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劉加民(本刊記者)
名師簡介
方圓,原名張在軍,著名特級教師。多次受到江澤民、胡錦濤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中組部曾根據他的事跡拍攝專題片《時代楷模》,江澤民同志題寫片名,全國熱播。主編《中學生魅力閱讀》等“青蘋果閱讀系列”二百多種。致力于“教師成功學”研究二十多年,在各地做“教師,怎樣快樂成功”報告二百多場。

劉加民(以下簡稱劉):我采訪您之前,搜索了您的一些資料,發現您曾經是一個“超級明星”:多次受到江澤民、胡錦濤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兩上中央電視臺“東方之子”欄目,中組部拍攝您的專題片《時代楷模》由江澤民同志題寫片名,并全國熱播。不久前又看到您的身影出現在中共中央邀請的國慶60周年天安門觀禮臺上。這些年您又做了些什么?
方圓:這些年我關注中國語文教育,發現我們的語文教學很大程度上已經迷失在了教材里。學教材、講教材本來只是語文教學的手段和工具,而在絕大多數老師和教研人員那里,學會教材卻成了終極目標。眾所周知,課程標準和教材都是手段,要達到的最終目標是實現“人的教育”,培養對社會有用、對個人生活幸福有幫助的新一代國家公民。
劉:在教育專家里面,有“海歸派”、“學院派”,您應該是屬于本土的“務實派”吧?
方圓:誰都討厭教條主義,討厭“言必稱國外”的偏頗和自以為是。比起喝過洋墨水的教育家,我可能比較了解中國的基礎教育,也善于把先進的教育理念跟具體的教育對象、教育環境結合起來。
就作文而言,“應試作文”的最大特點是,作文學習和教學的全部和最高目的就是為了拿高分,至于拿到了高分之后如何做人,是不是熱愛本民族的文化,是不是能以科學世界觀統領自己的人生方向,過上幸福健康的日子,就不管了。這樣的作文訓練,迫使許多孩子逐漸形成了“雙重人格”。現實生活中,孩子們純真爛漫,言語行為具有真實人格。寫作文時,孩子們自身的理解感受被教師、教材、社會規范賦予他們的社會語言、社會理解感受所代替,出現了見怪不怪、司空見慣的“假話、大話、空話、套話”充斥的“作文人格”。“作文人格”會影響“做人人格”啊,如果一代人都在這雙重人格中生存,那是相當危險的。
“作文不是做作之文”,由作文訓練塑造出“雙重人格”的人,這事令人悲哀。
劉:您說得對。脫離生活實際、專為拿高分的作文所帶來的直接后果,是投機取巧之風甚囂塵上。這樣的讀物泛濫成災,可惜的是很多學生如獲至寶,很多老師也認為找到了這些東西就是找到了提高升學率的救命稻草。其實大謬!
方圓:稍有點人文常識的人都知道,提高讀寫能力是一個慢功夫,需要一步一步踏踏實實的努力。這方面實在沒有什么捷徑可走。如果說有技巧,那就是觀察、思考生活,同時勤奮點兒,多讀多寫。
在我這里,“讀”除了“讀”書本,還要“讀”生活。“讀”了書本和生活,就自然會產生動手寫點東西的沖動,這動力來自心靈深處,這是人性。我的作文課之所以受歡迎,是因為在很大程度上把作文變成了學生自覺自愿的行為。表達是人類的特有需求,口頭表達不夠,就用書寫。寫作文除了是書面表達能力的訓練,還是一個思維習慣、思考能力和審美觀、價值觀等的修煉過程。選對了路子,正確理解了作文的功能和訓練方法,孩子們都會主動寫作文,寫作文也是一件很好的教育和自我教育的方式。
劉:您說過一句很有名的話:“民族興亡,語文有責。”把民族興亡和語文教育聯系這么緊,乍一聽有些大,但細回味又很有道理。能講解一下其中的內涵嗎?
方圓:您注意一下“民族”兩個字,就不難發現,所謂“民族”,不是人種有別,而是文化傳統不同。
文化是一個民族存續的根本,而語文,正是這個文化傳統最重要的載體。教育的最終目的在于育人,即教學生學會做人,正確協調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系,使之共同和諧發展。作為具有工具性、人文性的語文學科,更應定位在與時代相呼應的人文精神陶冶的層面。面對構建和諧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民族復興的新形勢、新任務,語文教育應以培養和諧、健全的人格,關注學生未來可持續發展為著眼點。
如果語文教學能讓學生感受到人性光輝的沐浴;如果語文老師能引導學生走進一個豐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如果語文閱讀能讓學生不斷讀到一篇篇令其激動不已的美文,一本本百讀不厭的讀物;如果語文課能讓學生樂此不疲,廢寢忘食;如果能讓學生面對自然界的多樣與和諧產生深深的興趣;如果能讓學生對人類創造的燦爛文化發出由衷的贊嘆……那是多么美妙的語文,多么幸福的語文。這樣的語文教育培養出來的人,做官一定是個好官,為民一定是個好民,搞科研一定會為人類的幸福努力,經商一定會文明守信、依法經營。就一個家庭而言,一定會子孝母慈,和樂融融。被民族經典熏陶、培養出來的國民,人人崇尚真善美,個個唾棄假惡丑……我們的國民有了這樣的素質,和諧社會的構建進程就會大大提速,民族的振興就有了堅實的基礎。
劉:我刊在2009年暑期合刊上發表了《漢語,我為你悲哀》《<古文觀止>是最偉大的漢語教材》兩篇文章,引起很大反響。我也給您看過這兩篇文章,請您談談看法。
方圓:很多大學生放暑假,什么都不帶,就帶一套《新概念英語》或者別的什么英語教材。若問他們四大名著讀了多少,八成以上沒有讀。中學生放了暑假,最熱門的補習班就是英語補習班。現在的家長、老師大多只關注孩子的英語過了幾級,很少關注孩子的母語過了幾級。可真正的現實是:大多數孩子長大后是在中國土地上生存發展的,母語水平的高低才是決定他們生存發展好壞的重要因素。
英語確實很重要,但是本國語言更加重要。一個國家的語言是這個國家文化依存的命脈。我們都讀過都德的《最后一課》,早就知道“要消滅一個民族最好的方法就是先消滅她的語言”的道理。任何國家都首先要重視本國語文,然后才是外語。
劉:您說的“語文素養的高低,聽說讀寫能力的好壞,將會影響人一生的事業發展”,聽起來很有道理,請具體講講。
方圓:作為中國人,開口要講中國話,動筆要寫中國文章。中國語文是他生命的一部分,是他的靈魂和血肉,根本不能分開。
由于我們對語文教育的漠視,對語文現象扶正祛邪工作的疏忽,最為鮮活的、反映學生性情的文字在網絡論壇的“帖子”和手機短信之中找到了突破口。的確,這也是一種寫作能力,但這并不是我們語文教育的成功,而是語文教育的尷尬。
雖然我也時常由衷地被同學創造的各種“大話”所感染,但我們都知道,一個社會、一種文明,僅有“大話”是遠遠不夠的,優美、純粹、經典,才是民族語文真正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