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剛
1772年,英國化學家普利斯特利意外地發現了一種氣體,這種氣體具有助燃性,還帶有“令人愉快”的甜味,能溶于水。
26年后的1798年,普利斯特利的實驗室來了一位叫戴維的實驗員。戴維喜歡“嗅幾下”他制備的氣體,以了解它對人的生理作用。當戴維第一次吸了這種氣體后,他居然不由自主地大聲發笑,還在實驗室里跳起了舞。至此,這種氣體又被發現有令人發笑的功能。后來實驗室把這種氣體命名為一氧化二氮,綽號“笑氣”。
不久后,戴維齲齒發炎,疼痛難熬。他想到了令人興奮的笑氣,想著笑一笑可能會緩解一些疼痛。于是,戴維便吸了幾口。沒想到他的痛苦瞬間減輕,神情頓時歡快起來。原來這種氣體能夠對大腦神經細胞起麻醉作用。
一年后,這個實驗室的一名工作人員不幸得了癌癥,為了止痛,他便大量吸入這種氣體,可沒有想到他卻因缺氧而窒息死亡,實驗室又知道了這種氣體一種特性:吸入過量會致死。
笑氣特性的發現過程,其實是一個不斷嘗試的過程。做什么事躬身實踐是很有必要的,因為實踐的過程就是發現的過程。但另一名工作人員的死也給我們敲響了警鐘,嘗試絕不等于依賴。
歸雁生摘自作者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