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渠
現在看來,不管進入股市“打新”、炒作大蒜還是介入高位運行的黃金市場,都僅僅民資的“小打小鬧”。歸根結底,仍是中國過剩的流動性與狹窄的投資渠道之間的矛盾。
從四月份中旬開始的房地產調控政策,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擊退房地產投機者還不得而知。甚至有人指出,“炒房團”這個名詞會因此退出歷史舞臺。資本的趨利避害性決定了炒房資金會去尋找一種更加穩定的收益方式,也就是股市里俗稱的右側交易。
在股市里,抄底被視為一種左側交易,是勇敢者的游戲;而右側交易則是強勢追漲,在上漲趨勢確定之后瘋狂買入,炒房資金也擁有這種特征。此前的能源倒賣、普洱茶、大蒜等農作物的炒作行情中,都出現過炒房客的蹤跡。當這些行業出現風險的時候,他們中更多的人,會守著大筆的資金,觀望著,盤算著,并伺機而動,時刻準備挖掘下一個賺錢快、利潤高的行業。
現在看來,不管進入股市“打新”、炒作大蒜還是介入高位運行的黃金市場,都僅僅民資的“小打小鬧”。歸根結底,仍是中國過剩的向流動性與狹窄的投資渠道之間的矛盾。5月13日,國務院發布了《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新36條”),文件指出進一步拓寬民間投資的領域和范圍。
湘財證券宏觀策略分析師李瑩認為,“新36條”在目前的政策敏感期出臺,一方面顯示了央行對于價格型貨幣政策工具使用的謹慎;另一方面,將房地產行業中過剩的民間投資引導至其他領域。民間投資能否蜂擁而入,還得看相關行業的投資收益率。目前,投資者最大的質疑應該是政策實施的力度和資金能夠如政府所愿流入相關領域。謀劃新的投資方向
根據中國銀行溫州市中心支行統計,2009年溫州人從國內外匯入溫州的資金高達2.5萬多億元,匯出資金2.2萬億元,留在溫州尚有近3000億元。目前,溫州民間流動資金高達8000億元。
對于不甘寂寞的炒房資金而言,通脹預期是閑置資金的“天敵”。盡管對樓市投資意見出現分化,以溫州民資為代表的部分資金仍在豪賭樓市反彈;一些資金選擇了二、三線“價值洼地”城市投資;也有部分轉移到非房地產領域:股份投資、私募基金、黃金甚至是大蒜。這些領域雖然在短時間內吸引了炒樓資金蜂擁而至,但是往往是權宜之舉。因為相對于房地產,仍沒有長期地有較好收益的項目出現。
由于新政打壓,絕大部分溫州資本已經暫停了對一線新房地產項目的投資,但不少投資者已經將目光投向珠海、廈門、昆明等二線城市。
最近不斷有媒體爆出溫州炒房團開始轉戰黃金市場的消息。近兩個月歐元的動蕩讓國際黃金價格不斷走高,溫州投資客購買實物黃金動輒幾百萬元,甚至上千萬元。數據顯示,最近中國黃金溫州旗艦店金條銷量快速增長,投資者也從過去的按克買黃金,升級為論斤買。但是高位運行的黃金與風險相伴,讓通過黃金避險、防通脹的投資者“心有戚戚然”。
根據現任摩根士丹利董事總經理婁剛的描繪,原先結伙在國內其他城市炒房炒股,積聚了現金和信貸的那些人,把大蒜市場視為下一個“暴利行業”。在國內大量游資的推動下,投機者進入大蒜這個相對較小的市場,操縱起了價格。然而,日前發改委就發文針對大蒜等出現異常波動的商品價格監測預警,及時采取相關措施,抑制個別品種價格的不合理上漲,依法打擊惡意炒作和囤積居奇行為,維護正常的市場價格秩序。
“非公36”為民資正名
從表面上看,溫州炒房團似乎給人感覺財大氣粗、現金流充裕,但這背后,其實反映了民間投資渠道的極度短缺。由?去民間資本的流動受到較大限制,雖然政策支持,但仍然存在若干阻礙,被稱為“玻璃門”。觸發這一次國務院“新36條”出臺的重大事件,可能就是正在發力的“樓市新政”。樓市新政雖說是打擊“炒房”行為,抑制房價過快上漲,但樓市新政的做法基本上是“打”和“堵”,這不僅打擊了投機,也打擊了投資,
2005年2月19日,國務院正式簽發《關于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首部以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為主題的中央政府文件,因文件內容共36條,這份文件通常被簡稱為“非公36條”。
“新36條”與“非公36條”相比,更具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而且動作更大。它要求各地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入法律法規未明確禁止準入的行業和領域,鼓勵民間資本參與交通運輸、水利工程、電力、石油天然氣、電信及土地整治和礦產資源勘探開發等領域建設,允許民間資本興辦金融機構。同時,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入社會事業領域,如參與發展醫療事業等。
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撰文指出,“新36條”的新政出臺,意味著我國民間資本終于擁有了進入各類非禁人性領域進行實業投資的合法管道。也就是說,大量過剩的民間金融資本將會“改邪歸正”,它們將不再以“炒樓”、“炒股”、“炒礦”、“炒金”、“炒菜”、“炒藥”、“炒茶”為主業,而是名正義順地改做實業。很顯然,國務院“新36條”是從源頭上分流、疏導過剩的民間金融資本,讓它們實至名歸、回歸正業,疏勝于堵,政策導向強于政策打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