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娟
根據“黃金分割法”,中級下跌將跌至最高點的二分一位置,即上證指數回到2570點附近。因此,在2500~2600點將會有較強的支撐。
滬深兩市從4月15日開始下跌,上證指數最低下探到2604.20點,創近7個月來最大跌幅,在個股方面,有超過600只股票的跌幅超過30%。
下跌如此兇猛,關鍵點位被不斷突破,風險從權重板塊向市場整體轉移,市場恐慌情緒彌漫,股民究竟應如何應對,大盤的底部又會是在哪里呢?什么推動了下跌?
齊魯證券福州湖東路營業部分析師陳勇表示,這輪下跌與去年自3478.01點開始的下跌有相似之處,下跌的時間不長,但是下跌的程度可以用“慘烈”來形容。不同的是,上一輪下跌之前,股市由權重股拉升至3000點以上,而這一輪下跌之前是中小板、創業板等中小市值個股演繹了瘋狂的拉升行情。
是哪些因素使得這輪下跌如此慘烈?從具有方向性的4月19日大跌來看,抑制房地產的政策是一個意料之外的重大利空。除了地產股當天大跌之外,與地產相關的上下游行業及金融業也都受到拖累。后續政策細則的推出也對股市有明顯的影響。
緊縮貨幣政策的預期更是一個懸在股市上方的“尚方寶劍”。陳勇表示,對緊縮貨幣政策的預期始于去年下半年,但是,目前加息遲遲不動。隨著4月CPI漲幅達到18個月最高的2 8%,存款準備金率在三次上調后距離歷史高位17.5%僅有0.5%的距離,市場對加息的預期越來越明確。正是有這個預期,所以在政策落地前,股市上漲乏力。
陳勇認為,股指期貨推出后助漲助跌的負面作用是這輪大跌的另一個重要因素。陳勇說:“管理層推出股指期貨的目的是為了穩定市場。但是,它的穩定性功能沒有體現,負面效應反而凸顯,加大了市場波動的幅度。”他說,股指期貨的推出使A股告別了只能依靠股價上漲來盈利的單邊市,做空也能賺錢,而且由于它的“放大效應”,這個利潤是成倍計算的。空頭入市,再加上散戶的投機色彩,助長了市場的做空氣氛。此外,由于股指期貨開市比A股開市早15分鐘,所以對A股有參照作用,5月以來,股指期貨經常低開,帶動了A股的下跌。
除了這三個主要因素,歐洲主權信用危機、機構減倉造成的市場信心衰竭也都在下跌中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對未來一段時間股市利空政策的預期,陳勇認為,房地產政策傳導到樓市還需要一段時間,由于這次政府的決心堅定,只有等到房價回落到政府認可的程度,政策才會有所緩和。接下來一段時間,地方政府會出臺相應的細則,值得關注。對于加息,由于預期已經醞釀了很久,所以一旦落地,反而可以很快地消化利空;股指期貨的影響是初期的,從中長期來看,負面影響會逐漸減弱,形成A股影響股指期貨走勢的正常局面。
興業證券五一中路營業部分析師周新風認為,由于第一季度信貸回落,影響將在下半年逐步顯現。由于現在市場對“4萬億”投資之后經濟是否會進入“滯脹”感到擔憂,所以下半年的經濟數據對整個市場的走勢也很重要。
底部何在?
在接近一個月的下跌之后,大盤是否已經接近底部?對此,陳勇表示,從5月12日的盤面來看,前期最為弱勢的房地產板塊出現超跌反彈,此外,前期強勢的中小盤股出現了補跌,這些說明系統性的風險釋放已經接近尾聲。
根據“黃金分割法”,陳勇認為,中級下跌將跌至最高點的二分一位置,即1664點上漲到3478點后回調的二分一位置,約為2570點。因此,上證綜指在2500~2600點將會有較強的支撐。短期來看,如果外圍因素暫時不出現惡化,大盤階段低點將逐步探底企穩;如果大盤有效向下突破2500點,則下一個支撐位在2360點附近。
陳勇建議,在目前的形勢下,可以采取兩種操作思路。一是把握短期的交易性機會,特別是在地產、金融等權重股超跌的情況下,目前已經有走出底部的跡象,可以快進快出搶反彈,獲利10%之后賣出。二是選擇補跌后的新興產業個股,因為經濟轉型的大方向不變,只要后期預增確定,這些個股中長期還是會創出新高。選擇這類股票時要注意兩個前提:必須是補跌后企穩的個股,否則后市有補跌的可能;2010年年中或年底有明確的增長,這樣才有抵御下跌風險的能力。
周新風則認為,目前中小板補跌不夠充分,總體強于大盤,所以大盤還未到底部位置。“5月中旬,大盤在500天均線以下,但是中證指數還在500天均線以上。”周新風說,“由于中小板風險還未釋放完畢,再加上調整的時間還不長,因此今后幾個月大盤都將處于下探尋底的過程。”
她建議投資者,在大盤向下的趨勢中,重倉的投資者可以利用反彈不斷減倉;而對于空倉的投資者,現在還不是中線布局的時機,因為目前的成交量不足以支撐權重股的持續上漲,建議耐心等到大盤企穩之后。在布局時,回避周期性行業,可以關注質地好的醫藥等板塊和受惠于經濟轉型的新興產業,選擇有特色的上市公司。至于現階段走勢火爆的農業股,還是不能以中線“牛股”定義,因為如果沒有事件性機會,少有大的行情。
對于短線高手,可以從超跌股中尋找機會。“可以從盤面上觀察個股,那些股價跌至2009年行清啟時對的價格的超鐵股具有操作的機會。”周新風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