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潮萍
小兒腹痛是兒科臨床上常見病多發病,且常起病急進展快,部分需緊急處理,若誤診漏診會對患兒造成嚴重傷害甚至危及生命。筆者就我院2009年1月~2010年7月門診及住院的腹痛患兒回顧性分析,現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男91例,女78例,年齡4月至10歲,其中4個月至3周歲146例,3至10周歲23例。
1.2 檢查方法 采用logeq7和Agilent ImagePoint HX彩色超聲診斷儀,用3.5HZ的凸陣探頭和7~10HZ的線陣探頭。患兒仰臥位,充分暴露腹部,先用3.5HZ探頭常規檢查整個腹部,然后用高頻探頭再逐步檢查,重點檢查疼痛部位,觀察病變區病變的大小、形態、邊緣情況及內部回聲等聲像圖特征,后進行彩色多普勒檢查,觀察病變內部及周邊血流顯示及分布情況。
169例患兒中,腸套疊86例,其中同時伴局部淋巴結腫大63例,伴局限性腸管擴張3例;腸系膜淋巴結炎40例;急性闌尾炎15例,其中同時伴局部淋巴結腫大9例,伴局限性積液2例;腸梗阻5例,腎結石12例;膽結石9例,脾破裂2例。
超聲聲像圖特征:
2.1 腸套疊(圖1)二維超聲顯示為不均質團塊,橫斷面顯示為同心圓或靶環征[1],縱切面可顯示套入部腸管長度,彩色多普勒:套入早期腸壁上血流較豐富,晚期腸管壞死時,局部無血流。部分病人在腸管附近可見多個大小不等的腫大的淋巴結,部分病人套入近端腸管擴張。

圖1 腸套疊
2.2 急性闌尾炎 可見右下腹闌尾呈蚯蚓狀或臘腸樣條狀低回聲區,闌尾管壁增厚,管腔內可見積液,回盲部根部或闌尾腔內可見伴有聲影的糞石回聲(圖2),部分闌尾周圍可見低回聲暗帶包繞,加壓探頭超聲莫菲氏征陽性,條狀低回聲內未見腸管蠕動,彩色多普勒:周邊可有血流信號,也有部分患兒伴有局部淋巴結腫大,部分患兒伴有腹腔少量積液。
2.3 腸系膜淋巴結炎 在右下腹和/或臍周可見多個低回聲結節,邊界清晰,形態規則,呈圓形或橢圓形,最大27mm×16mm,大多長/短徑<2,這與書中所說相符[1]但也有部分長/短徑>2,部分淋巴結可融合,可見豐富血流,縱切時可見垂直于淋巴門的血流信號呈放射狀延伸至皮質,PW測為低速低阻的血流。
2.4 腸梗阻 梗阻以上部位的腸管擴張,管腔內徑增大,小腸內徑>20mm,結腸內徑>25mm,腸蠕動異常,近段腸蠕動頻繁,伴液氣體的逆流及旋流,有的可伴少量腹腔積液。
2.5 膽囊結石 膽囊內可見數個大小不等的強回聲團塊,有的后伴聲影,有的后無聲影。
2.6 腎結石 一側或雙側腎內可見強回聲團塊,結石小時可無聲影,結石>5mm常伴聲影。

圖2 急性闌尾炎(伴闌尾腔內糞石)
2.7 脾破裂 脾內可見低回聲區,有的可見脾包膜回聲中斷,腹腔可見積血。
在急腹癥患兒中,由于小兒不能準確地用語言來表達腹痛的部位,疼痛的特點,加上檢查不配合,常給疾病診斷帶來困難,超聲檢查對小兒急腹癥診斷及鑒別診斷有一定的特異性和敏感性,已成為一行之有效的診斷手段,對于腹痛中最常見的腸套疊,超聲診斷尤佳,它不但可準確地診斷出是單套還是復套,套疊所在部位,腸管套入的長度,套疊近段腸管有無擴張,腸管壁血運情況,還可指導復位,并可追蹤觀察復位效果。由于小兒腹壁比較薄,脂肪組織較少,高頻探頭對腹腔內結構分辨力高,可以直觀地顯示腫大的淋巴結大小,形態,數目,內部回聲,彩色多普勒可顯示淋巴結的血流情況,對明顯腫大的闌尾或伴有周圍積液的闌尾顯示率較高,但由于闌尾位置變異較多,加之小兒闌尾極易穿孔,因此未找到闌尾,也不能輕易排除闌尾炎。對于腸梗阻患兒的檢查,除可觀察擴張腸管大小,蠕動情況,有無腹腔積液,還可追綜梗阻部位,為臨床提供幫助。由于奶粉問題,現膽囊結石及腎結石患兒增多,彩色對膽囊結石及腎結石顯示率幾乎100%,若早期發現,小的腎結石可通過治療可排出。膽囊結石形成早期,在膽泥階段,通過治療也可排出,本人在工作中,已碰到5例患兒復查B超,膽囊恢復正常。外傷所致脾破裂,病情危急,超聲檢查可診斷出損傷程度,腹腔出血情況,為臨床是否手術提供依據,已為臨床首選的影像學檢查。總之,對于急腹癥患兒,彩色超聲為首選檢查方法,但對于腹腔積氣較多和疑有闌尾炎,但闌尾腫大不明顯的,超聲檢查不滿意,需結合其他影像學檢查。
[1]周永昌,郭萬學,超聲醫學[M].5版.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6:1007-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