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到退時不戀棧,明月清風伴我還。”此言道出了古往今來許許多多、大大小小的官員,在經歷了多少年的仕途辛勞之后,到站下“車”,到齡退休,坦然告別官場,淡然回歸于民的一種官場現象,一種人間世相。當年的白居易,從蘇州太守任上退下來的時候,也正是胸懷這樣的心境,并且寫了一首詩,詩中有這樣兩句直抒胸臆的話:“自此光陰為己有,從前日月屬官家。”字里行間傳遞出白居易官到退時不戀棧的心聲。清乾隆年間,曾在山東濰縣任知縣的鄭板橋離任時,當地的富紳為其擺宴送行,貧民百姓送上家鄉的土產,他一一謝絕。離開濰縣時,鄭板橋雇了三條小毛驢,一條由仆人前騎引路,一條背馱兩夾板書籍和一件樂器,還有一條馱著簡單的行李,由他自己騎著,一路上悠哉悠哉,全然不顧長途跋涉之艱辛,不帶絲毫戀棧情緒返回揚州復歸于民。
在我國,隨著退休制度的實行和進一步完善,到站下“車”,到齡退休,新老交替,繼往開來,“官到退時不戀棧”作為官員的一種良好心理素質和精神風貌,已經成為官場上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當然,官到退時,免不了會有萬千思緒,此乃人之常情,不過,一個官員面對“官到退時”的人生轉折點,自身的心理狀態及其精神世界如何,將會無法掩飾地展現得一覽無余,隨之而出現的,也將是不同的境界和不同的“退法。”
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吳儀同志,她在“官到退時”,樂觀、坦率并且不失幽默,未現絲毫戀棧情結,在一次人民大會堂舉行的中國國際商會會員代表大會上,吳儀同志面對之前曾真誠邀請她退休后擔任該會名譽會長的中國貿促會會長萬季飛以及臺下500多位中國工商界人士,她十分真摯且又懇切地坦言道:“我在‘兩會’后完全退休。在我給中央的報告中明確表態,無論是官方的,半官方的,還是群眾性團體,都不再擔任任何職務。希望你們完全把我忘記!”(2008年12月25日《羊城晚報》)
吳儀同志那么真誠、懇切地要人們忘記她,可是在她退休以后,每到重大節日,每有重大活動,人們都在盼望她,希望能見到她退休后的風采和身影,可是人們怎么也忘記不了她。
官到退時不戀棧,這是一種情結,更是一種境界,大凡具有這種境界的官員,一旦退下來,甘心回歸于民,善于融入草根,主動忘記曾經擔任過的官職、曾經擁有過的光環,懷著一顆淡泊、寧靜的退休老人之心,攜手明月清風,還原于普通公民、尋常百姓。回鄉當農民的甘祖昌將軍,1905年出生,1927年入黨,翌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參加了長征,戰爭中曾三次負重傷,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1957年任新疆軍區后勤部部長。由于戰爭中負重傷留下的腦震蕩后遺癥時而發作,飽受傷痛之苦,組織上讓他到上海、青島等地去治療和養傷,但他拒絕了,并且向組織上提出:回老家江西省蓮花縣農村去參加勞動。經批準后,甘祖昌帶著全家人回到了故鄉,開始了他從將軍到農民不平凡的后半生歷程。
甘祖昌將軍回鄉后,一直過著節儉簡樸的生活,養豬、種菜,連抽的煙也是自己種的,卻把70%的工資收入捐給了家鄉的建設事業。上級在生活上,要按有關規定照顧他,他一一謝絕;省民政廳要給他在縣城蓋房,他堅決不答應。新疆軍區和江西省政協先后兩次要給他配小車,他堅持不要。1986年3月28日,甘祖昌因病在蓮花縣逝世,他在生命的最后時刻,還交代家人,不忘交最后的黨費。
為官一時,為民一世。懂得這個普通常識的官員,在“官到退時”的人生十字路口,大都是泰然面對,把退休看作人生的又一個新的起點,因為,他們更懂得,退休老人除了青春不可復返,退休生活中,還有許多可以重新開始。但是,古往今來的官場上,不乏有人誤將“為官一時”,當作“為官一世”,總是在奢望:既然當官,就得當一輩子官。大凡持有這種心態的為官者,“官到退時”,不是不戀棧,而是很戀棧,其中,包含著對官場的依戀、對官位的眷戀,既有對當官風光的留戀,更有對“既得利益”難以割舍之戀。人們稱之為“官場戀棧人”。
官到退時不戀棧,這是為官者的一種境界,退休也有退休樂,也同樣是為官者的一種境界。許多官員卸下官職,離開官場,有的以自己的專長,用自己的“余熱”奉獻社會,造福于民;有的以自己的愛心,投身社會公益事業,留下了志愿者的身影。這些都是“官到退時不戀棧”高尚精神的一種升華,也為“官到退時不戀棧”書寫了續篇和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