA.
絮凝劑加入水中后,主要通過雙電層壓縮、電荷的中和作用、吸附架橋作用和網捕作風使顆粒間排斥能降低,最終發生凝聚和絮凝。微生物絮凝劑是帶有電荷的生物大分子,其絮凝劑機理主要有下列幾種:
1)橋聯作用機理
在絮凝劑生物大分子濃度較低時,吸附在某個微粒表面上的生物分子長鏈可能同時吸附在另一個微粒的表面上,通過架橋方式將兩個或更多的微粒聯一起從而導致絮凝。
2)電荷中和機理
膠體粒子的表面一般帶有負電荷,當帶有一定正電荷的鏈狀生物大分子絮凝劑或其水解產物靠近膠粒表面或被吸附到膠粒表面上時,將會中和膠粒表面上的一部分負電荷,減少靜電斥力,從而使膠粒間能發生碰撞而凝聚。
3)卷掃作用
當微生物絮凝劑投量一定且形成小粒絮體時,可以在重力作用下迅速網捕,卷掃水中膠粒,而產生沉淀分離,稱為卷掃或網捕作用。這種作用基本上是一種機械作用,所需絮凝劑量與原水雜質含量成反比。原水膠體雜質含量少時,所需絮凝劑量大,反之亦然。
絮凝劑的分子性質中分子結構,分子形狀,分子質量和發子所帶的基團對絮凝劑的活性都有影響。如果分子是交聯的或支聯的結構,其絮凝效果就不好。分子質量對活性的影響,一般來說,分子質量越高,絮凝活性就越好。如用蛋白酶處理產生的絮凝劑,使其分子質量下降,就能導致該絮凝劑活性的下降。而絮凝劑分子所帶的一些特殊基團能在絮凝過程中充當顆粒物質的吸附部位或維持一定的空間構相,對絮凝劑的活性也有很大影響。
膠體顆粒的影響主要是由于膠體粒子的表面結構與所帶電荷性質影響絮凝效果,研究表明:絮凝過程是膠體顆粒與絮凝劑大分子相互靠近、吸附形成網狀結構的過程,因而大分子與膠體顆粒的表面電荷對絮凝效果有直接影響。而不同的絮凝劑對不同的膠體顆粒表現出不同的絮凝效果,也從側面證明膠體顆粒的表面結構對絮凝劑活性的影響。

圖1 絮凝劑濃度對絮凝劑活性的影響
絮凝反應過程中,絮凝劑的濃度,處理水中的鈣、鎂等離子的濃度,反應體系的pH值和溫度等對絮凝劑的活性也有很大影響。隨著絮凝劑的加入,開始時,絮凝活性逐漸增強,當絮凝劑濃度值達到一定范圍時,處理水的PH值不僅影響絮凝劑的表面電荷性質、形態結構,還影響到水體中懸浮物質的電荷性質,從而影響到它們的靠近和吸附行為。在酸性條件下,絮凝作用很弱,當PH超過7時,絮凝活性迅速提高,并維持在較高水平。絮凝活性
達到最佳,當濃度繼續增加時,絮凝活性急劇下降,造成水的濃度增大,膠體的顆粒的布朗運動減弱,碰撞機會減少,不利于膠粒脫穩凝聚,絮凝惡化。由此,可以確定絮凝劑的加入量有一個最佳值,過多或過少,絮凝效果均下降。圖l粗略表示此過程。
體系中的Ca2+,Mg2+等離子能夠改變膠體的C電位(膠體滑動層電位),降低其表面電荷,促進大分子與膠體顆粒的吸附與架橋。以Ca2+為例,隨著Ca2+濃度增加迅速上升到最大,且濃度即使再增加絮凝也沒有受到抑制,絮凝活性仍保持穩定。該過程可以圖2表示。

圖2 Ca2+離子對絮凝活性的影響
淀粉廠是食品行業的典型企業,解決淀粉廢水的處理問題具有重要意義。淀粉廠在進行淀粉麩質分離后,產生了麩質水(俗稱黃漿水),該水中含有細小的懸浮麩質顆粒以及溶解性蛋白,從廢水中回收這些物質可作為高蛋白飼料,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目前,淀粉廠普遍采用濃縮池沉淀分離水中的懸浮物,時間長,效率不高,更重要的是排放水中仍含有一部分蛋白質,既浪費資源,又增加外排水中的COD。采用絮凝法處理黃漿廢水可以加速懸浮物沉降,充分回收蛋白。從土壤中分離、篩選得到的細菌能夠產生高效絮凝劑,用于處理淀粉廠的黃漿廢水,效果良好
從城市污水及工業廢水中分離選育出的高效多功能混合菌群,包括具有絮凝作用的芽胞桿菌7株(同時還有降解污染物的功能)。能利用其他有機物和降解某些工業污染物的細菌6株,酵母7株,該混合菌群生長的PH和溫度范圍較廣,PH為6~10,最適PH7~8,最適溫度為15~37℃,生長碳源以紅糖為最優,有機氮優于無機氮,利用多功能混合菌完整細胞對城市污水處理效果表明,當細胞濃度達20mg/ml時只需通氣20min就可以將污水中580.64mg/L CODcr和376.26mg/L BOD5完全去除。
