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晶
楔狀缺損是一種常見的牙體硬組織非齲性疾病,患病率高達47.5%~60%[1],好發于前磨牙和第一磨牙。早期患者可有牙本質過敏,進一步可引起牙髓病和根尖周病,甚至牙折。對楔狀缺損的治療主要為充填治療,包括銀汞合金及樹脂充填。本文應用SYNERGY Duo Shade光固化復合樹脂材料及銀汞合金對后牙Ⅴ類洞進行充填,并比較其治療效果。
1.1 對象 我院2005—2006年門診后牙Ⅴ類洞患者,SYNERGY Duo Shade光固化復合樹脂充填組(試驗組)患者151例(415顆牙),男86例,女65例;平均年齡50歲。銀汞合金充填組(對照組)49例(89顆牙),男43例,女6例;平均年齡48歲。排除牙齒具有發育性病變(如四環素牙、氟斑牙及釉質發育不全等)、頰面頸部齲損、楔狀缺損累及牙髓、牙齦有明顯炎癥及未經牙周科治療去除齦上或齦下牙石者。
1.2 方法 所用材料主要有:SYNERGY Duo Shade光固化復合樹脂充填材料及One Coat自酸蝕粘接劑(Prime 1和Bond 2,Coltene/Whaledent Inc.Switzerland),光敏固化機(杭州四方),銀汞合金膠囊(上海齒科材料廠)。試驗組常規去腐、備洞、干燥、隔濕及不同缺損深度的前處理。用小棉刷蘸取One Coat自酸蝕強力粘接劑的預處理劑Primer 1,均勻涂覆于窩洞表面30 s,用氣槍輕輕吹干;放置粘接劑Bond 2涂擦20 s后輕輕吹干,比色后用樹脂充填器挖取適量SYNERGY Duo Shade光固化復合樹脂充填材料置放于備好的窩洞內修整成形,照射30 s;修整邊緣、拋光。對照組常規去腐、備洞、干燥、隔濕及充填。2組充填完成后均進行調牙合。
1.3 療效評定 治療3年后進行復查。復查項目有邊緣密合性、充填體完整性、繼發齲等[2]。(1)邊緣密合性。合格:充填材料與牙體之間無肉眼可見縫隙;不合格:充填材料與牙體之間出現肉眼可見的縫隙。(2)充填體完整性。合格:充填體完整,無脫落;不合格:充填體部分或全部脫落。(3)繼發齲。合格:充填體邊緣無齲壞、牙齒無變色且無牙髓刺激癥狀;不合格:充填體邊緣出現齲壞、牙齒有變色或牙髓出現刺激癥狀。
1.4 統計學處理 數據采用SPSS 13.0進行分析,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組的充填效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均P<0.01),試驗組臨床效果優于對照組,見表1。
表1 2種材料治療后牙Ⅴ類洞臨床療效比較 例(%)
銀汞合金充填時合金與牙體之間無任何粘接性,二者僅靠緊密貼合,而銀汞合金凝固時先膨脹后收縮的特性易造成微滲漏,進而影響充填體密合性,產生繼發齲甚至充填體脫落。充填體與牙體之間較高的粘接強度可以有效地對抗充填體聚合收縮和溫度效應產生的收縮應力,避免出現修復體邊緣縫隙,降低邊緣微漏的發生率[3]。
本研究中,SYNERGY Duo Shade光固化復合樹脂含有獨特的內聚性分子HCM(high cohesive molecular)樹脂基質。材料受到外力時,分子之間形成的內聚鏈使分子間不會滑動,強聚合力阻止了材料的流動并且將壓力傳導至洞壁,形成更好的邊緣密合。同時,致密的樹脂基質使材料的耐磨性與牙釉質相似,樹脂的聚合收縮率也更低。充填時使用One Coat自酸蝕強力粘接劑Primer1使得牙釉質經脫礦后由光滑的表面變成了蜂窩狀,增加了粘接力及機械嵌合作用。光固化粘接劑Bond 2進行充填前處理,透過膠原纖維網狀結構滲入牙本質小管深處形成混合層,提高了剪切強度,使得樹脂充填材料與牙體組織間具有較強的粘接強度。
2組充填完成后均應進行調牙合處理,因牙頸部是應力集中的部位,因牙合力的積累,可致頸部牙體材料發生疲勞[4],也是造成充填物脫落的一個因素[5]。因此調牙合可以有效防止充填后脫落及牙齒楔狀缺損的進展[1]。
[1]Boric J,Anic I,Urek MM,et al.The prevalence of non-carious cervical lesions in permanent dentition[J].J Oral Rehabil,2004,31(2):117-119.
[2]周麗晶,譚建國.Rely X ARC粘接系統粘接II類洞嵌體一年的臨床評價[J].現代口腔醫學雜志,2006,20(2):131-132.
[3]Mitsiadis TA,Lardelli M,Lendahl U,et al.Expression of Notch 1,2 and 3 is regulated by epithelial-mesenchymal interactions and retinoic acid in the developing mouse tooth and associated with determination of ameloblast cell fate[J].J Cell Biol,1995,130(2):407-418.
[4]王翰章.中華口腔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1624.
[5]李秋紅,萬君.牙齒頸部楔狀缺損光固化修復后充填物脫落原因分析[J].口腔醫學研究,2003,19(2):147-148.