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申其輝

編者按:跨國公司在信息網絡技術和服務市場的優勢地位和控制力,對我國建設可信可靠網絡環境形成了嚴重威脅。在遵循國家安全戰略和利益的前提下,我國“三網融合”如何選擇具有可操作性的最優路徑?在國家推進“三網融合”的過程中,廣電網絡如何發揮自身有效的信息安全監管機制優勢,抓住機遇提升競爭力,把握未來發展的主動權?以下兩文或能提供參考。
在2009年發達國家政府和跨國公司提出的各種戰略構想中,國際商用機器公司(IBM)的“智慧地球”無疑是最引人注目的重頭戲,引起了我國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業、新聞媒體和學界等廣泛關注。中央政府在冷靜對待“智慧地球”的同時,也積極尋找應對“智慧地球”的抓手,加快部署落實下一代信息通信技術與產業的發展戰略和重大項目。中央政府的重要舉措主要分為兩類,一是在“十一五”部署的科技發展戰略中,選擇針對性強的重大項目為抓手;二是超前部署“十二五”規劃編制,及早謀劃下一代信息通信技術的發展戰略和部署關鍵基礎設施。其中加快推進“三網融合”進程,成為我國政府應對“智慧地球”的重要抓手。
IBM把“智慧地球”表述得極為簡潔(“智慧地球=互聯網+物聯網”),美國政府迅速將它納入國家戰略,其真實意圖令人深思。IBM在《智慧地球 贏在中國》中宣稱,“智慧地球”是運用先進信息技術構建世界新運行模型的愿景,強調指出:“中國可以成為‘智慧革命’的領導者,從而在‘智慧的地球’的實現中發揮重大的作用”。“智慧地球”極具誘惑力,2009年在中國迅速傳播,已經影響了十多個省、自治區和副省級城市的地方政府。不少地方政府和大型企業積極跟進,與IBM簽訂了一系列合作協議,提供了可觀的市場份額。
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人對“智慧地球”的真實意圖有了清醒認識。“智慧地球”的宗旨有兩個:一是為IBM創造豐厚利潤;二是推助美國國家安全戰略,鞏固美國的世界霸權。“智慧地球”將成為IBM在華獲得巨額商業利潤的銳器。IBM可以利用信息通信技術應用和服務等方面的優勢地位,推銷智能電網、智能交通等一系列“智慧”解決方案,使中國長期成為IBM的巨大市場和利潤源泉,并將中國“鎖定”在全球高新技術產業價值鏈的低端。
“智慧地球”隱藏著中國難以預測的后果,對我國信息安全和高新技術發展的影響尤其難以預料。如果“智慧地球”成為現實,占據信息網絡技術和價值鏈最頂端的美國,將全面滲透中國戰略領域和經濟命脈,牢牢控制我國信息網絡的戰略基礎設施、關鍵領域的信息系統等,從而危害我國國防軍事和社會經濟的安全。
重大項目是各國政府和跨國公司進行國際競爭的抓手。我國中央政府和各級地方政府并沒有形成應對“智慧地球”的統一戰略和行動,但是,加速推進“三網融合”實際上已經成為應對“智慧地球”挑戰的重要抓手。
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的制造能力居全球前三位,但高度發達的制造能力并沒有帶來高利潤。作為制造能力主要載體的電子百強企業,其平均利潤“薄如紙”。例如,有的電子百強企業年度純利潤只有幾萬元;有的企業組裝一臺電腦所賺的錢,只夠買十幾個蘋果;有的龍頭企業組裝一臺電視機所賺的錢,不如出口三支圣誕蠟燭的利潤。概而言之,單純依靠強大的電子信息制造能力,我國電子信息產業將長期被“鎖定”在全球產業價值鏈的低端。只有大力提高信息網絡技術和服務的整體水平,才能具有沖擊高端市場的能力。
“三網融合”是見效快的抓手。“三網融合”實際上以優化存量的信息網絡基礎設施和信息資源,投入小和見效快,符合我國中央政府應對金融危機的戰略思路。在構建新一代國家信息網絡基礎設施的戰略部署中,我們面臨眾多的路徑選擇。例如,穩步推進“三網融合”,部署物聯網研發和應用,推動下一代互聯網商用發展,加快寬帶普及,等等。從技術經濟學分析,加快推進“三網融合”必須擺上優先位置,這不僅會鞏固我國應對金融危機的重大成就,而且將推進信息網絡基礎設施向下一代發展轉型,為后危機時代的中國發展準備智能性基礎設施。
在“三網融合”后,中國網絡安全形勢到底會發生什么變化?本土信息網絡安全的防范能力有多強?目前對這些疑問還沒有統一的認識。筆者認為,“三網融合”后的中國網絡環境可能更不安全,這可能是中央決策層沒有全力推進“三網融合”的重要原因。
