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群 王 萍
糖尿病是一組由遺傳和環境因素引起的一種常見的內分泌代謝障礙性疾病,嚴重威脅人類健康。近年來,隨著社會人口老齡化及飲食結構和生活模式的改變,我國糖尿病患病率呈增加趨勢,發病率已達5%[1]。2型糖尿病占本病群體的95%[2],為慢性終身性疾病,其慢性并發癥可累及全身各個器官,多數患者死于心、腦血管動脈粥樣硬化,這給患者造成嚴重的心理障礙,而且需要患者終身面對。因此,對2型糖尿病患者開展系統健康教育是整體護理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實踐證明系統的健康教育可以幫助患者強化健康意識,提高臨床治療效果,最大限度地降低糖尿病的危害性,同時提高護士的業務素質。2009年3月~2010年3月期間,我院對2型糖尿病患者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系統健康教育,并且取得了較好效果,現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123例均為我院于2009年3月~2010年3月期間收治入院的確診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男54例,女69例;年齡33~87歲,平均47.2歲;平均病程6.8年;文化程度:大專以上18例,高中(中專)59例,初中以下40例,文盲6例;住院時間7~45d,平均15.6d;入院時空腹血糖4.23mmol/L—Hi;65例有不同程度的心腦血管系統并發癥。將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62例和對照組61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文化程度、血糖和心腦血管并發癥等方面比較,差異無顯著性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1.2 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均常規行藥物治療,對照組采用傳統的隨機性健康教育,觀察組采用系統健康教育。研究過程主要測試患者對相關的疾病知識了解程度及自我控制能力;同時檢測患者動態血糖、糖化血紅蛋白、血壓、體重、血脂五項指標的變化,出院后跟蹤調查記錄20周。最后比較兩組患者對自身疾病的認識程度、對護理服務工作滿意度、相關生理指標的變化及出院后患者遵醫囑行為和生活質量的改變。查閱相關資料并開臨床護理研究會制定2型糖尿病有關知識健康教育評估表,隨訪20周后由責任護士以提問方式讓患者做答,并當場統計分數記錄,滿分100分,優秀≥85分,良好60~85分,不好<60分。由患者和(或)家屬根據自己主觀感受和判斷對護理服務質量進行評價,分為滿意和不滿意。住院期間及出院后統計制表定時記錄兩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和糖化血紅蛋白三項相關生理指標變化。比較健康教育前后患者依從性,判斷系統健康教育對2型糖尿病患者臨床癥狀及生活質量的影響。
1.2.1 觀察組 實施系統健康教育。
1.2.1.1 制定系統健康教育計劃 由科室領導組織相關執行護士全面學習并規范化培訓,以保證系統健康教育的順利進行。護士首先根據患者的各項檢查結果、年齡、心理狀態、文化程度、接受能力等方面進行護理評估,然后制定系統健康教育計劃的內容。
1.2.1.2 系統健康教育方法 采用口頭教育、文字教育、形象化教育等方式,對2型糖尿病患者進行健康教育,遵循鼓勵性、說服性、實踐性原則,做到張弛有度,注重實效。然后,針對共性問題舉行專題健康講座,面對面示教、個別問題個別指導,發放健康教育宣傳資料,讓患者及其家屬一起參與健康教育的互動環節,互相交流、互相揣摩內涵,加深患者及家屬對糖尿病相關知識的理解。同時在療區內精心制作宣傳板報,并給予全面健康指導,使患者按計劃飲食、鍛煉,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并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等,掌握好治療、飲食和運動方法,控制血糖達到或接近正常水平。
