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煒
(安徽省蕪湖市婦幼保健醫院 安徽 蕪湖 214000)
在臨床護理中,測量體溫最常用的部位是腋窩,但對于包裹較多且易受涼的新生兒來說,測量腋溫有諸多不利。為尋求簡便、安全、準確的測溫方法,我們對80例新生兒腋溫、頸溫的測量進行對比分析,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隨機抽取2007年5月~2008年1月在蕪湖婦幼保健醫院住院新生兒80例,其中男嬰37例,女嬰43例,體質量2500g~4500g,平均年齡4天。
1.2 方法
1.2.1 儀器。采用上海華辰醫用儀表有限公司生產的玻璃汞柱式肛表,使用前經核對后體溫計誤差均在0.1℃以下。
1.2.2 測量方法。新生兒室溫度保持在22~24℃,相對濕度55% ~65%。測量體溫時要保持新生兒安靜,哭鬧、喂奶、沐浴者推遲30分鐘測試。將新生兒取平臥位或側臥位,將體溫計置于頸下皮膚褶皺處,同時松開包被,將相同的另一只體溫計置于腋窩內夾緊,測量時間均為10分鐘,同時取出體溫計讀數并記錄。
頸部與腋下測溫結果比較見表1。兩者無顯著差異(P>0.05)。

表1 頸溫與腋溫測量結果比較
測量新生兒的體溫是臨床新生兒護理工作的重要環節,通常的測量部位是口腔、直腸、腋窩3處。但對于新生兒測量口溫不安全;測量直腸肛溫雖然較準確,但因測量是需逐個打開包被、尿布,且要專人守護,這樣既增加了護士的工作量又降低了工作效率,同時反復的肛溫測量容易造成肛周黏膜的損傷,故肛溫測量法在新生兒病房難以普及。雖然腋窩測溫較口腔、直腸測溫安全、方便,但新生兒測腋溫時由于手臂不易固定,所以要專人看護,且打開包被后易受涼致呼吸道感染發生率增加,故腋溫測量法也不易推行[1]。
新生兒頭大,頸相對短,具有頜下緊貼前胸的特點,頸下皮膚褶皺較多,可夾緊體溫表。同時新生兒產熱機制與成人不同,主要靠棕色脂肪分解,而棕色脂肪分布在大血管周圍、肩胛間區、腋窩和頸部等處形成中心保暖系統[2]。從解剖和生理特點看,頸部和腋窩都是大血管通過的部位,頸總動脈被鎖乳突肌覆蓋,上端位置表淺,在體表可觸及搏動。體溫表水銀端和頸動脈處的皮膚能緊密接觸,機體的熱量通過血液循環傳導過來,所以頸溫測量法可以代替腋溫測量法。由于頸部測溫法可以準確的反映機體的真實體溫情況,測量部位暴露于體表,不會損傷新生兒,具有測量方便、安全、準確度高等優點,易于被產婦和家屬所接受,同時減少了護理人員扶托體溫計的時間,提高了工作效率。可以作為新生兒測量體溫的常規方法,值得在產科和新生兒病房推廣。
[1]林 峰,黃小飛,饒高峰,等.新生兒體溫及變異因素的臨床研究[J].臨床兒科雜志,2005,23(9):635
[2]張曉靜,洪黛玲,盧 潔.新生兒背部肩胛間體溫與腋溫關系的探討[J].護士進修雜志,2003,18(7):5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