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這是丁亥年春節期間九如巷、薛家巷一帶居民燃放煙花爆竹的畫面。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所有人都神情專注、亢奮,還有一絲擔驚受怕,一種久違的欣喜蕩漾在小巷間。
春節期間燃放煙花爆竹,是鎮江傳統民間習俗,具有驅鬼神、求平安、圖吉利的文化內涵。“一聲兩聲百鬼驚,三聲四聲鬼巢傾。十聲百聲神道寧,八方上下皆和平。”這是南宋詩人范成大《爆竹行》中的句子,道出了民間燃放爆竹的基本功用。但近年來,老街小巷的春節變得沉寂了,原因來自市政府一紙市區禁止燃放煙花爆竹的公文。
“禁放”期間,對傳統民俗依依不舍的市民,想出了踩氣球、播放爆竹聲響錄音等替代方式,以慰藉心靈。
2007年初,市政府順應民意,作出有限“禁放”的英明決策,老百姓歡欣鼓舞,表示“堅決擁護”。
局部解禁后,最開心的可能是老街小巷的孩子們了,因為老城區不在禁放之列。街頭巷尾,常能見到小朋友聚集在一起炸炮仗、放煙火。燃放者花了錢,希望受到關注,博得喝彩。旁觀者免費享受視聽盛宴,喝彩是從不吝嗇的。一個人帶來的煙花爆竹畢竟有限,“你方唱罷我登場”,就會好戲連臺。單獨活動的男孩,也可能滿口袋“軍火”,行進間,冷不丁一顆摔彈甩在墻壁上,嚇人一跳。
有限“禁放”令頒布后,仍處在“禁區”的市中心居民手癢難耐,月黑風高夜,試放幾枚,投石問路,見沒有動靜,膽子越發大了起來。結果,除夕之夜,初一、初五早晨,市中心的分貝數甚至高于老城區。
從煙花爆竹始“禁”之終“放”之的過程中,可以看出政府移風易俗的初衷和尊重傳統、以民為本的姿態。應該說,有限“禁放”規定的出臺,是一件遠比當初 “禁放”令出臺困難許多的事情,它需要太多的勇氣和魄力。實際上,尊重規律、順應民意,只會給政府帶來更多清明的形象。
奇怪的是火星廟巷墻上的那條標語,到底是上級統一布置的任務,是小巷居民發自內心的想法,還是社區領導的一種表態?只怕當年全面“禁放”的時候,老街小巷里“堅決擁護”的聲勢要更加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