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丹,靳和平,王晨光
(林甸縣水務局,黑龍江 林甸 162300)
水量均衡法是地下水資源數量評價的基本方法。它的原理基礎是質量守恒定律,實質上是在某一時間段內確定某一地下水系統的補給量和排泄量與地下水儲存量變化間的關系。根據地下水資源可分為補給資源量和儲存資源量兩大類的原則,采用水量均衡法可計算出不同條件下地下水補給資源量,同時對地下水儲存資源的可恢復性和調節功能進行分析,就可以確定出地下水的可開采量,從而達到地下水資源評價的目的。對于一個地下水含水層系統來說,任意一個時間段的補給量與排泄量之差,必然等于該時間段內地下水儲存量的變化。即:

式中:Q1為均衡時段內地下水的天然補給量;Q0為均衡時段內地下水的天然排泄量;u為對潛水為給水度,對承壓水為貯水系數;A為均衡區含水層的分布面積;⊿h為均衡時段內地下水位的變化量。
在天然條件下,地下水的補給量和排泄量基本上是均衡的。在開采條件下,由于人為地增加了地下水的排泄量,這必然改變地下水的天然排泄條件,會形成新的均衡方程式:

式中:⊿Q1為開采條件下地下水補給量的增加量;⊿ Q0為開采條件下地下水排泄量的減少量;Q人工為地下水的人工開采量。
由于地下水多年天然補給量和天然排泄量基本相等(Q1≈Q0),因此,開采條件下水均衡式可簡化為:

可見,地下水可開采量由 3個部分組成:開采條件下的補給量增量、天然排泄量的減少量及地下水儲存量的減少量。
潛水總補給量為垂向補給量,包括大氣降水入滲補給量、地表水體滲漏補給量、農田灌溉回歸量。
潛水補給量計算式為:

式中:Q降為大氣降水入滲補給量;Q灌為田間灌溉入滲補給量;Q渠為渠系滲漏補給量;Q河為河道滲漏補給量;Q湖為湖泡水滲補給量。

潛水總排泄量包括蒸發排泄量、人工開采量、向承壓含水層垂向越流排量、側向排泄量。式中:Q潛蒸為潛水蒸發量;Q側排為河流排泄量;Q越為潛水區通過弱透水層向承壓水區的排泄量;Q開采為人工開采潛水量。
承壓水總補給量主要包括越流補給量和側向補給量。承壓水補給量計算式為:

式中:Q側排為承壓含水層側向徑流補給量;Q越為越流補給量。承壓水總排泄量主要為人工開采量和側向排泄量。

式中:Q側排為側向排泄量;Q人工為人工開采消耗量。
3.1.1 大氣降水入滲補給量

式中:Q降為年大氣降水滲入補給量,108m3/a;P為年降水量,m m;a為年降水入滲補給系數;F為計算面積,k m2。
3.1.2 田間灌溉入滲補給量

式中:B渠灌為田間灌溉入滲系數或井灌回歸系數;Q1為渠灌凈水量。
截止 2009年,全縣實有耕地面積12.47萬h m2,其中水田地0.51萬 h m2,旱田11.96萬 h m2。
根據《黑龍江省行業用水定額》中水稻田淺型節水灌溉定額表(P=75%),林甸屬低平原、中等滲漏區,凈灌溉定額為7 695~8 700 m3/h m2,渠系利用系數取 0.6,則毛灌溉定額為12 825~14 490 m3/h m2,取灌溉定額為13 500m3/h m2。由于“五小”工程的灌區水田灌溉用水是短距離取地表水或地下水,所以在計算灌溉入滲補給量時,不計這部分灌溉水量。
3.1.3 渠系滲漏補給量

式中:m為渠系滲漏補給系數 m=r(1—n);r為修正系數,取值范圍一般在 0.3-0.8,取 0.4;n為渠系有效利用系數,取0.60;Q渠首引為渠首年引水量,其中渠系滲漏補給系數為0.16。
3.1.4 湖泡水入滲補給量
采用積水模型法建立入滲補給模型,計算公式為:

式中:K s為湖泡底泥導水率,取 2.1×10-4m/d;H為湖泡平均水深,取0.87m;Z s為潛水平均埋深,取4.60 m;F為湖泡水底面積,k m2;t為計算時段,取 365d。
林甸縣湖泡水體總面積為0.48萬h m2,入滲補給量為2 428萬 m3/a。
3.2.1 潛水蒸發量
潛水蒸發量計算評價采用如下公式:

式中:Q為潛水蒸發量,億m3;E0為潛水接近地面時的蒸發強度,m m/a,一般用 E601型蒸發器的水面蒸發量近似代替,E0可根據蒸發器觀測的水面蒸發量E20估算而得,即E0=a.E20,a為經驗系數,這里取 0.53,即 E0=E20×0.53;⊿為潛水水位平均埋深,m;⊿0為潛水蒸發極限埋深,m;n為無綱量指數,與土壤質有關,一般取值范圍 1≤n≤3;F為計算面積,k m2。
根據本縣實際情況,利用地下水動態觀測資料,按潛水蒸發經驗公式分析計算,具體方法與動態觀測資料分析計算給水度相同。

表 1 林甸縣潛水蒸發量計算表
3.2.2 垂向越流排泄
當潛水水位高于承壓水位時,潛水通過若透水層向承壓水區排泄,排泄量為 0.670億 m3/a。
3.2.3 潛水人工開采量
潛水的人工開采量主要是用于農村居民生活用水和畜牧業用水。采用定額用水計算現狀年林甸縣潛水人工開采量為 0.162億 m3/a。

表 2 林甸縣潛水排泄量統計表
4.1.1 側向徑流補給計算
林甸縣第四系砂礫石含水層、第四系泰康組中粗砂、砂礫石含水層及白堊系明水組二段上部砂礫巖含水層均受側向補給采用公式:

式中:K為滲透系數,m/d;M為含水層厚度,m;I為地下水水力坡度;B為含水層垂直于地下水流向的寬度,m;T為含水層的導水率,m2/d。
由于第四系林甸組砂礫石層與第四系底部泰康組中砂礫含水層之間大面積無隔水層,水力聯系密切,可視為同一含水體計算其側向補給量。根據勘測、觀測數據,確定計算地下水側向補給量所需的參數。
對第四泰康組中粗砂含水層及第四系林甸組砂礫石含水層,第四系林甸組砂礫石含水層的滲透系數為 22.5~72.9 m/d,取其平均值得47.7 m/d;斷面含水層厚度根據含水層厚度等值線圖取平均值,水力坡度由水位等值線圖上量取。據以上參數計算含水層側向補給量為 0.312億 m3。
4.1.2 越流補給量
通過對該區潛水和承壓水水力聯系的研究,采用如下公式計算:

式中:k為弱透水層的滲透系數,m/d;b為弱透水層的厚度,m;Q越為越流補給量,m3/a;A為越流補給量;t為時間,365 d;s為弱透水層兩側的水頭差值,m。
根據地下水弱透水層滲透系數已有的研究成果,計算承壓含水層垂向越流量為 0.580億 m3。
4.2.1 側向排泄量

表 3 林甸縣西部側向排泄量計算表
4.2.2 人工開采量
承壓水的開采主要是水源地和機電井的開采,據統計,現狀年(2007年)林甸縣地下水開采量為0.384億 m3/a。
由以上對承壓水補給量和排泄量的計算可以得到承壓水均衡列表,見表 4。

表 4 林甸縣承壓水含水層水量均衡計算表億m3/a
[1] 大慶市水務局.大慶市水環境研究與管理[R].大慶:大慶市水務局,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