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少宇
5月12日,各大媒體都在顯著位置刊登“上海近日將出臺樓市調控細則并征收房產稅”。而就在一周前,國務院法制辦財政金融司副司長季懷銀透露,中央關于開征住房保有環節稅的基本框架和政策措施已基本成型,而有了10個省份物業稅“空轉”的經驗,房產稅的評估已經不存在技術問題。一直懸而未決的房產稅之爭終于塵埃落定。
如果說四月中旬出臺的“國十條”是給房地產市場投下重磅炸彈的話,那么房產稅的開征不亞于投下了一顆原子彈。按照目前透露出來消息,根據家庭人均面積作為是否征收房產稅的重要依據,一旦符合征稅條件,就必須按照房產評估價的8‰進行征收,那就意味著一套價值100萬元的房子,每年應交房產稅8000元。
無論是季懷銀所說的“開征房產稅是保證住房市場健康發展的治本之策,也是解決當前我國面臨的多項棘手問題的治本之策,早開征比晚開征好”,還是某國家稅務總局官員所說的“開征房產稅,調控力度并不大,不必太恐慌”,這樣的說法,筆者還是有兩個疑點,或者說是困惑。
首先,政府打擊高房價的決心顯而易見,因此眼前的難題是如何抑制高房價的同時,盡量少地給百姓增加新的負擔。既然征稅是為了抑制投機,那肯定要區別對待自住需求的房產,應當設置免稅范圍。目前從消息看,以家庭人均面積確定是否征收,這樣合理么?一個家庭就一套房子,稍微住寬敞點就要征稅,那不是鼓勵大家都要“蝸居”?房產投機很明確是囤積多套房子,為什么不直接用套數開征?
其次,在政府主導開征房產稅政策的過程中,前前后后為什么沒有普通百姓的話語權?說征就征、開征的標準在長時間內都沒有一個具體的數字出臺,完全是按“包辦婚姻”。大家都很清楚,這項政策如果把控不好,將具有極大的傷害力!如何界定征收標準成為了問題的核心,一旦界定少了,形成多數城市住戶都要交房產稅,這筆額外的負擔會不會成為第二個個人所得稅——由于起征點太低,實際的效果是對工薪階層和中低收入階層的一種剝奪。另外,由于目前中國人的房子大量的都是通過按揭購買的,是在負債的前提下“保有”房子。對這種負債的“保有”進行征稅,本身的合理性也有待厘清。
房奴,這是城市生活最可怕的寫照。對于普通百姓來說,用積攢半輩子的錢或者是透支未來半輩子的錢買下一套只有70年產權的房子,本身的壓力已經難以言喻,每年再征收這筆“可觀”的房產稅,豈不是漠視人民利益。房產稅固然可能對健全房地產市場起到立竿見影的作用,但莫將百姓置于覆巢之下已經成了所有人的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