用Alcaligenes latus培養物可以很容易地將棕櫚酸從其乳化液中分離來。向100mL含0.25%的乳化液中加入10m的LAlcaligenes latus培養物和1mL的聚氨基葡糖后,在細小均一的乳化液中即形成明顯可見的油滴, 這些油滴浮于廢水表面,有明顯的分層。下層清液的COD值從原來的450mg/L降為235mg/L,去除率為48%。無論是無機絮凝劑還是人工合成高分子絮凝劑都未有這樣好的絮凝效果。
這種微生物絮凝劑不僅有望用于乳化液的油水分離,也可為海上溢油的控制提供一種安全有效的絮凝劑。
活性污泥處理系統的效率常因污泥的沉降性能變差而降低,從微生物中分離出的絮凝劑能有效地改善污泥的沉降性能,防止污泥解絮,提高整個處理系統的效率。將從Rhodococcus erythropolis中分離的絮凝劑加入已發生膨脹的活性污泥中,可以使污泥的SVI(污泥體積指數)從290下降到50。在活性污泥中添加絮凝微生物可以促進污泥的沉降,但不會降低有機物的去除效率。
用常規的細菌分離純化方法從廢水、土壤、活性污泥中分離出多株細菌,將單株菌培養于特殊的絮凝劑液體培養基中,培養物離心后上液對高嶺土懸液絮凝效果作為指標來衡量其絮凝活性及產絮凝劑能力,由此獲得微生物絮凝劑產生茵:I—23、I—24、I—4等6株,其發酵離心上液對造紙黑液、皮革廢水、偶氮染料廢水、硫化染料廢水、電鍍廢水、彩印制板廢水、石油化工廢水、造幣廢水及藍墨水、碳素墨水等進行的絮凝試驗表明,廢水固液分離效果良好,CODcr去除率55~98%,懸浮物、色度、濁度去除率為如90%以上。
鉆井污水是油氣田的主要污水之一,來源于油氣開采鉆井過程中起、下鉆作業時鉆井液的返排流失、循環系統的滲漏、設備和平臺的清洗等環節。鉆井污水的特點是高含鹽高含懸浮物,高COD,高色度。由于含有石油類、重金屬及一些高分子物質。因此,排入環境會產生嚴重污染。我國許多油氣田,如江蘇、塔里木、冀東等油田,鉆井污水的問題比較突出。全國各油氣田每年約產生鉆井污水800萬t,由此造成的污染事故時有發生,不僅污染環境。還需交納相當數額的排污費及罰款。所以,必須對鉆井污水進行治理。
因微生物絮凝劑具有高效、無毒、無二次污染、能自行降解等多種優勢,它必將部分或全部取代傳統的絮凝劑而成為污水處理的主導絮凝物質。但因我國在微生物絮凝劑方面的開發和研究還處于初級階段,這急需投入更多人力物力進行開發,為實現我國絮凝劑的工業化應用服務。
[1]嚴三強,鄧正棟.微生物絮凝劑及其在污水處理中的應用[J].四川環境,2003,22(2):31-34.
[2]余榮升,徐龍君.微生物絮凝劑的現狀與前景分析[J].環境污染與防治,2003,25(2)∶77-79.
[3]李兆龍,虞杏英.微生物絮凝劑[J].上海環境科學,1991,10(9):45-46。
[4]黎邦成.對幾種鉆井廢水處理劑的技術經濟分析[J].油田氣保護,1993(4);1-5.
[5]劉德紹,鄭強.關于環境生物技術在水污染治理中的研究與應用[J].重慶環境科學,2001,23(1):56-58.
[6]成文,胡勇有.四種微生物絮凝劑的相對分子量及化學組成[J].環境監測,2003,23:227-228.
[7]葉燕.鉆井廢水的處理[J].油氣田環境保護,1994(2):22-24.
[8]岑運華.微生物絮凝劑及其研究開發現狀[J].污染防治技術,1991(3):6-7.
TU991.2
A
1674-6708(2010)24-014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