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德智
綠,濃濃的綠縱橫交織在農八師廣袤的土地上,綠色在田野和荒漠戈壁上綿延,像快樂跳躍的音符,律動成一曲獻給綠洲的生命贊歌。
農八師、石河子市歷屆黨委、政府高度重視綠化工作,在綠洲外沿、風沙前沿營造大型防風固沙林,同時采取外圍封育和保護荒漠植被、人工造林與封沙育林相結合的方式,通過不懈努力,城鄉防護林體系初具規模,昔日原始、脆弱的自然荒漠逐步變為生機盎然的生態綠洲。
吹響綜合治理的號角
4月17日,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南緣的150團紅旗招展,一支綿延數十公里的植樹大軍在戈壁荒漠上拉開了萬人會戰萬畝環團基干林工程的序幕。
農八師14個團場中有8個團場3800平方公里的土地位于古爾班通古特沙漠邊緣,部分土地深入沙漠腹地,約30萬畝耕地受到沙化威脅。沙漠化給石河子墾區的社會、經濟發展和職工群眾的生活造成了巨大危害。
借鑒多方面荒漠化治理成果和師、市荒漠化綜合治理的實踐,從上世紀80年代起,農八師全面啟動了荒漠化綜合治理的生態建設工程:營造防風固沙基干林,在沙漠與綠洲間營造寬30米至50米的防沙基干林。在基干林北側的沙漠中,建設3公里至5公里寬的荒漠植被保護區,采取封沙育林和人工栽植相結合的措施,加快以梭梭為主的沙生植物的恢復,提高沙生植被覆蓋率,從根本上解決沙漠南移造成的沙化問題。進一步完善在基干林南側農田四周的防護林網,達到農田林網化標準。實施退耕還林還草,對風沙前沿受風沙危害嚴重的農田退耕還林、還草。
通過荒漠化綜合治理工程的實施,目前,農八師已營造防風固沙基干林150公里、1.2萬畝,同時承擔了120萬畝國家重點公益林的管護任務,實行禁牧,架設鋼絲圍欄485公里。
林改勁風吹綠墾區
2004年,農八師開始實施林權改革試點,堅持“誰造林、誰投資、誰經營、誰受益”的原則,明確所有權、放活經營權,允許職工、農民個人自主銷售林木。同時,在確保林木成活和生長的前提下,林地間作收入全部歸投資人所有,團場和鄉不收取任何費用。此舉調動了職工植樹造林的積極性,并很快收到成效。
為了讓職工吃上定心丸,2007年8月10日,農八師林業部門首批給石河子總場ll連搞林業承包的郭俊庚等12戶職工頒發了印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林業部的印章、林地使用權為30年的林業產權證書。各團場連隊的條田林承包者把農林和種植、養殖合理配置,通過間作、套種、養畜禽,大力發展林下經濟,不僅提高了林地的土地、水資源的利用率。還促進了林木的生長。增加了經濟效益。據統計,2009年石河子墾區退耕還林地間作種植棉花、小麥、打瓜、制醬番茄、西瓜等作物近4萬畝,總產值3200多萬元,同時養殖雞、豬等畜禽1.3萬多頭(只)。
截至2009年,農八師、石河子市造林4萬余畝,其中1.67萬畝由580戶個人或民營公司完成。同時,墾區實施退耕還林改造7.96萬畝,全部承包到位,由239戶承包戶或公司實施完成。林木灌溉推廣滴灌節水技術,新建首部167個,建河水首部27個,鋪設滴灌管道林地面積達7.35萬畝,巨大的投資和建設主要由職工或采取投資主體多元化的形式來完成。
改善生態環境的典范
150團位于天山北麓,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南緣。東、西、北三面環沙,深入沙漠腹地70公里,素有“沙海半島”之稱。團場成立之初,生態環境非常惡劣,大風一起,沙塵鋪天蓋地,所到之處農田盡毀。
莫索灣墾區氣象站提供的資料表明,與上世紀90年代末相比,150團平均濕度已由60.05%提高到現在的61.5%,年蒸發量由2039毫米降至1887.1毫米。生態環境的改善,科學技術的應用,使團場可持續發展能力得到顯著提高,皮棉單產從1980年的48.5公斤提高到2009年的156公斤,職均收入從不足4000元提高到5.2萬元。同時也帶動了150團農林業、餐飲旅游業的多元化發展。150團林業累計為團場建設提供木材1.2萬立方米,通過更新累計生產木材3.6萬立方米,林業產值達720萬元。目前,全團活立木儲量3.2萬立方米,價值4800萬元。同時,團場的綠洲林網和奇特的沙漠地貌及植被也吸引來了外來投資者的目光。2009年,團場通過客商投資建成“駝鈴夢坡”沙漠旅游景區,國內外大批游客前來觀光游覽,旅游高峰期,游客達5000多人次,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收入。
150團通過努力,把荒漠變綠洲。先后榮獲“全國水土保持先進單位”、“全國防沙治沙綜合示范區”、“全國環境優美鎮”、“三北防護林建設突出貢獻單位”等榮譽稱號。
本欄編輯楊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