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 波
廣西區環境監測中心站,廣西南寧 530022
南寧市飲用水污染現狀分析與保護對策
銀 波
廣西區環境監測中心站,廣西南寧 530022
南寧市飲用水的水源主要來自邕江,但是因為工業廢水及生活廢水的排放,邕江的水質受到嚴重威脅。為了確保南寧市居民的飲用水水質,應盡快采取措施減少水污染。
邕江;水污染;對策
因為邕江兩岸居民生活廢水及工業廢水的排放量日益增大,南寧市的飲用水污染現象也越發嚴重,若不及時治理,將對居民的日常生活及身體健康狀況產生影響。那么南寧市水污染的現狀如何?該如何治理及保護?本文將對這些問題進行探討和研究。
邕江是南寧市的過境河源,也是南寧市生活飲用水的主要來源。其上游是左江和右江,心圩江、二坑、朝陽溪和亭子沖是取水段的四大重點排污口,其污染水源直接沖進邕江,因此,南寧市的飲用水污染狀況十分嚴峻,上游的水質及四大排污口均會對其產生影響。
在南寧區域內的邕江段,南寧市大部分的生活污水和部分工業廢水均集中在此。這對整個南寧市的生活飲用水產生很大影響。據相關數據顯示,南寧市2000年市區的工業廢水排放量約為4 462.71萬m3,其中有3 194.28萬m3的排放量為重點工業的廢水污染,占到了南寧市整體工業廢水排放量的近71.58%。
因南寧市的生活供水主要來自過境水邕江,所以邕江上游水質的好壞制約了南寧市的生活飲用水,它的水質很難得以保證,表現出明顯的水質型缺水的供需矛盾。根據2006年1月初(表1)與12月末(表2)在珠江流域老河口站監測到的水質基本參數日均值與污染物監測指標日均值的對比關系顯示,1月初由于前后的水位變化不大,所以水質狀況為優,12月末的水位略有上漲,污染物指標也隨之增加,所以水質狀況鑒定為良好。

表1 2006年1月初水質基本參數日均值與污染物監測指標值均值比較

水質基本參數日均值 污染物監測指標日均值日期 星期T/(℃)pH DO/(mg/L)EC/(μs/cm)TB/(NTU)CODMn(mg/L)TOC/(mg/L)NH3-N/(mg/L)2006-12-25一19.8 7.97 7.1 299 18 2.4 0.8 0.19 2006-12-26二20.9 7.99 7.1 --- 17 --- 0.9 0.18

表2 2006年12月末水質基本參數日均值與污染物監測指標值均值比較
目前,水源地上游目前的水質可評定為II—III類,主要是因為上游一般還沒有工業城市以及大范圍的工業區。但是由于城市人口的不斷增長,再加上如今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而南寧市沒有建立城市污水處理系統來保障飲用水,所以在水源地兩岸居住的居民所排放的生活污水以及工業排放的污水等,都要流經四大污染支流,對下游的水污染自然造成威脅。再加上水源地周圍散布的一些網箱養魚,導致水體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因此,南寧市區的五個水廠也受到了污染,尤其是凌鐵水廠處于邕江的下游,污染尤為嚴重。
目前,南寧市的城市總體規劃初步定為250km2、人口發展目標為300萬。為了滿足國民經濟與社會不斷發展的需要,城市供水要重視提高飲用水的水質。所以在南寧市區的邕江上游修建陳村水廠(二期工程)和三津水廠,逐步發展附近的水庫作為飲用水供水來源,實施南水北調及西水東調工程。
首先,南寧市為了確保飲用水的水質安全,在制定供水調配的方案時,要做到統籌兼顧,以南寧市的實際供水狀況為出發點,科學的分析趨勢,充分考慮南寧市的地理分布及水源地分布,可考慮規劃在邕江的上游修建取水的設施,將凌水水廠搬遷到邕江的中游地段。另外,將現有的水庫加大供水量、重新科學規劃水庫的供水方案等都是改善水源的有利措施。
另外,南寧市還要整改目前管理水資源的體制,逐步推行城鄉水務一體化的管理體制。目前采用的水資源管理體制,還是傳統計劃經濟的“多龍管水”形式,這就導致水資源的交叉管理職能,各部門如水資源的配置、節約與保護等工作都比較薄弱,導致飲用水污染問題越來越嚴重。為了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要盡快建立并完善水資源管理體制以及相關的法規政策等。在水資源管理體制問題上,可選擇“城鄉水務一體化”管理辦法,所有涉及到水事務的工作都交給一個部門管理,協調城市用水及農村用水要遵循水權優先的原則。
想要保證飲用水的水質,就要做到既保護飲用水的水源,又要積極整治已經污染的城市內河、邕江沿岸及水庫水源。目前,邕江上游和南寧市市區的取水區已經符合飲用水的水質標準,下游地段也達到了邊界水質的交接要求。保證工業在標準范圍內排放污水、加強對雨污分流系統及集中或者分散的污水處理設備,這些都是確保南寧市飲用水水質的有力措施。
[1]郭韋,王昱,王昊,馬潤水.城市水污染現狀和國外水生 態修復方法研究現狀[J].水科學與工程技術,2010(2).
[2]黃建華.淺談南寧市飲用水水源地保護規劃[J].企業科技 與發展,2008(20).
[3]韓曉剛,黃廷林.我國突發性水污染事件統計分析[J].水 資源保護,2010(1).
X52
A
1674-6708(2010)23-0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