首先,信息化“領頭羊”電子政務的信息安全不容樂觀,“三網融合”使電子政務的收益不確定。電子政務信息系統是過去十多年我國國家信息化的主要抓手。以“金”字頭為代表的電子政務,承載著海量的國家政治、經濟、社會和國防的核心數據。可信可靠網絡環境與信息安全,不僅關系到電子政務的正常運維和健康發展,而且已經成為國家安全戰略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電子政務信息安全形勢不容樂觀,對可信可靠網絡環境與安全需求巨大。各級政府的電子政務建設初期,大多數是“摸著石頭過河”,缺乏國家層面統一的信息安全標準對其進行指導,電子政務信息安全管理現狀比較混亂,電子政務信息安全管理體系還未建立。目前大多數電子政務信息安全事件和安全隱患的發生主要是管理上存在的問題。隨著電子政務建設的穩步推進,電子政務系統所承載業務量不斷擴大,政治經濟社會的核心數據正迅速增加。政府門戶網站被入侵或篡改,政府核心數據被失竊,所帶來的危害將不僅僅限于“政府形象”的損害,甚至會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引發嚴重的社會群體性事件。
另外,我國不少重要行業的信息系統關鍵部位和信息安全產品過度依賴國外。當前,在金融、電力、交通、海關、通信、能源等重要行業的信息系統關鍵部位大多使用國外的軟硬件設備,存在著巨大的“黑箱”式安全隱患。以“智慧地球”的始作俑者IBM為例,它在美國是“軍功政績”都非常顯赫的跨國公司。IBM為美國核安全管理局(N N SA)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提供的混合超級計算機在2008年前公布的超級計算機500強名錄中,以巨大的領先優勢榮獲全球最強大系統桂冠。①IBM作為全球IT技術的重量級公司,它推出的信息網絡技術,一般都會成為信息化領域的主流技術和設計理念。美國海關信息系統的主承包商是IBM。中國海關信息系統研發過程中,也關注它的方法和技術。2009年影響中澳外交關系的鐵礦石案件,凸現了國民經濟重要行業信息網絡和數據安全的問題。競爭對手通過金錢手段“收買”我國經濟核心數據,是比較容易防范的。如果競爭對手通過信息通信技術優勢,合謀對付中國,我們就處于非常被動的困境。
其次,網絡安全隱患已經成為難以回避的突出問題,“三網融合”可信可靠環境的壓力巨大。現代社會對信息網絡的依賴性越來越強,網絡安全隱患已經成為信息化建設中難以回避的突出問題。網絡環境的不可信、不可靠,會極大地損害“三網融合”應有的信任基礎。目前我國網絡信息安全現狀不容樂觀,身份假冒、網絡欺詐、網絡攻擊、信息篡改等事件時有發生,網絡釣魚、銀行盜號、木馬病毒等事件時有發生。據調查,我國網民對網絡的信任度僅為35.1%。
推廣應用電子認證是建設網絡信任環境,促進“三網融合”發展的必然選擇。以電子認證服務為基礎的網絡信任環境是提升信息安全能力的重要內容。第一,電子認證是網絡安全的重要基礎設施,能有效解決網絡所面臨的假冒、信息截取、信息篡改和否認等問題。通過以PK I(公開密鑰體系)為基礎的電子認證體系,著力解決網絡身份認證、信息保密、信息完整、不可抵賴等網絡安全問題。第二,以電子認證服務為基礎的網絡信任環境是電子商務健康發展的關鍵支撐條件。電子商務作為一種基于互聯網絡的全新商務模式,其交易活動能否安全、可靠、公平地實現,取決于網絡環境是否可信、可靠。只有建立以電子認證服務為基礎的網絡信任環境,確定商業往來中的訂單、電子合同等都可靠、可信,解決電子商務中的稅收、支付、公平交換以及未來的電子商務監管可控等問題,才能有效規避各種風險。建設“電子簽名服務共性技術支撐體系”為目標的示范工程,是支撐我國電子認證服務業發展、完善電子認證服務體系、建設網絡信任體系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
第三,國外網絡安全技術的專利可能使“三網融合”巨大利潤大量流入跨國公司腰包。中國電子信息和通信業發展處于兩難困境,它們獲得的利潤,大多數用于給外國跨國公司支付專利費等各種費用。例如,液晶彩電下鄉政策激活了廣闊的農村市場,但市場利潤的大部分被跨國公司奪走,因為它們控制了占液晶彩電價值70%的最核心部件——液晶屏。電信網、互聯網和廣電網“三網融合”實現的規模經濟和巨大利潤,將被迫與跨國公司進行利潤分成。
信息安全的核心技術具有“兩用”的特性。這一領域國際合作的政治敏感性強,進出口限制多。跨國公司對保密級的軍民兩用性的核心技術轉讓十分敏感,即使轉讓一般性的信息安全技術專利,也要收取高額的專利費。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在信息網絡和安全技術等方面起步較早,專利較多。例如,電子簽名的基礎是公鑰密碼技術,美國具有先發優勢,其專利主要分布在電子認證的四個領域:硬件發明、方法發明、系統發明和傳輸協議、簽名服務、綜合技術等發明。這些電子認證服務領域的專利布局,主要在兩個方面影響中國電子認證服務的發展,一是遏制中國企業技術創新的空間,二是通過專利費,像彩電芯片專利那樣長期虹吸中國企業的利潤,使中國企業處于產業價值鏈的低端。
