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香玉
臺灣師范大學教授曾仕強先生,在央視《百家講壇》主講《胡雪巖的啟示》時,曾講到這樣一個細節:有一天,胡雪巖問他的好友王有齡,呼與吸哪個更重要?王有齡回答說,人不吸氣就會死去,自然是吸比呼更重要。胡雪巖說:錯!應該是呼比吸更重要。他說,你盡管去呼,鼻子自然就會吸。胡雪巖用一個商人的眼光,通過呼與吸的形象比喻,主要表達的意思是,人應該先去付出,然后再索取。胡雪巖這一呼一吸的比喻,可謂形象至極。
細細思量,何止經商,其實人生的整個意義也都可以體現在這一個“呼”上。人生的過程,就是一個“吸”與“呼”的過程。“吸”是人生的鋪墊,“呼”才是人生的真正目的。
“吸”的過程,就是集聚能量,就是成長,包括身體的發育以及讀書學習等等,這個“吸”,并不是人活著的真正目的,人生的真正目的在于,當我們“吸”到了一定能量的時候,就要去“呼出”,去打拼,去實現自身的價值,不管你能量是大是小,哪怕你只有“螢火蟲”那么一點亮,只要你飛出去閃亮了一下自己,那你也就完成了你生存的意義。如果一個人“吸收”了足夠的能量,但始終也不釋放出來的話,哪活著也就如同行尸走肉,沒有多大意思,哪怕他飽讀詩書,滿腹經綸,那也只不過是個會移動的“書包”而已。
據說有一個名叫亞克敦的英國人,此人也算得上是世界上讀書最多的人,他除了把自家的七萬多冊藏書讀遍了,還博覽群書,做了大量的讀書筆記和校勘,可是他一生卻連一篇文章也沒有寫出來。有人評價他“像沙漠吸收泉水一樣,吸收了知識,卻連一泓清泉也不能噴到地面上”。像這樣的人,讀了一輩子書,卻只“吸”不“呼”,有什么用呢?等于是個廢人。
因此,“吸氣”與“出氣”,看似一件平常不過的小事,實則卻是關乎人生處世態度的一件大事。人生,是選擇保守的茍活,還是積極的人生,盡在這“一吸一呼”之間。
《后漢書》曰:“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安事一室乎!”“掃除天下”,就是去“呼”,就是一種人生態度,盡管我們每個人不能像“大丈夫”一樣去掃除天下,但我們可以選擇一種積極的處世態度,可以去打拼,即使功業未遂,至少也算“戰斗過”,因為,人活著,不是為了“吸氣”,而是為了“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