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 菊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開始把進軍海外的目標瞄準了印度。中印企業合作共贏,而兩國經濟也雙雙演繹了經濟發展的神話,躋身金磚四強。緊密的地緣關系、互補性極強的產業結構,以及同樣龐大的潛在市場,無不為雙方的經貿合作提供了天然優勢保障。
2009年,中印雙邊貿易額突破了430億美元,年均增長率達到25%以上,預計2015年雙邊貿易額將達到2400億美元,相當于中美貿易在2005~2006年的規模。此外,中國企業在印度建成的基礎設施項目超過100億美元,行業遍布電力、電信與軌道交通等。
目前,中國已經成為印度第一大貿易伙伴,而印度也成為中國第十大貿易伙伴。對于中印之間的合作前景,渣打銀行(中國)有限公司華東區企業及金融客戶部總監兼上海分行行長林遠棟表示樂觀:“隨著中國與印度的不斷崛起,印度很可能成為今后幾年中國出口企業的另一個重要目的國。”
發掘市場機會
2010年6月,德勤國際稅務中心發布了一項針對亞太區內逾千名金融與稅務專業人士的調查報告。調查結果顯示,中國與印度并列成為亞太區投資首選。被調查者普遍認為,企業在選擇投資地點時,相對于其他因素而言,商業機遇顯然是更為重要的考慮因素。
作為世界第二人口大國,印度與中國擁有著同樣巨大的市場潛力。目前,印度是世界第五大零售業市場,10年內達到3900億美元,增長13%。同時,由于印度70%的人群為35歲以下,年輕的消費群體對通訊設備需求旺盛,客觀上支撐了中國電信企業在當地的迅速發展。早在2007年,中興通訊在印度的手機銷量就突破了1000萬部,而華為2008年印度市場的銷售額占到了集團全年銷售額的11%,印度市場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此外,約70%的印度人為農村人口,這也意味著消費市場有進一步開拓的巨大空間。
目前印度正著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政府部門計劃2012年前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投資5000億美元。其中1000億美元將用于電力擴展,500億美元用于公路建設,此外還將興建港口、機場、地鐵、鐵路貨運網等。基礎設施建設一直是中國企業在印度投資較多的領域,中國企業參與印度基建的步伐也從未停止。面對未來巨大的市場機遇,中國企業需要更好地把握。
在林遠棟看來,隨著經濟的發展與國際化程度的提高,印度的投資環境正日漸寬松。“經過過去十多年的改革,印度慢慢放松了對外商投資的管制。現在除了一小部分行業仍有外資限額外,外資可以自由進入大部分行業。此外,印度還給予外商企業一系列的優惠政策以刺激外商投資,如對進口貨物實施優惠關稅政策,并對部分行業實施優惠稅率。”
警惕投資風險
2009年10月,廣西柳工在印度的生產基地迫于諸多限制而無法正常運營。這并不是個案。柳工海外投資部部長覃衛國坦承,中資企業在印度面臨的最大問題還是政治環境。
此外,印度的法律體系開始于英國殖民時期,遵循著英國普通法的模式,而且每個省均有各自的法律規則,比中國的法律體系要完備、復雜得多。對于習慣了大陸法的中國企業來說,很難在短期內適應當地的法律法規。甚至有很多中國企業,由于對當地法律不甚了解,吃了不少虧。林遠棟表示,曾有企業以賒銷的方式供貨給印度買家,卻因質量問題出現商業糾紛,由于不了解當地的法律程序,不能有效地解決問題,以致走上了訴訟道路,苦不堪言。
此外,印度的民族、宗教眾多,而且各民族、宗教間文化各異,語言也異常繁雜。印度共有18種語言,1653種方言(大約每7公里以外就要換一種方言)。而且在印度,人際關系網的重要性比中國有過之而無不及。因此,要在印度站穩腳跟,必須深入了解當地文化,融入其中,并與當地的各個方面建立一個良好的關系網。
林遠棟所在的渣打銀行在推動中印投資和貿易方面經驗豐富。在他看來,赴印度投資的企業在金融方面往往面臨以下挑戰:兩國之間不同的貨幣、匯率、利率、原材料和商品價格可能引發財務風險;跨境資金即時監控,靈活調動,以保障企業投資收益最大化以及資金利用最優化的管理風險;在不熟悉當地市場和買家的情況下,如影隨形的買家風險等。所有這些都是投資時不容忽視的問題。
跨境解決方案
中國企業赴印度投資,該如何規避各種風險,成功融入和拓展印度市場?金融機構又該如何助推中資企業的海外擴張?林遠棟給出了相關建議。
尋找經驗豐富、深諳市場的合作伙伴
中國企業進入印度市場初始,缺乏對當地市場環境的認識,信息渠道相對閉塞。這時,找到在印度有強大實力和網絡的合作伙伴,如銀行、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等,就尤為重要。
渣打銀行在印度已經扎根150多年,在印度37個城市擁有94家分行,對當地市場了解得非常透徹。最近,渣打銀行更是成為了第一家在印度上市的國際公司。林遠棟表示,由于對市場的了解,銀行可以給到企業全方面的咨詢,幫助企業渡過最困難的起步階段,并陪伴企業一同成長。例如,某國內民營企業在印度注冊公司之初就得到了渣打銀行的幫助。從最初的公司注冊、開立賬戶、資本金注入到之后開立信用證、購買設備提供融資,渣打銀行一步步協助這家企業在印度立足,并逐步開拓市場。除了金融服務,渣打銀行還會通過自己在印度的廣泛資源幫助企業打開局面,并為其提供當地文化、稅務、用工制度等方面的信息。
利用供應鏈融資等銀行服務來規避買家風險
在開拓市場初期,對市場和買家不熟悉的情況下,企業可以采取信用證或保理業務來規避買家風險。銀行在為企業設立供應鏈融資額度的時候,會對買家的信用做較為深入的調查和評估。企業在獲得融資的同時,也可趁此借助銀行的信用體系,為自己找到值得信賴的買家。
渣打銀行曾經幫助一家中國電信公司在印度設立分支機構以及在當地注冊公司,尤其是協助他們理解當地的監管規定。目前,他們正在積極努力,以滿足這家公司的供應鏈融資以及發債等金融需求。
選擇可以配合跨境協作的銀行
企業到一個新的國家,資金管理平臺、信用評估等都需要從零開始,與當地銀行建立關系往往需要很長的時間。選擇能配合跨境服務的銀行,可以提高效率,使業務擴展方便很多。
包括渣打銀行在內的金融機構,就可以在跨境服務中與中國和印度的客戶經理一起緊密合作,幫企業量身訂制印度子公司的金融方案。若中國企業在印度設立的子公司需要任何方面的評估,可以由中國向母公司了解資訊。同時,若中國母公司在子公司的財務管理方面有任何要求,也可以讓印度當地的同事提供切實可行的建議。
加強對印度子公司的資金管理
企業在進入印度的過程中,一大愿望是實現資金信息透明、資源與總部共享。事實上,這一問題可以通過網上銀行資金管理系統輕松解決。例如,渣打銀行的Straight 2 Bank就能讓客戶在這個“一站式”電子平臺上實現跨國家、跨地區、跨幣種、跨銀行賬戶之間的資金劃撥。這個系統還可以將銀行服務平臺前移到客戶端,集團決策者身在中國就可以全面、及時地監控印度的資金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