營造“三網融合”可信可靠環境,不僅要花掉真金白銀,更要考驗政治智慧。首先要決定信息安全監管組織體系的構建模式,然后選擇具有可操作性的路徑來建立和支撐它。
一、發揮廣電系統信息安全監管機制和隊伍的優勢,建立“三網融合”可信可靠網絡環境的管理組織體系。
“三網融合”是政府主導型工程,具有自上而下的明顯特征,中央政府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對此人們已經達成基本共識。但是,如何發揮中央政府的作用,還是一個沒有弄清楚的開放性課題。“三網融合”不僅涉及政務,還涉及黨務,甚至與軍隊國防密切有關,因為“軍民融合”“依托國家信息化發展軍隊信息化”已經成為現實的國家行動。通過2009年的新疆“7·5”事件,人們更加重視互聯網安全問題。這次事件說明,目前的互聯網主管部門及監管機制,并不能勝任可信可靠網絡環境的職責,更不能指望它們負責監管融合之后的更加復雜和龐大的“三網”。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在“三網”中,廣電網是最弱小的。在影響深遠的新疆“7·5”事件和備受爭議的“綠壩”事件后,人們驚訝地發現,廣電網的監管和治理是“三網”中最有效的。從20世紀80年代“四級辦廣播電視”以來,廣電系統形成了一套有效的信息安全監管機制和隊伍,這是電信網和互聯網無法與之相提并論的。人們開始意識到,應在優先考慮國家安全戰略和利益的前提下,充分發揮廣電主管部門和上級機構在信息安全監管方面的特長,建立相應的“三網融合”信息安全管理框架和執行機構,負責管理協調“三網融合”信息系統的可信可靠網絡環境。
二、加強電子政務的信息安全水平,做強“三網融合”可信可靠網絡環境的主渠道。
電子政務是我國信息化的引擎,對廣電網、互聯網和電信網的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我國的信息化和信息安全是在沒有全國總體規劃的情況下,以部門和單位為主導而發展起來的。信息安全的管理部門多,信息化主管部門、公安、安全、保密、機要等部門都具體承擔著相應的管理職能。由于“條塊分割”的體制機制,各部門之間缺少統一的協調。這需要我們采取統一協調的有效手段,保證我國可信可靠網絡環境建設。
另外,由于電子政務的關鍵設備和核心軟件中大量使用了外國產品,電子政務系統中存在大量“黑箱”,在“三網融合”中還要引導電子政務中各級政府采購的偏好,優先使用國產技術和產品,加大國產信息技術產品普及的力度。目前,國產信息技術產品的質量和性能在大多數領域已經可以滿足應用的需求。在基層電子政務中,我國地方政府已經有了成功的經驗。例如,2004-2008年,北京市平谷區堅持應用國產軟硬件,遵循U O F格式標準,基于SO A構架,建立了區域電子政務體系。其大規模推廣應用國產基礎軟件自主研發的電子政務辦公平臺,先后4次被國際O A組委會評為典型應用系統。
三、科學規劃下一代廣播電視網(NGB)等可信可靠網絡環境的示范項目。
提升“三網融合”信息安全能力,發展信息安全產業,歸根到底,是要落實到項目上來,尤其要發揮重大項目的示范效應。要結合實際,采取以項目帶動發展的方式推進“三網融合”可信可靠網絡環境建設,以大項目帶動,以專項應用驅動,組織實施一批符合實際的上規模、上檔次的“三網融合”可信可靠網絡環境建設項目,滿足公眾需求。
現在,“三網融合”可信可靠網絡環境建設有了一個很好的依托項目——下一代廣播電視網(N G B),即廣播電視網、互聯網、通信網“三網融合”,有線無線相結合、全程全網的廣播電視網絡。它有自主研發的重大科技成果——高性能寬帶信息網(3TN et)。上海率先啟動示范網建設,計劃在2010年前覆蓋上海地區的50萬用戶。經過10年左右時間,使千家萬戶的廣播電視服務過渡到N G B網絡。②為了進一步提升信息安全能力,國家正通過電子認證和電子簽名服務的示范項目,以應用和服務為導向,全面推廣應用數字證書。在“十二五”期間,黨委宣傳部門和主管部門應將廣電系統信息安全的經驗,推廣到互聯網、電信網領域,以服務應用為導向,科學規劃“三網融合”可信可靠網絡環境建設的示范項目。使N G B成長為上規模、對國民經濟有顯著貢獻的新興現代服務業,擴大和普及N G B在現代服務業中的應用,促進網絡信任體系建設,為基于N G B的現代經濟和社會發展打造可信可靠的網絡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