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沙縣農機局 毛光輝

目前農村機耕道建設遠遠不能適應農業生產和農機化發展的需要,存在無統一管理部門、無統一規劃、無統一建設標準、無統一養護要求等問題。根據長沙縣實施“湖南省農村機耕道建設試點項目”經驗和當前農村實際,就機耕道建設提出建議,供參考。
(1)建立協調機制。對于機耕道建設,長沙縣早在2007年就以長縣政紀【2007】35號會議紀要明確:政府辦牽頭,農機局具體負責,財政、交通、農業、國土、規劃、農開辦等部門協調配合,共同做好農田集約經營區內機耕道路等農業機械化基礎設施的建設和維護工作。然而,至今縣編辦還沒有將機耕道建設工作納入農機部門職能職責,相關部門、鄉鎮村組及企業等在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中各自為政。因此,應盡快將機耕道建設與管理列入政府議事日程,加強領導與協調,把機耕道建設列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與新農村建設的其它工作同步推進。同時要明確農機管理部門為機耕道建設主管部門,將機耕道建設的規劃布局、管理維護等納入農機部門職能職責。
(2)做好整體規劃布局。按“規劃一步到位,建設分步實施”的原則,將農村機耕道納入新農村建設。首先要組織專業技術人員,做好調查摸底;二要制定全縣路網體系整體規劃,減少斷頭路;三要制定詳細規劃,做到“一個鄉鎮一張圖”。
(3)借鑒春華鎮試點經驗。目前全省還沒有機耕道建設技術標準,長沙縣現有的機耕道大多由村級集體自行修建或利用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整理等項目資金組織村民修建,標準不一、隨意性大、施工質量不高。在一些地方,隨著土地整理或其他建設項目的實施,原有機耕道已不復存在。有的地方雖有新修道路,甚至全都水泥硬化,卻不適應農業機械的通行。根據春華鎮蔬菜基地機耕道建設試點經驗,縣農機局總結整理了蔬菜基地機耕道建設參考技術標準。長沙縣的花木、茶葉生產基地機耕道建設也可根據具體情況參照蔬菜機耕道標準建設。茶山翻耕主要是小型機械(旱土耕耘機),機耕道下地坡口應不小于1m;花木移栽有時需大型機械(如挖坑機),花木機耕道寬至少為3.5m,路面為砂石路面,下地坡口要達到3.5 m。建議盡快出臺全省各種類型機耕道建設技術標準,使機耕道建設有章可循,按標準施工。
(1)機耕道建設技術規范。為便于農業機械進出田間作業,參照長沙縣春華鎮機耕道建設試點,田間每間隔160~320m修建一條主道,每間隔60~80m修建一條次道;機耕道布局參考標準應根據當地人口數量、地形條件及田塊大小,每間隔300~500m修建一條3.5m寬的主道,每間隔100~200m修建一條次道為合適。
(2)機耕道建設投資標準。春華鎮蔬菜機耕道建設試點項目,修建3.5m寬的水泥混凝土路為20萬元/km;2.5km寬的水泥混凝土路為16萬元/km,2.5 m寬的砂石路為3.5萬元/km(不含供、排水及路邊綠化)。目前國土整理、農業綜合開發機耕道建設基本投資為:新修3.5 m寬的砂石路為4萬元/km,水泥混凝土路為16~17萬元/km;新修2.5 m寬的砂石路為3萬元/km,混凝土路為12~13萬元/km;老路改造3.5 m寬的砂石路為3萬元/km,混凝土路為15~16萬元/km;老路改造2.5 m寬的砂石路為2萬元/km,混凝土路為11~12萬元/km。根據蔬菜機耕道建設試點項目和國土整理、農業綜合開發機耕道建設投資標準,建議機耕道建設投資參考標準為:砂石路3.5 m寬為4萬元/km,砂石路2.5 m寬為3萬元/km;混凝土路3.5 m寬為16~18萬元/km,混凝土路2.5 m寬為12~14萬元/km。
(3)機耕道建設資金扶持標準。參照農機購置補貼或鄉村公路建設以獎代補方法,政府應對機耕道建設給予一定比例的資金補貼。財政投入的比例不少于30%,農民、業主自籌不高于70%。為引導農民、業主多修路、修好路,建議財政投入實行以獎代補辦法,標準為:路基寬4.5 m、路面寬3.5 m的水泥路混凝土路面,每km以獎代補5萬元;路基寬3.5 m、路面寬2.5 m的水泥路混凝土路面每1 km以獎代補4萬元;砂石路面,每km以獎代補1萬元。
(1)建立長效的投入機制。目前機耕道建設,從省市到縣基本沒有專項扶持資金。雖然長沙縣每年從各項目中擠出機耕道建設資金總額40萬~60萬元,但仍是杯水車薪。建議加大政策扶持和專項資金的支持,建立以群眾投入為主體、財政投入為引導、項目投入作驅動的投入機制。依據《農業機械化促進法》的規定,建立農村機耕道路建設和維護專項資金,將機耕道建設與土地平整、農業綜合開發、建整扶貧、農村公路建設、生態環境綜合治理等相關項目結合起來,各負其責、共同實施山水路的綜合治理。
(2)解決機耕道建設用地。目前長沙縣機耕道建設用地解決的途徑有三種:一是國土整理項目、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先集中把農戶的田收回來,把機耕道修好、土地整理后,再把田塊分給農戶;二是業主(現代農莊、農業企業、合作社)從農戶手中把田流轉過來,根據田地面積,合理安排機耕道修建用地。如圣毅園、金山糧油、隆平高科等基地;三是村組自行修建,建設占地、青苗和附作物補償,采用村民“一事一議”的辦法,由村組協調解決。機耕道建設用地,建議不搞征地、不搞拆遷,采取村民“一事一議”,占地自調、補償自負、矛盾自化的辦法來解決。
(3)提供機耕道建設技術服務。目前機耕道建設沒有專業技術人員,沒有專業儀器設備,技術服務嚴重滯后。建議設立農村機耕道路勘測設計所和質量監督站,培訓專業技術人員,購置必要的儀器設備,創造條件取得勘測設計資質,為機耕道建設提供規劃、勘測、設計等方面的技術服務和質量監督與工程監理服務。
(4)做好機耕道后期管理和養護。目前,長沙縣機耕道后期管護有兩種方式:一種是以村組為主,農戶投工投勞;另一種是業主自行修建,自行養護。村組農戶投工投勞的養護方式占絕大多數,然而年年修路,年年走爛路,幾乎處于無養護狀態。為建立和完善機耕道管護制度,使機耕道建管制度化、規范化,建議按照“誰受益、誰投入”的原則,采取集中整修和平時補修相結合的辦法,加強對農村機耕道的常年養護。一是以村組為單位,搞好一年一度的夏修和冬修,平日做到隨損隨修;二是每個村確定1~2名專職養護人員,落實責任,常年管護;三是養護經費實行縣鄉村三級共籌,采取縣財政撥一點、鄉鎮財政補一點、村民自籌一點的辦法,要保證每村每年至少有l萬元的養護經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