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立新
在澳大利亞南部的塔斯馬尼亞州,有一個蘊含著豐富礦產的洋中小島嶼,自1885年,當地政府決定開采這座小島以來,上千萬噸重的金銀銅從這里被源源不斷地運送出去,為塔斯馬尼亞州帶來了近20億澳元的收入,同時也為附近近萬人解決了就業問題。
但是,隨著資源的無節制開采,進入21世紀后,整個島嶼上的礦產幾乎完全被挖掘殆盡,與此同時帶來的另一個問題則是,由于多年不停歇的開采,以及各種大型運輸車輛晝夜不停地來回碾壓,使得一個原本綠樹成蔭,草木茂盛的美麗小島,變成了如今寸草不生的荒島,地面如碗狀般坑坑洼洼,山體也被機械削切得嶙峋不堪,樹木枯死腐爛。
由于無礦可采,近千名礦工面臨著失業的危險,生活開始變得窘困,這成了政府的又一塊心病。
后來有人發現,這個被廢棄的礦山小島所呈現出的地貌竟然和月球表面上的地貌極其相似。于是,他們靈機一動,挖掘出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旅游!他們決定將廢棄的礦山打造成一個現實版的“月球”,以吸引人們來旅游參觀。他們給這個小島,取了一個讓人無限遐想的名字———“月球島”。
由于地貌的確極像月球表面,且在全世界絕無第二家,在借助各種媒體的強大宣傳作用下,“月球島”的旅游牌果然大獲成功,為當地帶來了可觀的收入,一些之前無活可做的下崗礦工們又有了新的謀生手段。
但是,幾年后,有人卻陸續在“月球島”礦場原址的各個小角落里發現了一些小草和小樹木。最令人稱奇的是,一種生活在一億三千五百年前,如今早已滅絕的珍稀植物“塔斯木”,也在這個島嶼上重新長出了幼芽。
這本是一件好事,說明荒涼的“月球島”有了恢復生機的機會和可能了。但這對“月球島”的旅游業來說,卻不是一個不好的兆頭。為了不讓生長出來的草木破壞“月球島”原有的地貌,政府又開始想方設法人為地阻止草木的生長,除了運用人工鋤草和砍倒小樹外,他們甚至朝土壤里噴灑阻止草木生長的藥物。
很快,政府的這些行為,引起了環保主義者們的極大關注和憤慨,他們高聲呼吁,讓游客停止進入“月球島”,讓荒島重回它本來的面貌!
但這一口號剛一喊出,就立即招致當地政府的強烈反對,他們認為,月球島是一個財源不斷的“聚寶盆”,涉及經濟發展和就業問題,應該讓它維持現今荒涼的樣子,阻止一切草木的再生!
雙方為此爭論不休,辯論得很激烈,最后不得不對簿公堂,由澳大利亞國家法院來判定。澳大利亞國家法院經過會審后,最后給出這樣的一個宣判結論———為了滿足人類的生存和發展,以及獵奇心理,“月球島”犧牲了一百多年,如今它應該被保護,有權利重歸百年前自己的真實面貌———滿島的綠色植被、叢林和樹木!
接到這個判決后,雖然當地政府百般不愿意,但是還是最終關上“月球島”的旅游大門,近千名礦工也隨后不得不離開了那里,另覓生計。如今,名噪一時的“月球島”,已漸漸被人們所淡忘。
讓昔日的礦山重新長出樹木,恢復幾百年前的本來容貌,對于塔斯馬尼亞的“月球島”來說,也許這個過程相當漫長,甚至很難最終實現,但是,環保主義者和澳大利亞法院對于自然的尊重卻
是永遠值得人們敬佩的!
(圖/李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