1.2.1.3 系統健康教育的內容 ①心理支持與自我調試指導 當患者知道糖尿病是一種慢性代謝性疾病,需終生治療,且需嚴格控制飲食時,常感到失去生活的樂趣而產生悲觀情緒;也有患者抱無所謂態度,不認真治療,隨著合并癥的出現造成軀體痛苦,甚至致殘,才意識到糖尿病的威脅而產生沮喪、恐懼心理。此時醫護人員應緩解患者的不良情緒,對患者的焦慮和消極情緒予以理解和關心。患者入院后,責任護士要多與患者溝通交流,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及時發現患者存在的心理問題。盡快地結合健康知識教育將糖尿病的基本知識和預后告知患者和家屬,向患者介紹成功的治療案例,讓患者看到希望對治療充滿信心,從而配合治療。教育患者不要急于求成,在治療期間穩定的情緒、開朗的心情對于控制高血糖是有幫助的。②疾病相關知識的教育 向患者講解糖尿病的治療目標是通過控制飲食、運動療法和降糖藥物,達到控制高血糖,糾正代謝障礙,消除糖尿病癥狀,防止和延緩并發癥的發生,使患者維持良好健康和生活能力的目的。控制飲食和按個人體質健康情況使用降糖藥物是基本的治療方法;而規律的生活方式、適當的體育鍛煉能更好地提高生活質量。幫助糖尿病患者學會血糖的測量,學會掌握飲食治療的具體措施,如飲食總熱量的計算方法和分配、膳食調配的注意事項等。指導患者正確的體育鍛煉方式,以避免低血糖和心腦血管病的發生。告知患者和其家屬使用降糖藥物的注意事項,并且助其學會胰島素的注射技術。教育者采取有效的干預措施使患者在醫務人員的指導下長期堅持合理治療,以達到控制疾病的目的。③常見并發癥預防教育包括感染預防、足部護理。針對個別患者講述眼部病變的護理及酮癥酸中毒的救治配合和相應護理措施。④出院指導 囑患者出院后定期復查與糖尿病控制有關的各項生化指標,定期對眼底、心血管和腎臟功能進行檢查,以早期發現慢性并發癥并盡快進行治療。對病情不穩定易發生低血糖的患者囑其應隨身攜帶少量糖果以備急需,并且讓患者隨身攜帶資料卡(資料卡上將顯示患者病情介紹、急救處理方法、與家屬和主治醫生的聯系方式),以便發生意外時能得到及時救助。
1.2.2 對照組 對住院期間的患者常規進行糖尿病的一般性知識教育,發放《糖尿病知識手冊》,內容包括糖尿病基礎知識,急慢性并發癥、飲食控制、運動鍛煉、降糖藥物的使用、低血糖的預防和處理、血糖的自我監測。不予授課和針對性輔導,以自學為主,但患者可隨時向醫務人員咨詢有關問題。
1.3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疾病相關知識掌握程度和護理服務工作滿意度比較 見表2。
2.2 健康教育前后兩組患者三項相關生理指標變化比較見表3。
2.3 健康教育前后兩組患者依從性的比較 見表4。
2型糖尿病是一種典型的慢性疾病,需要患者終生面對,因此,如何使患者在疾病狀態下保持應有的健康水平是臨床護士面臨的健康教育課題。健康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幫助人們建立健康的行為,達到最佳健康狀態。本研究表明,系統健康教育是一種現實可行的健康教育模式。如表2所示觀察組患者對2型糖尿病知識的知曉率大于對照組(P<0.05),雖然對照組患者也知曉相關知識,但不夠全面;表3所示的系統教育后的患者生理指標變化幅度明顯大于傳統教育后的患者;表3所示觀察組患者依從性也明顯高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臨床醫護人員可對2型糖尿病患者進行有計劃、有組織的系統化教育,使患者獲得與疾病相關的知識,讓患者規律生活方式,合理飲食,適當運動,科學用藥,并在醫護工作者的指導下長期堅持合理治療,有效控制體重、血糖、糖化血紅蛋白等各項生理指標,延緩并發癥的出現,從而提高患者生命質量。

表1 兩組患者一般情況比較(例)

表2 健康教育后兩組患者對相關知識知曉程度和對護理工作滿意度的比較(例)
表3 健康教育前后患者相應生理指標比較(±s)

表3 健康教育前后患者相應生理指標比較(±s)
注:組內教育前后比較P<0.05,兩組教育后比較P<0.05。兩組教育后血糖值均下降,而觀察組下降明顯
?

表4 健康教育前后患者醫療依從性的比較[例(%)]
[1]樂杰.婦產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215.
[2]李秋平,范秀珍,高麗紅.內科護理學[M].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