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剛
2009年9月28日。海南清水灣。英國人胡潤的百富榜。一位備受巴菲特看重的中國人———比亞迪總裁王傳福榜上有名,以350億元成為中國首富,他的傳奇經歷也隨之漸入世人視野。
從“電池大王”到“汽車大王”,比亞迪一路走來,除了王傳福的刻苦鉆研、艱難打拼之外,他過人的“山寨功”與“抄襲術”,也因臺灣科技業首富、富士康集團總裁郭臺銘的一計置疑,而浮出水面。從訝異不解到點頭稱奇,不得不承認,這一招來得高明、來得智慧,算得上是王傳福的一大成功法寶。
2005年起,富士康因挖角、專利和泄密糾紛等緣由把比亞迪告上法庭,郭臺銘也多次在公開場合向比亞迪發難,“為何投資偷竊商業機密的公司?敢不敢開比亞迪汽車上下班?用何種專業判斷比亞迪的潛力?”面對郭臺銘不依不饒的詰難,以及有人“難道全世界就你們比亞迪人是聰明人嗎”的刻薄追問,王傳福氣定神閑地回答———“那是因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
“我們大量使用非專利的技術,非專利技術的組合集成就是我們的創新。譬如說汽車的外觀專利有5幅照片,前面、后面、側面、正上方和斜上方,這5個里面都是相似的,你就可能是侵權的,但只要其中有一幅照片風格完全不一樣,其余的完全一樣也不侵權。”這就是王傳福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比亞迪首席設計師廉玉波毫不避諱:我們每年要拆很多車,有專利就規避掉,沒有就拿來用,并做好了打官司的準備,而且100%不會讓對手贏。一位富士康的中層透露,比亞迪對規避法律責任很有心得,他們幾年前就成立了一個100多人的“知識產權團隊”,專門對付這類訴訟官司,“說難聽一點,就是證據銷毀以及專利規避團隊。”
從早年的電池研發到如今的汽車制造,王傳福一直以來對所謂“專利”嗤之以鼻,他認為:“一種新產品的開發,實際上60%來自公開文獻,30%來自現成樣品,另外5%來自原材料等因素,自身的研究實際上只有5%左右”。
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在競爭勝于戰場的商界,王傳福能把山寨功玩得如此爐火純青,且不傷元氣,堪稱一個奇跡。在模仿的基礎上,創造性地開發,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搶摘財富的金蘋果,這是王傳福的智慧。現實生活中的某些領域,我們不妨也智慧地山寨一把,在5%的創新空間里發揮到極致,相信也會收獲意想不到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