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芬 孫素濤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飛躍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居民的飲食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營養過剩問題已成為威脅人們健康的幫兇,超重及肥胖人群不斷增多,超重及肥胖與疾病的關系日益受到重視。超重目前在我國中年人群中已相當普遍[1]。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疾病預防控制局和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報告[2],提出肥胖癥威脅人體健康。王文絹[3]等提及,肥胖可以增加發生心血管系統疾病的危險,同時,肥胖的發展也危及人體健康,并發現我國超重和肥胖的患病數量和速度形勢不容樂觀。BMI對于心血管一級預防具有重要價值[4],為了進一步了解我轄區老年居民體重與健康的關系,參照我國成年人體重指數BMI分組,對血糖、血脂等人體相關指標進行探討。
1.1 數據來源 2009年于我中心體檢的60歲及以上居民,共155名,體檢當日測體重、身高、血壓、腰圍,同時登記性別、年齡。血壓測量采用汞式血壓計,于清晨空腹休息后測坐位右上臂肱動脈血壓。清晨空腹抽血,干燥管,不抗凝。甘油三酯(TG)、膽同醇(TC)、空腹血糖(GLU)、高密度脂蛋白(HDL)和低密度脂蛋白(LDL)采用酶法測定。
1.2 分組依據 據中國肥胖問題工作組數據匯總分析協作組[5]的研究作為分組依據:低體重組BMI<18.5,正常體重組BMI18.5~23.9,超重組BMI24.0~27.9,肥胖組BMI≥28。體重指數BMI計算公式:體重指數BMI=體重/身高2(kg/m2)。
1.3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BMI與人體相關指標分析使用相關分析,多組比較使用x2檢驗。
本組體檢者BMI與TG、TC、LDL、GLU均有正相關,而與SBP、DBP無明顯相關,BMI與HDL有負相關。同一相關研究指標,組間比較除SBP、DBP外均差異顯著(P<0.05),見表1。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在人們物質豐富的同時,威脅居民健康的疾病譜也悄然發生著變化,與人們不良生活方式密切相關的慢性病已經成為威脅健康的主要元兇。針對目前面臨的主要健康隱患,結合現代研究,趙靜山等[6]的研究顯示,隨著體重指數上升,血脂指標增高,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的患病機會也會增加。為了進一步了解我轄區老年人體重指數與血脂、血糖、血壓等人體相關指標的關系,本研究以體重指數(BMI)為分組依據,對體檢資料進行統計分析。研究發現,隨著體重指數BMI的逐漸升高,WC、TG、TC、LDL、GLU均有上升趨勢,而HDL呈下降趨勢,SDP、DBP無明顯趨勢。

表1 四組體檢者體重指數與相關指標比較
本研究發現,我轄區老年人同一研究指標,BMI組間有顯著性差異。隨著BMI的增高,WC、TG、TC、LDL、GLU明顯向不健康狀態發展,與趙連成等[7]研究結果一致,提示了我國經濟不斷發展、物質生活不斷提高的同時,人民的健康知識水平還有待提高,人民對健康的需求還存在很大的缺口,作為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所做工作還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以提高居民的健康認知水平、強化合理膳食及運動等生活方式的改善為主,降低心腦血管的危險因素,防范心腦血管系統疾病等的發生。
同時也應看到血壓水平并未隨BMI升高而升高,但本研究中絕大多數為高血壓病患者,探其原因,說明近年來我社區對高血壓防治方面的宣傳還比較到位,廣大居民對高血壓病的認知程度較高,血壓的控制達標率較高,今后仍需保持這方面的宣傳教育。
[1]武陽豐,周北凡,陶壽淇,等.我國中年人群超重率和肥胖率的現狀及發展趨勢[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2,23(1):11-15.
[2]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疾病預防控制局和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中國慢性病報告(摘要)[G],2002:l-6.
[3]王文絹,千克安,李天麟,等.中國成年人肥胖的流行特點研究:超重和肥胖的現患率調查[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1,22(2):l29-l32.
[4]武陽豐,周北凡,李瑩,等.體重指數與心血管病幾大生物學危險因素個體聚集性的關系[J].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1996,4(5):208-210.
[5]周北凡.我國成人體重指數和腰圍對相關疾病危險因素異常的預測價值:適宜體重指數和腰圍切點的研究[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2,23(1):5-10.
[6]趙靜山,艾紹萱.體重指數與血液流變學關系的探討[J].臨床內科雜志,1993,1:22-23.
[7]趙連成,武陽豐,李瑩,等.不同體重指數和腰圍水平與其他心血管病危險因素聚集的關系[J].中華預防醫學雜志,2003,37(5):346-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